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阅”:阅兵的起源与蕴意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b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做“搜”(意为春天里打猎)。那为什么又被叫做“阅”呢?阅兵最初有什么样的用意呢?
  “阅兵”的名称最早定于汉代
  我国阅兵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记载。《周礼·司常》:“及国之大阅,赞司马颁旗物。”贾公彦《周礼注疏》:“大阅,谓仲冬无事,大简阅军礼。”
  “大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阅兵”。根據《周礼》的记载,大阅的时间一般在农闲的冬季。阅兵式也比较简单,受阅对象一般有步兵、战车、战马、兵器等。
  而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
  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为了向江南发展,曾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热烈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做“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为“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为“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为“大搜”。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了一次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作准备,史称“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不过,“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建朝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有类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为什么叫做“阅”
  那么,上述类似的军事演习活动为什么又叫做“阅”呢?这就不得不说文解“阅”了。《说文·门部》中说:“阅,具数于门中也。从门,说省声。”《说文解字系传》中说:“《春秋》曰‘大阅’,简车马也,具数一一数之也。”
  现代阅兵称为“检阅”,本字实际上作“简阅”。古代打仗有告庙之礼,出入都要“以数军实”,也就是点人数、军械数、车马数。出兵时只数自己的,胜利归来时还要清点俘虏和俘获物,称为“简阅”。“阅”和“说”“税”是同源词,都有数数的词义特点。
  先来看“说”。《毛传》:“说,数也。”这里的“说”是数说的意思,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讲述。
  再看“税”,《周礼·氏》:“概而不税”,“概”是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等容器的小木板。“概而不税”即称量粮食时,用量器就行,不需要一颗颗地数。
  “简”的本义是竹简,在锯削之后要根据长度加以选择,因此引申出简选、选择之义。《周礼·夏官·大司马》:“简稽乡民,以用邦国。”郑玄注:“简,谓比数之。”“简稽乡民”就是考核并简选乡民,以便征用。“简”和“阅”都有查数目的意思。
  与阅兵类似的其他说法
  古代还有一些其他名称,也都与阅兵有关。比如“蒐”是狩猎,但也有阅兵和军事演习的性质。《左传·隐公五年》中有记载:“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公羊传·桓公六年》中记载:“故比年简徒,谓之蒐。三年简车,谓之大阅。五年大简车徒,谓之大蒐。”
  为什么打猎和阅兵都叫“蒐”呢?古代在农闲时,利用打猎来达到训练作战能力的目的,也就是所谓的“古者因田习兵,阅其车徒之数”。“蒐”有众多、聚集的特点。《尔雅·释诂》:“蒐,聚也。”郭璞注:“春猎为蒐,蒐者,以其聚人众也。”“蒐”与“搜”同源。《说文》:“搜,众意也。”《诗经·鲁颂·泮水》:“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毛传》:“五十矢为束。搜,众意也。”“束矢其搜”就是把箭成束地聚集在一起。
  通过“蒐”这种狩猎活动,“上以共宗庙,下以简集士众”,一方面可以为田苗除害,搜集供宗庙祭祀之用的物品;另一方面可以把士兵聚集到一起进行简阅,训练他们的作战能力,一举两得。阅兵有不同的规模。每年都举行的常规阅兵就叫“蒐”,几年才举行一次的大规模阅兵则叫“大阅”或“大蒐”。“蒐”和“大阅”是对同一活动从不同特点进行的不同命名。从清点人马、兵器这个角度出发,叫做“阅”;从聚集人马、兵器这个角度出发,叫做“蒐”。
  此外,与“阅兵”类似的说法还有“观兵”。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观兵孟津,以卜诸侯伐纣之心”;楚庄王曾“观兵于周疆”,问鼎中原。《说文·见部》:“观,谛视也。”“观兵”不能只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是表示秀肌肉,展示兵力,想让别人看到己方的军事实力。
  关于阅兵的目的,古人概括得很好,“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虽然如今我们国内繁荣稳定,但世界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只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先进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才能保障国泰民安。
其他文献
公民权和法治的勃兴,让众多君王失去王位,但他们境遇却不尽相同。伊朗巴列维国王一朝失权竟成祖国“弃子”,希腊康斯坦丁二世国王被祖国消除国籍,埃塞俄比亚王子流亡华盛顿郊区……  数百年以来,以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为土壤的公民权和法治勃兴,让曾经辉煌上千年的君权人治纷纷进入历史的壁橱。民主革命,让众多君王失去他们的王位,但他们之后的境遇却不尽相同。  伊朗巴列维王朝:一朝失权竟成祖国“弃子”  伊朗国王穆
期刊
除了因技术发展催生的新职业,消费升级也使一些原来的职业更加细分。如密室剧本设计师、宠物摄影师、非遗菜系传承人、外卖运营规划师、旅拍策划师、收纳师、STEM创客指导师等。很多生活达人把趣味、爱好变成职业,收获财富和尊重。  数字科技、消费升级催生大量新职业   “过去,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玩物丧志,没想到如今成了令人羡慕的时髦职业。”80后小徐说。据统计,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电子竞
期刊
渡乌江时,八勇士跃入江中,泅水强渡。两次强渡失败后,机智的毛连长带着战士在江边潜伏一夜。第二天,红军在炮火掩护下强渡,这次三个筏子飞速到对岸,奇兵突降,飞扑守敌,吓得敌人惊慌逃窜。  长征的故事是怎样流传的?过去一直认为美国作家斯诺1937年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何处?就是《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记》收录了最原始、最接近
期刊
10月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索契举行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会上称,中国是无法被遏制的。如果有人试图这么做,那么他将会给自己带来损失。无论如何,我认为这样做可能发展的结果是具有破坏性的,也是有害的。  普京表示,当今世界,没有亚洲國家根本无法解决全球性问题。亚洲国家展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发展程度,同时它们仍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说明国家主权的原则与全球化和开放性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自主与独立的基础上
期刊
这是以外交部长名义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份外交文件,他现在就要一份一份地签署。这是周恩来用他的心、他的心血,还有无数牺牲了的和活下来的战友的嘱托写出了这三个字——“周恩来”。  布置送达新中国第一份外交文件的重任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决定次日举行开国大典。晚上在怀仁堂举行了庆祝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的盛大宴会。宴会后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召开最后一次
期刊
70年间,见证者们渐次离开了人世。曾在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上亲手投票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里,仅剩一位在世了。田富达回忆,在行使投票权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  70年后,曾在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上亲手投票决定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里,仅剩一位在世了。他在北京一个安静的社区里深居简出,由于双目失明,他已无法目睹这个国家最新的样子。  这位名叫田富达的老人吃力地回忆着
期刊
宠物狗本来是人类的朋友,和谐社区养狗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但实践中却完全不是这样。诸如,半夜犬吠、出门不带狗链、电梯走廊放任宠物狗随地大小便、非法豢养大型犬等情况随处可见,很多社区已经“沦陷”为狗患社区,公众对此苦不堪言。  那么针对“狗扰民”事件,该去哪举报、投诉呢?  从现有法律规定看,政府对养犬的管理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属于分头治理模式。各地公安机关是养犬治理的主管机关,其他政府部门也同样依法
期刊
我们都不能预测未来,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但是有一只猫却知道,这只猫被称为“死神猫咪”。它在5年时间里精准预测了25次死亡。它是如何预测的?动物是否真的具有特殊的感知能力?  我们都不能预测未来,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但是有一只猫却知道,这只猫被称为“死神猫咪”。  据媒体报道,这只猫叫奥斯卡,在美国罗得岛州的一家疗养院里生活了5年,它不喜欢与人亲近,也不爱和别的猫一起玩耍,大多数
期刊
杭州一位70岁的陈阿姨说:“国庆节期间,很想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听别人说70岁以上的老人坐飞机很麻烦,有特殊规定,所以就取消了行程。”那么,高龄老人乘坐飞机到底有没有特殊规定呢?  对此,海南航空表示,只要身体健康、适宜乘机的就可以乘机。如果老人是單独乘机的,需要老人的送机人员帮助填写《特殊旅客服务需求单B类》,公司将提供无陪服务,协助乘机。如老人没有在购票时申请无陪服务,到达机场后且
期刊
近日,武汉20余名七旬老人组织同学聚会,因为担心有人酒后出现意外,结果就弄出一份《安全责任自负承诺书》。这份承诺书的内容和网上流传的“生死状”相似:我自愿出来玩的,出了事不要找“小伙伴”打官司。  因之前就有很多相关案例。一同喝酒,有人出了事,受害者家属就把一同吃饭的人告上法庭。法院也判决过不少共饮者要承担责任。  那么,这种“生死状”是否有效?先得说清楚,一起聚餐时,当事人之间到底负什么樣的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