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楼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上海老街”上有家茶室叫“春风得意楼”,就开在方浜中路靠近旧校场路的转角处。它的装潢倒也是古式古香的,还陈列了不少旧式家具和老照片。不过,那味道、那感觉我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太像。
  其实从前正宗的“春风得意楼”并不开在方浜中路上,而是开在豫园商场内靠近九曲桥北面的那个转角处。那茶楼的楼梯口是斜开着的,正好对着九曲桥下的一汪湖水。那扶梯的每一级正面趟板上,都镶嵌着刻花玻璃镜;每一级踏板的沿口都钉有黄铜的踏条,那些铜踏条被茶客们天长日久地踩踏而变得金光锃亮。每当夏夜来临,皓月当空,阵阵凉风吹拂着湖中那粉色的莲花和碧翠的荷叶,真叫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得意楼的斜对面就是“蔬香斋”(现:豫园内“海天一览”的地方),那是一家蔬菜馆。它的西隔壁,隔着一条暗弄堂和一堍青灰墙,就是“邑庙豆米业小学”(现:豫园“三穗堂”的位置)。当时豫园已显颓败,主要建筑已分别为各行业公会所占据。那时候进豫园是用不着买门票的,进城隍庙上香也不用买“香火券”。出家人也经商,还要享受什么级别待遇,那不闹出笑话来么?
  从前,得意楼的二楼是茶座,楼面上摆满了八仙桌。有的茶客除了喝茶、聊天、谈生意经外,还兼顾“遛鸟”、用早点,因此茶楼的生意从早到晚都是很兴隆的。现在的所谓“茶楼”虽也古式古香,但大多惨淡,与人气不旺不无关系。
  得意楼的底层是一家老书场,当年严雪亭、顾宏伯、张鸿声等大响档都曾在这里开场子。他们都有自己的看家书目,譬如像“杨乃武与小白菜”“包公”“大红袍”“三国”“英烈”等等,说说都要有好几个月呢。那时候的听客倒也都是些好性子,他(她)天天来听你的书,有的已经听了十七、八遍,几乎都已经背得出了,但他(她)还是要来听,可见那时候的说书先生都是要有点真本事的,否则老听客非把你轰下台不可。你想想,当时老城厢里书场林立,除得意楼外,环龙桥畔有“红月楼”,安仁街上有“群玉楼”,旧校场路上有“玉壶春”,福佑路上有“东方书场”等等,几十家书场挤在一起,听客就这么些,因此同行间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你若没有点真本事,那还真难在这里混呢。
  不过,得意楼的环境确实很不错,从前,它的楼下扶梯口就是卖生煎馒头和蟹壳黄的小摊头,对面有“蔬香斋”,当时一碗“蔬什锦”仅卖5分钱;再走过去,那就是“程友志开洋葱油面”(今已失传,程友志本人早已故世,如今商场内已经没有人再会做这碗面了)和卖梨膏糖、花生酥的小铺子(都是前店后作坊式的),因此若论起吃,那是再方便不过的了。从前的那些铺子大多是一开间的门面,现做现卖,完全靠质量与特色取胜。从前你在书场里听书,或者在茶楼里喝茶,若想要吃些小点心,那都是可以让茶博士给代劳的,根本用不着你亲自出马。而且他们也绝不会给你弄错,甚至连你平时喝什么茶、用哪把茶壶都一清二楚,倒也是真本事。
  现在老街上的那些商家显然已经没有了这个本事,他们的商品大多都是从各地小商品市场批发来的,品种也都大同小异,毫无自己的特色可言。就拿那春风得意楼来说吧,茶楼的名称倒还是这个名称,卖茶还是卖茶,可那味道、那感觉却已经跟从前大不一样了。因此旧区改造,到底该怎么改,历史文化遗存该怎么传存,似值得研究。
  总之,旧区改造不是仅弄点新“旧建筑”,拓寬几条马路就算完事;更重要的是人文历史的传承,那是城市的灵魂。一个人要是没了灵魂,那就失却了生气,搞城市建设、旧区改造也同样如此。
其他文献
在唐代,他懷才不遇,逃入佛门,吟咏性情,嘲讽世态。他似仙,似佛,似僧,似疯,又似隐士。他就是寄迹山林的诗僧寒山子。  据《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说:“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陡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后人把他描绘成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人物。说他“状如贫子,形貌
期刊
宦途中人,几乎没有人不想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挣越多。范仲淹则反其道而行,对朝廷授予的官俸一再推辞不受。其高风亮节,震古铄今。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向宰相吕夷简提议,陕西四路军事统帅,应文武各半,他愿将环庆路帅位让出,另命武臣接替。不久,朝廷晋前线四路帅臣为观察使,范为邠州观察使。观察使乃武官转衔之职,大约与文官的秘书监相当,而俸禄高许多。秘书监月俸45贯,观察使达200贯,翻四番多,够养活
期刊
盗窃是盗,强盗也是盗。辞书诠释,前者是“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钱财或其它什么东西,可谓小偷;后者则是“用暴力抢夺别人财物”,是为大盗。前不久,鄙人的老伴儿在维也纳遇盗,这当然不是好事;但遭遇的是小偷而不是大盗,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在向诸位介绍这件“有趣”的冏事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儿旧时感受,至于怎样“有趣”?容后禀告。  1998年5月,我第一次去欧洲。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茨
期刊
常常听人谈起教养问题,一个人的教养或许与他的文化、学养、家教有点关系,但也不尽然。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是做丫头的出身,4岁丧父,6年中被养母转卖过四次,后来成为梁启超发妻李蕙仙的陪房丫头进入梁家。这样的家境,这样的遭际,她能有什么条件去读书?恐怕连学堂都没进过哩。但梁家9个子女,不论嫡生还是庶出,包括下人都敬重她。她靠什么,靠的就是善良,善良也是一种教养。  看一个人的教养,不在衣著,倘若一身名牌
期刊
同样是看书,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我却一目一行,过目便忘掉十之六七。  这令我很沮丧,好在没有自暴自弃,努力以勤补拙。苏格拉底说:“恶来自于无知。”我的学习目的很简单,不图名利,学点儿做人的道理,绝不做恶人,更不做恶事,力争活出个人样。  后来,读到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桑德尔一句话,他说:“学习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这句话令我精神大振——忘性大,不可怕,可怕
期刊
还在年少时,“清高”一词便与我结缘,老师、同学在肯定我的同时都要带上“希望改掉清高的毛病”之类话。我虽尽了努力,但每有总结评语,“希望”却依然如故,像一件有污垢的衣服,解不开脱不下。由此我对“清高”反感并憎恶,一直耿耿于怀,意欲除之而后快。所幸,我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逐步解开扣子,脱掉了这件难看的“衣服”,并作文“少点清高”,既是自我认识,也算告诫同人。  再之后,我知道清高并不全是坏事,“清高
期刊
最近,我阅读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萧红全集》,不由得感慨万端。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本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由于生活的不幸,1942年,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长眠于香港的浅水湾公墓,与蓝天碧水寂寞相伴。临别时,她手书:“我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受冷遇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位英年早逝的民国女作家
期刊
世界上的任何道理,都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道理,即使有,也毫无价值。但我们的一些名言,或者因为要偏重突出某一方面,或者因为认知的片面和传播的讹误,都只说了半边话,造成的结果,或是传播了谬误,或是误导了受众。它们成为名言的事实,说明了这样的误导和谬误已经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  例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且人人接受的名言,它强调了任何成就都需要为之付出,不付出而想
期刊
嘉庆十年,四川总督勒保来京觐见皇上。君臣谈完正事后,闲聊起来,嘉庆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官员中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答:“会说话者最占便宜。”嘉庆听后,深以为然:“的确如此啊,能干的人,因善于说話显得更能干,不能干的人,因善于说话,许多差错过失得以遮掩,最惨的一种人,莫过于做了极好的事,因不会说话,反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连圣人教导门徒还专设言语之科哩。”  嘉庆所说孔门四科,是德行、言
期刊
近日,闲来无事,从自家书橱中取出一本《文人故事集》,在翻阅《才胜夫婿的李清照》时,忽然才发现,千古流芳的第一才女李清照,原来也喜欢“赌博”呢……  国人爱赌,非但有悠久的生动实践,而且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大赌伤身,小赌怡情。”言外之意是,大赌可能输光家财,甚或导致家破人亡;小赌既可调节身心,又有利于缓解压力。说法对错,暂放一旁,国人对赌博的态度、爱赌博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现如今,走上街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