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如何看懂西方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的思想,其实非常简洁明了:从画神,到后来画人,再到画世界。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讨论”怎么画”,再后来就是“还画不画“,最后是“艺术其实就是生活”。这是一个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旅途,西方美术史就是从宗教、哲学六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过程……这条路,走了两千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包括四个时期:开端、早期、盛期、晚期。
文艺复兴开端像清晨四五点的风,乔托和马萨乔的画带来属于新的一天的芬芳。
早期文艺复兴,布鲁内利奇的建筑、唐纳特罗的雕塑像从容不迫的河流,贯通上游的希腊罗马和沿途风物,日益宽阔自信。
盛期文艺复兴,达芬奇的画、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波拉蒙特的建筑像正午的阳光,光彩和热力无所不在,技艺气场达到巅峰状态。
晚期文艺复兴,则像躁动不安的大陆板块,蓄力暗摆,要撞出新的形态。帕尔米贾尼诺的变形,韦。罗尼斯的迅疾运动,詹波隆那雕塑里的张力,彰显出新的审美趣味。
有无数的学者研究、歌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但事实上,在文艺复兴早期,还没有“艺术家”这回事呢。
载入史册的是外号
那时在意大利也有“Artist”一词,但是只是说这位师傅干活比别人好,心思比别人巧。西方美术史里所讲的文艺复兴时“Master”,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师傅”,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师”。这个师傅本质上和石匠师傅、金匠师傅、染布师傅没有区别,都是手艺人。
很多师傅们以诨名行走江湖。
比如波提彻利,原名亚历山得罗-德-马利亚诺-费利佩皮,他哥哥江湖人称“小酒桶”,波提彻利是学徒时期得的名字——小酒桶家的山子(Sandro Botticello)。日后成名成家,这个浑名也就跟着他进了艺术史。卡拉瓦乔的名字更接地气,他原名叫米开朗琪罗-墨瑞西,出生在北部意大利伦巴第的卡拉瓦乔镇,后来去米兰学徒,去罗马闯荡,别人就管他叫“卡拉瓦乔”。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布鲁内利奇能把自己真名带进艺术史,因为他们仨都出身于良好的市政官吏家庭,就是在学徒期间,本名也能得到尊重。
虽然“师傅”这个称谓听起来不够高大上,那也是要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的身份。
这还要从整个行业讲起。在佛罗伦萨,早期画画、香料、药材、医生同属一个行会,因为一些很复杂的理由。到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搞美术方面的手艺人才终于成立了“圣路克行会”,画家、金匠、雕塑家、木匠有了自己的组织。有行会就有就业的保障,不入行会就没有开业资格,入了行会,手艺太差、以次充好,也会被行会吊销资格。
贵族是不允许进孩子做手艺人的,所以被家里送去学手艺的都是平民家庭的小孩,一般是十岁,也是启蒙以后学习了一定文化以后。米开朗琪罗是市政官员的孩子,十三岁受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后才送去作坊。
作坊并不是那么好混,家长一般在孩子表现出一定的美术才能后觉得能混出头,才送去拜师学艺。父母要付孩子的食宿费给师傅,师傅也要付工资给徒弟,这个工资是会随着徒弟的手艺而水涨船高的。
艰苦的学徒生涯
学徒第一年在店里打杂,做些研磨颜料、跑腿的体力活,同时学会在小幅画面上做素描。怎么处理羊皮、纸、木头的表面,怎么削鹅毛笔,怎么上颜色,在什么樣的光线下画,画错了怎么处理。
第二年学颜色,磨灰泥,准备湿壁画的底,做浮雕等等。那年头可没有现成颜料,所有颜色都得自己从矿物质动手来磨。红色,铅红、铁锈红、龙血红、橘红,这些颜色怎么调都要知道。
总之,接触六年的材料,才能学习怎么画画、造型、做金箔,然后在墙上开始实践,这又是六年。这是最严格的办法。接受这套训练出师的乔托第四代弟子瑟尼尼后来写了书,叫《艺术之书(II Libro dell’Arte)》。
在经营能力比较强的师傅手下,徒弟不但能看到好作品,还能跟随师傅去外地甚至跨国做业务,公费旅游。在没有大众传播手段的时代,看到一样好东西,那就是独家竞争优势。比萨地区的杰出雕塑家尼古拉·比萨诺,就是因为有机会临摹由大名鼎鼎的比萨舰队运回来的希腊石棺上的雕塑,才成为当时全意大利最出色的雕塑家。
所以,可以想象,美第奇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洛伦佐把他收藏的古典建筑全部放在花园里,对大众开放,这是怎样的福利。当时有个十多岁的画坊小学徒是雕塑花园的常客,并由此决定转行去雕塑,他叫米开朗琪罗。
学徒满师后,就叫熟工(Journeyman),出门闯荡还是留在本地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作品够格了,就交作业给行会。行会的大佬们觉得你可以晋级了,就授予“师傅”资格,从此可以开作坊,收徒弟。这幅通过考核的作业就叫师傅级作品“Masterpiece”,否则还是继续当熟工。
如何看懂西方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的思想,其实非常简洁明了:从画神,到后来画人,再到画世界。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艺术家们讨论”怎么画”,再后来就是“还画不画“,最后是“艺术其实就是生活”。这是一个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旅途,西方美术史就是从宗教、哲学六道理一步步回到人性,回到人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过程……这条路,走了两千年。
意大利文艺复兴包括四个时期:开端、早期、盛期、晚期。
文艺复兴开端像清晨四五点的风,乔托和马萨乔的画带来属于新的一天的芬芳。
早期文艺复兴,布鲁内利奇的建筑、唐纳特罗的雕塑像从容不迫的河流,贯通上游的希腊罗马和沿途风物,日益宽阔自信。
盛期文艺复兴,达芬奇的画、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波拉蒙特的建筑像正午的阳光,光彩和热力无所不在,技艺气场达到巅峰状态。
晚期文艺复兴,则像躁动不安的大陆板块,蓄力暗摆,要撞出新的形态。帕尔米贾尼诺的变形,韦。罗尼斯的迅疾运动,詹波隆那雕塑里的张力,彰显出新的审美趣味。
有无数的学者研究、歌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但事实上,在文艺复兴早期,还没有“艺术家”这回事呢。
载入史册的是外号
那时在意大利也有“Artist”一词,但是只是说这位师傅干活比别人好,心思比别人巧。西方美术史里所讲的文艺复兴时“Master”,准确的来说,应该叫“师傅”,而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大师”。这个师傅本质上和石匠师傅、金匠师傅、染布师傅没有区别,都是手艺人。
很多师傅们以诨名行走江湖。
比如波提彻利,原名亚历山得罗-德-马利亚诺-费利佩皮,他哥哥江湖人称“小酒桶”,波提彻利是学徒时期得的名字——小酒桶家的山子(Sandro Botticello)。日后成名成家,这个浑名也就跟着他进了艺术史。卡拉瓦乔的名字更接地气,他原名叫米开朗琪罗-墨瑞西,出生在北部意大利伦巴第的卡拉瓦乔镇,后来去米兰学徒,去罗马闯荡,别人就管他叫“卡拉瓦乔”。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布鲁内利奇能把自己真名带进艺术史,因为他们仨都出身于良好的市政官吏家庭,就是在学徒期间,本名也能得到尊重。
虽然“师傅”这个称谓听起来不够高大上,那也是要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的身份。
这还要从整个行业讲起。在佛罗伦萨,早期画画、香料、药材、医生同属一个行会,因为一些很复杂的理由。到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搞美术方面的手艺人才终于成立了“圣路克行会”,画家、金匠、雕塑家、木匠有了自己的组织。有行会就有就业的保障,不入行会就没有开业资格,入了行会,手艺太差、以次充好,也会被行会吊销资格。
贵族是不允许进孩子做手艺人的,所以被家里送去学手艺的都是平民家庭的小孩,一般是十岁,也是启蒙以后学习了一定文化以后。米开朗琪罗是市政官员的孩子,十三岁受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后才送去作坊。
作坊并不是那么好混,家长一般在孩子表现出一定的美术才能后觉得能混出头,才送去拜师学艺。父母要付孩子的食宿费给师傅,师傅也要付工资给徒弟,这个工资是会随着徒弟的手艺而水涨船高的。
艰苦的学徒生涯
学徒第一年在店里打杂,做些研磨颜料、跑腿的体力活,同时学会在小幅画面上做素描。怎么处理羊皮、纸、木头的表面,怎么削鹅毛笔,怎么上颜色,在什么樣的光线下画,画错了怎么处理。
第二年学颜色,磨灰泥,准备湿壁画的底,做浮雕等等。那年头可没有现成颜料,所有颜色都得自己从矿物质动手来磨。红色,铅红、铁锈红、龙血红、橘红,这些颜色怎么调都要知道。
总之,接触六年的材料,才能学习怎么画画、造型、做金箔,然后在墙上开始实践,这又是六年。这是最严格的办法。接受这套训练出师的乔托第四代弟子瑟尼尼后来写了书,叫《艺术之书(II Libro dell’Arte)》。
在经营能力比较强的师傅手下,徒弟不但能看到好作品,还能跟随师傅去外地甚至跨国做业务,公费旅游。在没有大众传播手段的时代,看到一样好东西,那就是独家竞争优势。比萨地区的杰出雕塑家尼古拉·比萨诺,就是因为有机会临摹由大名鼎鼎的比萨舰队运回来的希腊石棺上的雕塑,才成为当时全意大利最出色的雕塑家。
所以,可以想象,美第奇家族第三代掌门人洛伦佐把他收藏的古典建筑全部放在花园里,对大众开放,这是怎样的福利。当时有个十多岁的画坊小学徒是雕塑花园的常客,并由此决定转行去雕塑,他叫米开朗琪罗。
学徒满师后,就叫熟工(Journeyman),出门闯荡还是留在本地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作品够格了,就交作业给行会。行会的大佬们觉得你可以晋级了,就授予“师傅”资格,从此可以开作坊,收徒弟。这幅通过考核的作业就叫师傅级作品“Masterpiece”,否则还是继续当熟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