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测算影响评价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探索,探讨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引言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分,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理解事情现象、分析背后人的行为和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定量评价是将问题与现象用可量化的数据来表示,进而通过数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分析、论证、解释,从而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定性研究能够为耕地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定量评价可说明耕地生态安全的状态,是耕地生态安全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关于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前期以定性研究为主,目前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通过相关指标数据来反映耕地安全状态,因此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定量研究耕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阐明耕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现阶段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有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暴露-响应分析指标体系、景观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其他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将各指标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以生态学和土壤学为基础,兼顾社会、经济和景观信息等多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将是未来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
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上经历了从以往单一的生态安全因素逐渐扩展到涵盖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因仅仅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已远远不能满足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的需要,且耕地生态安全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故把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学者有从直观因素角度根据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评价内涵, 构建了耕地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等 6 个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耕地面积生活污水承载量、单位耕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等 5 个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森林覆盖率、耕地垦殖率等 5 个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指标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模型角度建立了基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3 个层面的共 18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准则层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污水排放量等7 个指标;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状态准则层包括人均水资源量、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等6个指标,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准则层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动力、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人均粮食占有量、机械化水平等5个指标。从社会生产生活的角度从自然-经济-社会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均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等6个自然因素指标,GDP增长率、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个经济因素指标,城市化水平、耕地压力指数等5个社会因素指标。 从地理构成要素角度在吸取土地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包括气候质量、土壤质量、地质地貌、耕地负荷率等 4 个因子层 19 个指标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耕地生态安全受到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且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地貌、社会發展水平和经济活动程度均有差异,在测算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的过程中应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具体的指标选取原则有:
(1)科学性原则。
真实可靠地指标数据是保证研究成果保持科学客观的前提,在搜集指标数据时,以研究区域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耕地生态安全状态为基础,以客观的数据来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变化。
(2)全面性原则。
在学习耕地生态安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因素,指标遴选要全面覆盖影响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各影响因子,以客观全面的分析促成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
(3)针对性原则。
不同研究区域,由于气候因素、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差异,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指标遴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研究区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尽可能选取能够准确表现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并对重复性及冲突性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出能客观反映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4)独立性原则。
指标遴选过程中要保证各指标能全面、有针对性的反映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但各指标之间要在彼此联系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独立,为更好的分析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具体影响因子提供条件,以最终为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改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5)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所选取指标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使研究无法进行,故指标体系建立要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应用官方公布的客观数据,得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
耕地生态安全定性研究中指标选取过程中,应该结合研究区域特色,在数据可获得的前提下,选取能够针对性的反映研究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对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因素,同时各项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以充分揭示耕地生态安全在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导致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改变的原因,并能够提取出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维护与升级。
参考文献
[1]吴大放,刘艳艳,刘毅华,等.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
[2]李超,张祥义,张海涛,张利,王树涛.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01):131-138.
[3]杨枝茂.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195-200.
[4]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94-197.
[5]珍玮.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徐辉,雷国平,崔登攀,赵宏波.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6):180-184+189.
[7]文森,邱道持,杨庆媛,等.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466-470.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关键词】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引言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分,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理解事情现象、分析背后人的行为和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定量评价是将问题与现象用可量化的数据来表示,进而通过数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分析、论证、解释,从而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定性研究能够为耕地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定量评价可说明耕地生态安全的状态,是耕地生态安全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关于耕地生态安全的研究,前期以定性研究为主,目前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研究通过相关指标数据来反映耕地安全状态,因此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定量研究耕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阐明耕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现阶段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有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暴露-响应分析指标体系、景观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其他指标体系。各个指标体系各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将各指标体系进行整合,构建以生态学和土壤学为基础,兼顾社会、经济和景观信息等多因素的综合指标体系将是未来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
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过程中,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国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上经历了从以往单一的生态安全因素逐渐扩展到涵盖多因素的综合研究,因仅仅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已远远不能满足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的需要,且耕地生态安全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故把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我国学者有从直观因素角度根据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评价内涵, 构建了耕地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等 6 个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耕地面积生活污水承载量、单位耕地面积工业废水承载量等 5 个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森林覆盖率、耕地垦殖率等 5 个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指标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模型角度建立了基于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3 个层面的共 18个评价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准则层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污水排放量等7 个指标;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状态准则层包括人均水资源量、土地垦殖率、耕地粮食单产、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等6个指标,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响应准则层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动力、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人均粮食占有量、机械化水平等5个指标。从社会生产生活的角度从自然-经济-社会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均耕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等6个自然因素指标,GDP增长率、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等8个经济因素指标,城市化水平、耕地压力指数等5个社会因素指标。 从地理构成要素角度在吸取土地质量评价指标选择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包括气候质量、土壤质量、地质地貌、耕地负荷率等 4 个因子层 19 个指标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耕地生态安全受到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且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地貌、社会發展水平和经济活动程度均有差异,在测算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的过程中应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具体的指标选取原则有:
(1)科学性原则。
真实可靠地指标数据是保证研究成果保持科学客观的前提,在搜集指标数据时,以研究区域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和耕地生态安全状态为基础,以客观的数据来客观地反映评价结果变化。
(2)全面性原则。
在学习耕地生态安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因素,指标遴选要全面覆盖影响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各影响因子,以客观全面的分析促成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的原因。
(3)针对性原则。
不同研究区域,由于气候因素、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差异,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在指标遴选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研究区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尽可能选取能够准确表现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指标,并对重复性及冲突性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得出能客观反映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特征的评价指标体系。
(4)独立性原则。
指标遴选过程中要保证各指标能全面、有针对性的反映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但各指标之间要在彼此联系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独立,为更好的分析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具体影响因子提供条件,以最终为研究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改善提出可行性建议。
(5)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所选取指标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使研究无法进行,故指标体系建立要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应用官方公布的客观数据,得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
耕地生态安全定性研究中指标选取过程中,应该结合研究区域特色,在数据可获得的前提下,选取能够针对性的反映研究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对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因素,同时各项指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以充分揭示耕地生态安全在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导致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改变的原因,并能够提取出对耕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维护与升级。
参考文献
[1]吴大放,刘艳艳,刘毅华,等.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
[2]李超,张祥义,张海涛,张利,王树涛.河北省近20年耕地资源安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01):131-138.
[3]杨枝茂.河南省耕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195-200.
[4]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2):194-197.
[5]珍玮.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徐辉,雷国平,崔登攀,赵宏波.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06):180-184+189.
[7]文森,邱道持,杨庆媛,等.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466-470.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