“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色彩上的体现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并不单纯描绘现实事物 ,是以自然美为客观存在,并融入了他们的体会与情感,是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色彩;“天人合一”;中国画
  
  中国画设色与西洋画设色不同,西洋绘画对物体的色彩,是在特定的光源条件下去观察、认识和表现的,即注重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复杂的色彩变化,这种色彩的表现是较为客观地反映现实的。而中国画设色则带有主观性去设色,以突出主题思想,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不同的历史时期,画家的主观喜好也会有所不同。隋唐时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政治强大,封建文化也鼎盛一时,画家们喜爱富丽、金碧辉煌、大青大绿之色,具有高贵绚烂之美;而宋明清以后因受文人画审美情趣的影响,文人画的水墨兴盛,以至文人逸士王维的“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论点备受推崇,赋色清雅淡泊,以黑白二色为主,以墨代色,极大地扩大了“墨”这种颜色的丰富蕴涵和表现力,形成了中国绘画中色与墨并存的局面。中国绘画的色彩是建立在传统哲学之上描绘“象外之境”的玄学色彩体系,是一种高度灵活性的语言,色彩在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东方文化精神背景下,从两个角度、两条路线同步向前延展,一个是色,一个是墨,两者和谐共处。无论丹青也好,水墨也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辩证思维哲学方式在美术上的反映,中国画色彩运用不在于形式是水墨还是色彩,主要是将作为主体的画家个人艺术修养反映到作品里,运用色与墨的方式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通过山水画、花鸟画表达出来。
  中国画对墨与色的运用极富意象特征,它是画家对自然感悟的结果,又是画家创造性思维及审美特征的反映。谢赫六法论中的“随类赋彩”就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赋色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要随物象类别的不同而随之赋彩。“类”是抽象概念,而不是某个具体物象,也不是指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物象。它包括了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同物象,如不同白色的各种花称为白花一类。“赋彩”就是依据这一类而赋彩;“赋彩”的另一层含义是画家主观赋予的,它不是纯自然色的再现,它是画家意象思维的结果,始终是从“意象”的角度来观察与表现色彩。这种意象观察既指向客观世界,又指向主观世界,是主客观的完美统一。达到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的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表现了中国绘画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随类赋彩”作为中国画色彩的理论基础,所体现的基本原理是:要求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基础上,对物象本身的色彩属性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它同作为主体的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再按照中国画形式构成的法则,给予画面能动的色彩表现。
  中国山水画家,在“天人合一”思想观以及儒道释思想影响下,把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通过自身的修养(音乐、诗词、书法)所产生出的富有感情的色调进行创作。所以山水画艺术是客体中包含着主体,主体中包含着客体, 山水画用色不是单纯地为了色彩而色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山水画色彩的主体表现必然要借助客体,客体的表达也反映着主体,是客体自然再现与主体精神表现的合一。于是,山水画家或对景久坐,或游走山川,观察山如何、水如何,远看如何、近观如何,春夏秋冬如何,阴晴寒暑如何,虽求真实又要求极大的概括性。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也说:“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正是作者对山川自然敏锐的色彩感受和对其高度的意象思维的结果。这种感受,也是中国画家把自己置于大自然之中,在游玩观赏的过程中,体悟大自然而达到的心与物游、“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描绘了山角丛林中的楼阁庭院和烟水辽阔的江流、帆影,境界清幽、旷远,着色浓烈沉稳,画面格局宏伟、堂皇富丽,装饰效果较强。这种画风的形成与李思训身世关系很大。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那雄劲壮阔、峻拔浑厚的山水画面,坚挺浑厚的笔墨,也是在自然客体形象的色彩上倾泻着画家自己主体之豁达超然的博大胸襟。这种色彩的运用,并不单纯描绘现实的风景,而是根据源于现实而又包孕着象征和哲理的灵感,进行富于想象力的创造,都是画家所感受的山水之美,是以自然美为客观存在,并融入了他们的体会与情感,是将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相统一,正是凭借他的主体精神的表现,画中山山水水才充满了活力,蕴涵了不尽的意味。同时,因为范宽在仔细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内心体验,所以他的山水画才能在主客体方面皆得以充分表达。因此,中国山水画色彩正是一种表达人类对自然山川的感受和理想的艺术形式,在观察自然色彩的同时,调动起心中之情,来响应山川自然的生命力,从而深刻地感受到那种充满生气的自然色彩。
  中国的山水、花鸟画所表现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山水花草动物,人的繁衍生息与动植物有着紧密的联系,国画家总是关注自然,就算是身边的一草一木也在吸引着他的视线,画家的眼睛离不开自然,画家对自然的亲近与和谐显得至关重要。画家与自然几乎是零距离般得亲近,达到了“天人合一”,这样的相亲相合让画面凝聚了自然的灵气,更具有独特的东方精神。
  在花鸟画中,画家们也同样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在林风眠的画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悟到将情感融入到画面色彩当中。色彩的最高表现是它成为一种传递心灵信息的语言,在这点上,林风眠可以说是20世纪革新派中国画画家中最为杰出的大师,他钟情于借鉴西画的色彩观进入中国水墨语言系统。不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面对他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一种情绪、情调和意境的感染,其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林风眠的代表作《静物》,色彩的变化更讲究精致和微妙。虽然借鉴了西方色彩冷暖的丰富变化,却不同于写实的表现色彩,是具有情绪体验的色彩表现,是主观的色彩设计。响亮的色彩好像要跳出画面一般,而周围则是柔和的、色彩中揉合了墨的灰色,各种灰色不只有冷暖的变化,还有水墨的透明和灵动,具有水墨画的艺术特点;而那些耀眼的、浓艳的水粉色则是西方的、现代的艺术特色。他的许多静物,如艳红得令人心醉的鸡冠花,淡雅地流溢着清香的秋菊,修长的人体散发着奇异光辉,黄色花朵衬托着的白底青花瓷壶,日常所见的水果器皿都以它们别致个性化的色彩展示出田园诗般的温暖。而使许多观者倾倒的仕女,常以装饰性的平涂法染肌肤,用色线勾勒轮廓,以深重或浅淡的色彩点画衣裙,再营造出似虚似实,亦真亦幻的背景氛围,简直就是一首首彩色的诗,一曲曲含梦的歌。
  从林风眠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林风眠是钟情于借鉴西画的色彩观进入中国水墨语言系统,将传统墨分五色的绘画语言改造为墨与色相结合的感受性语言。林风眠在作画施色时,多从情感出发,以物象的固有色作为基础,进行提炼、夸张、装饰,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意象色彩。林风眠的用色原则正暗合了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
  因此,中国的绘画强调的是画家的主观感受。千年的文化沉淀与“意象”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在色彩运用上偏重于对色彩的理性分析,不追求外表的形式,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与本质。中国的艺术家们笔下是一片自由、主观、情感化的世界。画家根据不同的情感和特殊创意,重构物理之色,表现难言而可感的精神意识,寓意于色,以彩尽意,以彩抒情。这种用色的方式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灵魂——“天人合一”思想。
  注:本文为2009 黑龙江省文化厅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画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鹃.墨韵色章[J].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6.
  [2]韩敬伟,傅晓冬.中国画的意与色[J].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0.
  编辑/张铁辉
其他文献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意味着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的本族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一、培养意义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其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从而
期刊
如何管理好班级,可谓是老生常谈。书本上的理论、现成的经验,虽可借鉴,但实际操作起来,效果未必理想。必须结合班级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的放矢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从实践工作体验中积累经验,改进工作方式,形成自己的、适合本班学生的管理方法,从而来提升实际工作效果。    一、以班规约束学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有共性的校规,班级也应有自己的班规。制度是现成的,众所周
期刊
一、研究背景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要掌握一门语言离不开听、说、读、写4大基本技能的培养,其中,阅读是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语言学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精通,其主要体现在:(1)缺乏全面系统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2)偏重于阅读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忽
期刊
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谈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时指出:“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成为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教学目
期刊
摘要:模因理论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许多有益启示。在模因式教学对高职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有效性的对比实验中,统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因理论的写作训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模因理论;写作训练;写作能力  自高职院校快速发展以来,其公共英语教学上的实际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英语写作更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以语言模因理论为依据,以高职学生英语写作训练为切入点,
期刊
摘要: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模式的突破。本文阐明了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理论,分析了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引起外语教师对现有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思考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发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的通知。这一文件中对“教学模式”的一项规定明确指出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
期刊
摘要:网络教学与多媒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是将现今最先进的两种教学手段结合应用于体育教学,通过调查问卷与成绩考核可知,新的教学手段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该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体育教学;多媒体    1.研究目的    高校网球课作为20世纪末在我国东北地区逐步展开的新项目,日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但是,
期刊
法律英语是一门有别于普通英语的工具性语言,何谓法律英语,这也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不同的学者对法律英语的内涵、外延进行了不同的描述。法律英语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适用于普通法国家的司法工作者在以法律为职业和以法学研究为目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律习惯语言;还有人将法律英语界定为,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法国家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法律习惯语言。它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用语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漆艺文化悠久的历史及各时期的转变过程。漆器与漆画语言的工艺技法、造型、构图、色彩、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以及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新型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传统;现代;漆艺文化;审美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其漆艺工艺像悠久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谈起漆艺就会使人联想起我国的古代“漆器”,又会使人联想起在新中国崛起的“漆画”,还会使人联想到工艺品商店里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日语中请求的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得出结论,即英、日两种语言都会采用请求的言语行为以达到说话人的目的,但是这两种语言总体上表达请求的方式不同。同时分析其不同表现方式的根源。  关键词:英语;日语;请求;言语行为    一、简介    礼貌是语言和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礼貌可以通过非语言形式来体现,但在一般情况下总是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现的。礼貌策略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