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建设者的西藏情缘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sb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排右二为郭绍贵

  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流,每一片土地,每一份收获,都有他们的汗水和微笑。启开岁月的酒盖,敬每一份真诚的付出。
  郭绍贵、郭海全、郭娟,他们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三代人,也是千千万万来自祖国各地的边疆建设者的缩影。数十年里,他们挥洒青春岁月,建设着、守护着、美化着寂寂高原,将所有的苦累,血汗,播撒进这片土地,化为四通八达的公路桥梁、青山绿水的天堂家园。他们用自己不屈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忍耐着恶劣的气候、艰苦环境,忍耐着每一个寂寞、枯燥的日子,只为把西藏的繁荣和文明、把每个建设者寄予的希望传播到世界各地。

拓荒者郭绍贵:高原路桥的奠基人


  郭绍贵,出生于四川内江一个贫穷家庭,靠母亲卖花生瓜子维持着家里的生计,生活的贫困导致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命运却让他在成年以后与世界屋脊的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一名土木工程师。
  1957年,郭绍贵得到一个参工大的机会,就跟随第二批、480人踏上了“援藏”征程。说是“援藏”,其实只是借用三个月,但谁都没想到,他会因此契机留下来,而且一留即永远。
  最初,郭绍贵被分配到西藏昌都地区交通局公路工程队,专门从事修桥的工作。
  在高原野外作业,郭绍贵和同事,不仅要经受风吹日晒,还要艰难地修建桥梁。他们使用的工具简陋笨拙,一个铁撮箕就重约40斤,里面再装上石子、沙土、黄泥,工具的重量加上建材的重量足有百十斤,再由人挑到施工现场……付出的工时体力都增加了数倍。而当时能用上的最好的工具就只有木制架车和小型推土机,但也极为稀少。

  身体承受着严重负荷的同时,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完全得不到保障。干重活的郭绍贵和同伴只能吃到粉条、黄花菜、木耳、萝卜,偶尔能吃上点土豆和莲花白。这一切让他嘴唇乌黑、指甲翻卷,透露出身体严重缺乏营养和维生素。即使这样,在修桥期间,郭绍贵仍然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
  当时流行一句响亮的口号:“8小时以内加油干,8小时以外做贡献。”深刻反映了他们那代人建设西藏“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个口号一直延用到他的儿子郭海全参加工作,也不曾改变。
  就凭着这股干劲和简陋的工具,郭绍贵和他的同事先后修建了昌都地区马草坝双曲拱桥、俄洛桥双曲拱桥、宾达双曲拱桥、昌都地区加玉双曲拱桥和察雅双曲拱桥等钢架桥、木桥,为昌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郭绍贵也通过自己的实践能力,成为了单位上的土木工程师。他积累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难题的智慧,成为施工现场没有教材的教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土法上马,因材施工,因事定责,为顺利修建桥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初春,郭绍贵参加修建昌都桑多双曲拱桥,指挥负责吊装施工作业,所谓吊装,就是把预制好的大拱小拱在大桥成型后,吊装上去安装。3月1日清晨,不知是预感还是心情不好,郭绍贵的四儿子忽然劝阻他说:“爸爸,别去上班了,去了你要死的。”他显然没有把儿子的话放在心上,只是回答:“我不上班怎么行,工地上还有20来人等着我,必须去!”便离开了家门。

  下午2點多,郭绍贵和同事们在一个塔架上拉一根牵引绳,往紫曲河对岸拉钢主绳时,忽然无征兆地刮起一股大风,风力挟着沙石铺天盖地贴着地皮猛烈刮了过来,飞扬的尘土石子如同子弹乱射,弥漫的尘雾黑墙一般挡着了视线,正在指挥吹哨的郭绍贵,凭经验得知这股风对施工有极大的危害,当即向大家喊:“同志们,风来了,快跑啊……”话音未落,大风即将钢绳刮断了,当时拉钢绳的40 多人一下子失去重心,被弹回来的钢绳全部扫倒在地,钢绳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像凶狠的狂蟒缠住了郭绍贵,他的腰被折断,喷涌的鲜血好似天昏地暗中绽放的鲜花……郭绍贵的生命被定格在了42岁。
  郭海全那时候才15岁,还在内江上初中,他是郭绍贵的大儿子。得知父亲因工牺牲的噩耗,他和奶奶都不敢相信,然而父亲单位的通知明白无误地拿在手上,又不能不让人相信。
  郭绍贵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安葬在昌都烈士陵园。家中的5个孩子,每人分得抚恤金15元,其母20元。他的妻子—一个内江山区里的农村人,没有文化,便留在了丈夫所在单位,因为当时单位在马草坝有留守人员,他的妻子就当上了生活老师为留守的孩子们洗衣缝补,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看护。直到1972年转正,才成为正式职工。她虽然没有像丈夫那样在野外东奔西忙,却也为单位发挥自己所长,减轻着工友们的后顾之忧。

“藏二代”郭海全:荒凉道班上的养护人


  1981年,在郭绍贵牺牲的第三年,19岁的郭海全被招工到父亲郭绍贵的原单位参加工作。干的是运沙石、挖基础、修桥铺路。因为个子小且单薄,加上父亲因工牺牲的缘故,单位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让他做一些轻松的活儿。
  不久,他就赶上了在察隅修建钢架桥。冬天趁河水枯竭在河道两边加快挖基础、打围堰、炸石头、抬沙子、和水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地上17台柴油发电机连续供给工地照明和运行灌装沙石机械,人停机器不停……   5年中,他们先后参与修建了察隅的次达桥、扎拉大桥。
  之后郭海全又搬回昌都住帐篷,当时随身携带的物品只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箱子,里面装着三只碗和一个脸盆、一个脚盆。他所在的帐篷只有7平方米,里面睡4个人,床铺是两根木凳上面搭四块木板做成的,冬天冷夏天热。

  曾有一位交通局的机关干部下来当书记,也住在帐篷里。晚上睡觉时,狂风吹着帐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让那位书记提心吊胆了一晚上,直到天亮了他才问郭海全,帐篷会不会被吹倒?殊不知,郭海全却早已在日复一日的风声中习以为常。
  1985年,郭海全结婚组建家庭。1987年单位撤销,他将两岁的孩子留在内地,就调到察隅养护段21道班养护公路。
  道班里加上他只有4个人,一位是年长的18军退伍兵、一位中年藏族班长、一位年轻人。藏族班长江拥顿珠,看见他风尘仆仆来到,直言说:“你不要来了,回去吧。这里的工作你干不了。”倔强的郭海全却说:“我就是来干工作的,有什么干不了的?你们能干我就能干!”但是当他住到一幢十多米长、被分隔成8间房、每人所住大概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大木板房时,心是真的凉了。
  江拥顿珠为他洗尘,请他吃了一顿“道班饭”。观察到四周单调的环境,艰辛的生活,他甚至都有了离开的想法。他那个道班管的路段是10公里,最好的施工车辆是手扶拖拉机,大部分是马拉车;所处滑坡塌方的路段,是下察隅最难走的一段,被称为“大塌方”,只要一下雨就要塌方。道班离县城40多公里,离下察隅也是40多公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道班一个季度发一次大米、三斤菜油、面粉和三斤煤油,为了节约煤油,道班上总是在天黑前把第二天的工作布置好。据说曾经在这个养护段做过养护工作的,好几个患上了精神疾病被送回内地调养,也有不要工作走了的。
  这种炼狱式的艰难困苦,对人身心的考验虽极其严酷,但班长江拥顿珠积极认真对待工作、以身作则、示范在前的态度却让他受到很大的触动和感染,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在数年后他当上班长时,才真切体会到江拥顿珠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搞好民族团结,关系和谐,发挥班长的凝聚力作用,才能激发大家为公路建设出工出力,任劳任怨。
  正视现实,直面艰辛。他和妻子在工作之余,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着,闲时开荒种菜,养猪喂鸡,在等待菜长出来的3个月里,每天用菜油炸过的郫县豆瓣下饭,带去的腊肉、香肠都节省着吃;到了菜地里西红柿、冬瓜、莴笋等丰收时,两人吃不完的用来喂猪。道班平时也无私帮助那些在公路上抛锚的师傅,或者过路的老乡、求助的人们。
  可在郭海全内心,更渴望在单调平静的生活里,和遇见的人说说话、拉拉家长,然而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个不算愿望的愿望都显得很奢侈。
  从郭海全调到察隅养护段21道班,黄怀丽就跟着丈夫吃苦受累。那时吃不到新鲜蔬菜,3个月里豆瓣下饭,豆瓣吃完了就吃油炒盐饭。怎样改善这种生活?农村出生的她,一刻不闲地开荒种菜,又在当地老百姓那里买来藏猪喂。有一年还喂了3头猪,到处找猪饲料打猪草,把3头猪喂大卖了两千多块,又做临时工挣来的钱寄回家乡给孩子买彩电……
  说起妻子黄怀丽,郭海全满腔柔情和赞赏:“她是有智慧的女人。整个家庭都是她挑大梁。”道班的工作看似清闲,其实很烦琐。冬季给养路备料,他和班里的同事要在山上找到放牧的马,套上板车去公路两边的山岩处拉石料沙子,每隔一公里放两堆,到了夏季对路面进行填补维修。上班期间,每天中午休息前,有人去附近找水,或自备水带到工地上,大家就着烧好的茶水吃自带的干粮饭食,饭后找一块阴凉或风小的地方,铺上防水胶布小寐,再起来工作到天黑才收工,这个传统被一直保持了下来。表面上看,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郭海全的生活波澜不惊,但他的内心却跌宕起伏,因为他要考虑自己工段上的塌方应该怎样快速地处理,路在何时要采用何种办法修通路等,这既是使命也是难题,不可躲避也不能轻视,只有脚踏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工作。他把这些都当作磨砺意志的最好机会。
  郭海全调到10道班一干又是好几年,后来当了班长,他这个工程比较多条件艰苦的道班,分了一辆手扶式拖拉机,一直用了10年才换上新的。那个时候,10道班的塌方比21道班的少了,但海拔达3000多米,气候却不太好。
  1994年3月,从山上倾泻而下的雪崩,裹挟石块泥沙,冲毁了11道班管辖的钢桥以及桥边的道班房,职工的衣物、机械設备等都冲走了。没有冲走的房子里,全部堆满了泥沙石块和雪崩带来的杂物。当时管理着3个工段的郭海全闻讯奔去受灾的道班,看见那些职工灰头土脸,衣衫褴褛,形容憔悴,有的用单薄的衣服罩着头身,蜷缩在安全地带,看见他到来全都哭了。道班工作陷入瘫痪,职工搭起简易帐篷,饥寒交迫地燃起柴火抵御夜晚的寒冷。郭海全果断采取措施,让他的弟弟和另一个藏族职工在河水枯竭洪水未来之前,赶快过河到段上报告受灾情况。那时候没有电话,交通不便,两人走到12道班借了一辆自行车,骑到晚上才到了察隅县城的段部。第三天段部派车拉来救急物资,进行了灾后重建,在10道班和11道班之间,修建了道班平房,两个班合并,有20人左右。

  1997年,郭海全所在的察隅养护段,荣获中国交通部颁发的“四级土石公路第二名”,有位部长还说,察隅的路已经养护到了顶峰。说到这事儿,郭海全眉眼儿都溢出快乐的笑意。   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通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2011年后,道班的部分施工条件得到了改善,工具更新换代,班上新增了带方向盘的大型拖拉机,再后来又换成了农用车,总算告别开了12年的手扶式拖拉机。
  2013年,郭海全退休了。在察隅工作了26年的他,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他一直以父亲郭绍贵为自己的榜样和楷模,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还像父亲那样敢于担当、勇挑重任。但由于当年道班的特殊环境,文化和党组织生活都不健全,自己又忙于工作,虽然满怀对党的忠诚敬仰,入党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发挥余热,终于被党组织接纳,实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成了党的一员。对他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要为党的工作和组织建设,贡献自己的余热。
  更让郭海全感到欣慰的是,2016年起,察隅县开始对所属区域道路进行整治扩建,对路段基础给予扩展加固,2018年后路段变成了柏油路。两代修路人,父子建设者,献出生命和青春,不就是为西藏的交通事业奠基,从而实现西藏交通的全面升级换代和飞跃吗?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所有的苦累、血汗,换来了眼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他们可以在天堂、在退休时日里,静静欣赏他们养护修建的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把西藏的繁荣和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藏三代”郭娟:美化城市的格桑花


  她是郭海全夫妇的掌上明珠,是众多西藏交通发展上第三代留守孩子,她叫郭娟(又名杨妮妮)——一个长相清丽、非常有个性、能干的女孩。
  小时候的郭娟,对父母的记忆是模糊的,因他们长期在西藏工作,身边的亲人只有她的奶奶和姨妈。与大多数留守孩子一样,她最怕过节。
  “在30岁之前,我和父母、奶奶都没有在一起过过节,对于过节一直有阴影……这不是我一个人面临的,是很多留守孩子都面临的问题。”说起往事,她依然止不住泪水涟涟。
  说起初次印象中的父母,还是在她上幼儿园的时候。
  有一年冬天,郭海全夫妇回家了,奶奶要郭娟叫爸爸妈妈,她却叫不出口。眼前的父母在她心里那么陌生那么遥远,仿佛一道屏障竖在他们之间,谁也无法走近,谁也无法打破。那时她会刻意躲避过年过节,各种联欢晚会节目一概不看,她渴望有父母、有奶奶,全家热热闹闹地过节,但直到上初中都没有实现,以至于现在她也从不看春晚。
  在没有文化的奶奶身边,除了被宠溺并无助益于学习,于是她又被送到了姨妈家。那个时候大家都穷,父母从西藏回来休假,工资只有几百元,交给姨妈或亲戚就是三四百元。姨妈虽然当时在政府部门上班,却数月发不出工资,父母在道班工作领钱也不及时,甚至要回来才能拿出钱来。两边的钱经常断链子,又恰好是她长身体、上学最花钱的时候,面临各项开支入不敷出,姨妈也常常怨声载道,各种压力累积,让她们之间也产生了许多不愉快。姨妈还时常说一些难听的话,让郭娟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每当此时,她就开始怨怪父母。
  工作挣钱后,郭娟为自己买来许多衣服鞋子,母亲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买这么多却不穿,她说想把小时候的缺失都补上……没有父母陪伴的事实,带给了她太多童年的阴霾。
  直到后来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郭娟才体会到父母当年的艰辛,知道上了高原,人就身不由己。
  这些年她深有感悟:一旦把国事公事融入自己的人生,家事必定居于第二位,想要调和,是需要当事者在适应的过程中,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解决矛盾,这就超额占用了身体力行的动能,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偏移了顾全大局的重心。
  随着时间推移,郭娟慢慢对父母那个年代的社会经济状况有所了解,知道了物质条件拮据时,人们为了精打细算不得已会做出一些令人不理解和难以忍受的事,这是生存使然。虽然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精神抚慰和陪伴,但郭娟却也因此练就了坚韧的性格,抑郁症候也得到了免疫。这种了解让她豁然了,心灵的创伤得到了自愈,那种叛逆、愤恨的心态也逐渐平和。
  郭娟24岁结婚生子,先在成都交通广播工作了一段时间,因为婚姻的失败,她跑来西藏疗伤散心,没有想到来了就再也离不开了。
  她记得自己做过的第一份工作是卖建材,因为没有自己的生产线,生意不具备竞争优势,价格相对比别人高一些,找客户接单困难重重,销售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她沮丧又伤心地哭了。这时,来了一位藏族老板,听她讲述了事情原委,又得知她来自林芝,便要她把单子拿过来。她惶恐地提醒:你不要签了,这个价格不占优势。藏族老板却说:“若不是你爷爷、你父亲为西藏默默地做贡献,也没有我的今天。所以就冲你是我们西藏的姑娘,我不还价了,每块砖还加五毛钱。我们赚钱比你容易一些。”当天就跟她签了合同。
  还有一次,她和一位开客栈的朋友上菜市场买菜,遇到一位湖北公安县的老板,那位老板说:我要谢谢你,如果不是18 军和你爷爷辈那些人修通了进藏公路,今天我能在拉萨卖蔬菜吗?这件事给了她很深的启示和激励,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还有许多这样的有心人,他们知恩感恩,从来没有忘记过这是一批又一批修建交通公路的开拓者,给他们带来了福利和便捷,在高原上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着他们的幸福指数。
  建材工作干了几个月,郭娟又应聘上了“蓝山绿化”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后来成为总经理助理、董事长助理。直到公司撤出了,留下的业务也交给她经营管理。在六七年的努力打拼中,她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名为“西藏天祥集团有限公司”。从打工者变为管理者,旗下有固定员工40多人、项目经理有9人,项目工程上能够分配使用的人力资源达4000多人;基地有几百亩供给绿化林园,绿化业务主要负责拉萨周边和西藏“两江四河”海拔线上的环境美化、植树造林、湿地生态等系列工程,生意一直不错。
  “蓝山绿化”目前是西藏第一個绿化项目,也是国家的重点项目,启动的目的,以沙化治理、保持水土、打造绿化景观为主,与大自然博弈,能够改善拉萨区域的小气候环境,打破恶劣气候屏障,已经初见成效。过去拉萨过了国庆天气干燥,现在却实现了10月底还有降雨。
  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公路工程项目。有一次郭娟接到一项在某处维护公路整治边坡重建挡泥墙的工程,她去工地一看,公路边上的挡泥墙非常结实美观,可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像他父辈们那样筑路者的杰作,目前算是西藏建设的历史文物,属于应保护的对象,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实物。于是,她毅然放弃了这个项目。有人说她脑子进水了,到手的钱不赚。她决然地说:赚钱有很多种,但我只赚良心钱。
  鉴于小时候亲情缺失的经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重复她的过去,只要有机会她就回家和孩子团聚。在一次她承接的一个边境工程时,公司的员工提出想让放寒暑假的孩子、家属进藏看看,那种急切和焦虑,与自己小时候的境况何其相似,她当即决定给进藏的孩子、家属报销交通费用,这笔开支每年达上百万元。她说:“我要让这些孩子少一些遗憾,尽量多陪伴在父母身边。”
  “这世上总有许多让自己吃亏的执迷不悟者,像我的爷爷、我的父母亲,他们虽然清贫,却以无私奉献拥有了整个世界,这是积极人生态度的表达方式,不仅潜移默化影响了我,也以他们的乐观精神,引导我放下了很多负面的三观。”郭娟说着昂起了头,明媚的阳光照在她熠熠生辉的脸上,仿佛高原盛开的格桑花。
其他文献
去年11月26日,厄瓜多尔举行了总统大选的第二轮投票。左翼“主权国家联盟”总统候选人拉斐尔·科雷亚以56.67%的得票击败右翼“制度革新党”总统候选人阿尔瓦罗·诺沃亚,当选为新一任总统。他将于今年1月15日宣誓就职,任期4年。科雷亚虽然从政时间短暂,但凭借着出众的个人能力和正确的政治主张,顺利地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可以说是厄瓜多尔政坛突然闪耀的一颗新星。    从忧国忧民的教授到为民谋利的部长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统筹内政外交的任务更加繁重。而此时的世界也进入了大变革大调整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巧妙运筹,外交理论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繁荣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给世界以信心和承诺  和平发展是中国
11  月7—8日,由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协办的“2013当代世界多边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以“未来十年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为主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理事会名誉主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王家瑞出席会议并致辞,中联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君出席会议并主持开幕式。克罗地亚前总统梅西奇,匈牙利国会副主席
告别传统帝国之后,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主要靠两大动力机制:一是革命,二是改革。前者在于制度的更替,以建立新社会、新国家;后者在于制度的修正,以创造新动力、新发展。今天看来,不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使中国全面迈入现代化进程。到目前为止的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虽然形态和任务不同,但其历史前提多少有相似之处,即国家危机与社会贫困。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她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维系中国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先秦开始,“和”就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相关理论代有建树,不绝如缕。阴阳和顺、刚柔相济,被视为至真的宇宙规律。人伦和谐,天人协调,被视为至善的社会关系。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同和,被视为至美的
7月24日,土耳其最大反对党共和人民党和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联合举行大规模集会,反对7月15日夜发生的未遂军事政变,数万人参加集会。集会者打出“不要独裁也不要政变,需要民主的土耳其”的红白色横幅。共和人民党领导人克勒奇达若奥卢在讲话中呼吁“团结一致”,反对各类针对现行议会制的政变。  7月24日, 尼泊尔执政联盟中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退出联合政府,转而与反对党尼泊尔大会党
记者:前不久,您刚刚出席了在温州举行的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据我们所知这也是您在近三个月内第三次到温州。您对这次论坛总体有什么看法?  大使:这已经是我本人2008年第三次去温州了,最近这次去温州的重要目的就是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参加过此次论坛后,我的感觉是:首先,这是一次非常有见识、有洞察力的论坛;其次,这次论坛对于参会者来说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第三,这次论坛为中非、中赞双方的
“新兴大国”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群体现象。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崛起,正在为世界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其作用,并非简单地代表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向亚洲转移,更重要的是,新兴大国的出现有可能为当代的全球治理模式带来新的声音和新的动力。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是21世纪世界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新兴大国所形成的“基础四国”成为了协商发展中国家全球气候变
应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卢旺达爱国阵线(卢爱阵)、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乌抵运)、南苏丹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和苏丹全国大会党(全国大)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于2012年1月5—16日率中共代表团赴南非出席非国大百年庆典,并对卢旺达、乌干达、南苏丹和苏丹进行友好访问。这是新年伊始我党对非洲的首个重大外交活动。  1月的北京正值隆冬季节,而万里之外的非
2013年10月17日,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的俄罗斯鄂木斯克市秋意正浓,宽阔的额尔齐斯河缓缓从市中心流过。坐落在河左岸的鄂木斯克会展中心周围彩旗飘扬,入口正上方巨幅展板上的中国共产党和统一俄罗斯党党旗显得格外亮丽。热情友好的鄂木斯克迎来了一场盛会——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四次会议和第三届中俄政党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和统俄党最高委员会主席格雷兹洛夫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