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西化”还是“中国制造”?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个与西方绘画区别甚大的绘画体系,中国画是那种“释”、“道”、“儒”相统一的文人画,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中国画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中国画已不适合时代潮流”,而应抛弃传统笔墨和诗书题款形式,将其“送进博物馆”;也有人指出中国画要想有所发展,可只保留其意境要求或白当黑的布局特色,甚至只剩宣纸水墨的材料,再嫁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元素。现实中的中国画画展何尝不是如此,去掉那些像油画、像版画、像水彩、像水粉、像素描的,真正的中国画已所剩无几。更不用说,即使那十分之一像中国画的,也仅仅是外表“像”而已,十之八九已没有了中国画的神韵。
  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纵观中国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人物、山水,抑或是花鸟走兽,我们无不为他们笔墨精到、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作品所陶醉、感动和倾倒。笔者认为,以上列举观点与现状的长期存在必将影响中国画的健康生存,危及其前途。中国畫切不可成为西洋画的附庸。
  一、中国绘画是线条体系,“以线造型”,西洋绘画是光影组合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画的线条,并不是塑造形体为满足,线条还得有骨力,古代叫“骨法用笔”,作品的成功与否是“线条”气运是否生动。线条不只是对事物的具体描绘,而成为一种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抽象性艺术语言,并由此包含了更多的情感和文化含义。画家画出的线条就如音乐家随手奏出的一排排音符。从而使观众的眼睛沉浸在美妙的美景中。甚至在中国画中线条画能成一个独立的画种,那就是白描。
  二、中国画带有文人的特点,不同于西画的视觉或表现历史事件的样式
  1、诗是中国画的神。
  希腊诗人西蒙尼德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在诗画合作上,中国人处理得最好。许多作品往往是诗心与画心的结合,诗与画的意境、情调和审美趣味上几乎一致。如在浩荡的水边画一小舟,配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寥寥数笔,就把行在异乡那种空旷、寂寞、疲备之心情表现出来,使看画之人能迅速得到一种共鸣,不仅是视觉上的观赏,更是心境更高层次的它乡遇故人的感觉。到这一步,书画作品不单是纯技术产品,而是精神产品了。有些作品,诗还是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李青莲《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很显然,由于“思故乡”属于一种内心感受,所以是“很难画出”的。而诗却可以直接描述这种感受,读者在欣赏中通过联想仿佛自己就是诗人,与诗人一起共同感受欢乐与痛苦,豪迈和奔放。很快使画面的意境表达出来,由此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情趣和意境,单凭绘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毕竟它对心中感受还不能直接描绘。即使你画了一个人站在窗口低头或抬头,也很难将其中的情趣和意境表达出来。
  2、中国画离不开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渗入中国画以后,中国画的线条吸取了书法艺术的营养,全面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中国画发展到唐朝之后就离不开笔法了,而强调画树、画石都要求用写字法一样,追求“笔笔有力,不可草率”。吴昌硕早年练习书法,三十多岁才开始拜任佰年为师学绘画,任要求吴昌硕画一幅画。吴昌硕说:“我还没学过,不会画”。任说:“你随便画几笔看看”。于是,吴昌硕随手画了几笔,任佰年看他落笔厚重挺拔,不同凡响,不禁说:“你将来一定会成名。”这是因为吴昌硕的书法底子很深,运笔流转自然,将书法用笔融进了绘画,因而他学起绘画,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中国画大多寄托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如画人物画《陶渊明采菊图》这不单纯是一幅人物画,而是作者对陶渊明那种藐视权贵,回归田园,远离尘嚣,悠悠自得的心态的肯定,表现陶渊明这个人物时也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思。
  四、中国画的用色。中国画的用色
  从来不是对自然的纯客观的模拟,而是由主观设定并赋予客体的象征性色彩,超越西画写实的局限,甚至有些作品完全摒弃了自然色彩的多样性,而抽象为单纯的“黑白”。色彩语言的抽象简化,反而能给人想象的广阔天地。
  总之,西洋视觉艺术源于它们作为一种作用于人的视觉的物质这么一个最本质的存在,它们被要求主要满足或刺激人的视觉。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让中国画走视觉道路,则抛弃了中国画最主要的精神。所以中国画是不能西化的,特别是不能全盘视觉化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早已过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社会,现在是一个国门大开,万舫争流的时代。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也有几次大的融合期,如五代的“释”的传入,近代海派艺术风格的形成等等,都使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术思潮就是借他山之石来重建中国艺术精神。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画要想发展,我们还需不断学习、借鉴与吸收。但利用西方现代审美观念,来选择、调整中国画还须谨慎。因为中国画本身就经过几千年的融合,已成一体。如果现在人们拿不出一整套,摆脱西方权势话语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我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西方审美意识的指向来进行思维和操作,导致了自我的虚无,从而完全成为西方画的附庸。对于中国画今后的发展倾向,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应充分热爱中国画这一国粹,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中国画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超群的艺术魅力,展示中华民族美丽、善良、智慧的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东方这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民族!
  【作者单位:射阳县洋马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课堂是一个灵活的空间,教学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学生是一个灵活的个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应该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处置的能力,要求教师要具有这种教育机智的素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要得心应手驾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要具备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以“小先生助教推学,打造卓越课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孩子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幼儿期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好问又情绪化,思维具体形象,幼儿园教学中有情境的语言活动,最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如:单调的图片配上一段合情的音乐;故事和儿歌可以安排一段表演甚至一个游戏,能让幼儿身临其境,共同欢喜和悲伤。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情真意切的记叙性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理想的风筝》就是其中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逐层深入,从而感受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一、激情导入,感知思念之情  教学的导入环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受千百年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从形式回归到不以学生为中心,凡事从自己出发,或者独霸课堂,自己说了算;或者质疑问难后,仍然回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答案上……一切都由老师唱主角,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地方,而这样的课堂显然束缚了学生想飞的翅膀,给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许多的遗憾。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自由翱翔的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笔者认为不论是学习哪门知识,最终都要将其反馈于生活。但是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却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喜欢美术,觉得学习美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没有太大的帮助,并认为美术课就是自娱自乐的课。在这种心理的带动下,试问他们又如何能学好美术呢?针对此,倘若我们将大自然融入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与大自然亲密“相拥”,这样不但可以打破常规教学所存在的局限性,
班级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形成思想观念的主要阵地。特别是对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说,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小学班级文化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思想境界的拓展、文化修养的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以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为基础,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一、班级物质文
主题: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针对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文本阅读理解转变为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是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载体入手,依据课程的本质特征,建构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实践体验活动,使品德教学在课后进一步达到优效。  教学片断:  《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中的第三课。全文共可以分
美国音乐家莫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成为音乐的“知音”,音乐的“消费者”、“享用者”。既然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音乐欣赏教学。  一、引导幼儿自主成为音乐欣赏主体  (一)“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1、提问法——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
一、运用情景激趣,丰富教学方法,聆听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运用情景法是小学音乐课堂最常用的。  1、悬念导入主题情景  生动形象的设置悬念是启动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从而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快学生理解音乐的过程,使其如临其境,尽情参与。例:教学《青蛙找家》时,教师首先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小青蛙四处奔波,一会儿捉害虫,一会儿嬉戏玩
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广泛。电教媒体以其生动的形式,强大的容量,互动的特性,丰富了语文内容的感性天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一、运用电教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教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