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的蜀地“朋友圈”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fe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锺书先生终其一生未履及蜀地。在短暂的西南联大教学期间,也只在昆明的“冷屋”住了不足一年,然后即辗转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此后一直困居孤岛上海,直到解放。
  既是学生、后来又成为同事的吴庚舜曾经问过钱锺书先生到四川耍(游玩)过没有。不知是钱锺书先生没有回答还是有回答而漏记,吴庚舜在怀念钱锺书先生的文章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的谜题。
  著名翻译家、歌德研究专家杨武能先生在翻译上得到过钱锺书先生的指导,杨武能也一直对钱先生以师事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杨武能任教于四川外语学院并主持召开“席勒与中国·中国与席勒”学术研讨会,前后向钱锺书先生去信两封,力邀钱锺书先生赴会,并趁机作蜀中之游,但被钱锺书先生以“不能破例”为由婉拒。
  因缘际会,造化安排,被誉为“文化昆仑”的钱锺书未到过文化重镇的蜀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99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学研究学者李洪岩先生的《钱锺书与近代学人》,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关注到钱锺书和其父钱基博、陈衍、陈寅恪、张荫麟、吴宓、向达、许思园、朱光潜、冒效鲁、卢弼等学人的交往以及在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学术旨趣,掌故和学术探讨兼顾其中,是了解钱锺书的“朋友圈”及其学术取向的极有价值的著作。唯一遗憾的是书中所列学人,没有一个是四川的。
  这便是《钱锺书与天府学人》这本书的由来。
  本书所列十一位天府学人,按出生先后时间,分别是乔大壮、白敦仁、吴庚舜、龙必锟、杨武能、陈子谦、何开四、张隆溪、向以鲜、庹政、胡亮,从晚清、民国而至新中国,时间跨度近九十年。
  除了上述十一位学人外,根据我研究所及,和钱锺书先生有或浅或深交往的尚有巴金、贺麟、何其芳、赵毅衡等前辈学人。根据《郑振铎日记》1947年12月5日所记:“六时许,靳以、默存夫妇,巴金、西禾、嗣群、伯郊、哲民及辛笛相繼来,在此晚餐,谈笑甚欢。十时散,即睡。”可知钱、巴二人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熟识。又,1981年12月28日,陈丹晨《巴金评传》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罗荪写序,钱锺书题签,又可知他们颇有交情。巴金生于1904年,比钱锺书略长,两人的学问旨趣和追求不尽相同,但在上海孤岛时期都创作过小说,并且都希望通过小说关注战时知识分子的命运。
  根据钱锺书与贺麟的年谱,可查二人有多处交集。一是1930年贺麟先生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其后不久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1929年钱锺书入读清华大学,在校期间,很有可能听过贺麟在清华大学兼讲的哲学课。二是1955年,贺麟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其时,钱锺书已在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两人是一个院两个不同所的同事。1962年8月,钱锺书搬进干面胡同15号学部宿舍,在这里一直住到1969年10月,同时住在这里的,还有贺麟、沙汀、夏鼐、戈宝权等文史哲领域的大家。钱锺书和贺麟可谓同事的基础上再加一层邻居关系。三是1986年,钱锺书和贺麟等朱光潜生前好友,曾一起参加朱光潜的遗体告别仪式。但颇为意外的是,就我掌握的文献和资料所及,没有看到贺麟和钱锺书有过交往——即便连文字交往也没有发现。
  在吴宓的日记里,有一次同时记录到钱锺书和贺麟:“又按钱锺书君,功成名就,得意欢乐,而如此对宓,尤复谬托恭敬,自称赞扬宓之优点,使宓尤深痛愤。”吴宓日记背景是钱锺书为温源宁编辑的《天下》月刊写了一篇《吴宓先生及其诗》,写完后,钱锺书又寄给吴宓看,吴宓在日记里记录说:“该文内容,对宓备极讥诋,极尖酸刻薄之致,而又引经据典,自诩渊博。”吴宓将这篇文章拿给和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贺麟看,贺麟评价说:“钱未为知宓,但亦言之有理。”
  何其芳出生于重庆万州,彼时重庆尚属四川,因此,我很自然地将何其芳列入“天府学人”中。但关于何其芳和钱锺书交往的资料,主要都局限于两人在社科院文学所共事期间。这个时期,作为文学所副所长的何其芳,在学术研究和个人生活上都给予了钱锺书极大的关照。如,何其芳确定钱锺书为一级研究员,指定编选《宋诗选注》等,既可看出何其芳卓越的学术眼光和领导能力,又可看出他对钱锺书特别的赏识。这个时期的何其芳,行政职务之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似乎已经不如早前热烈而具有锋芒,他的行政职位让他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支持有着深厚学术基础和地位的老一辈研究学者,让他们多出成果,同时,努力培养更多年轻的研究工作者,以完成研究工作的代际接力。
  四川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博士生导师赵毅衡1978年考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读研究生期间,和钱锺书先生认识,并有交往。赵氏本人的回忆里有对钱锺书的评价,为便于读者了解,不妨转抄如下:
  现在钱锺书先生受某些人讥议,认为他没有思想立场。将来钱先生的全部笔记发表时,想必可以看出远非如此。1983年,在一个场合又见到先生,说起当时刚受注意的萨伊德(Edward Said)《东方主义》。“萨伊德之于阿拉法特,就如马尔罗之于戴高乐”。先生亮出谈锋,让我们一愣。“西方人写到东方,说坏话,是‘东方主义’;说好话,也是‘东方主义’”。说完,当然是莫测高深的钱式微笑。
  钱先生片语,对我实如醍醐灌顶,廓清重雾。我知道先生能如此直点命穴,不仅是对国际文化政治的超人敏感,他的硕士论文《英国十七十八世纪文学中的中国》,至今是这个领域中的典范之作。不过萨伊德也是从作品出发,从埃斯库卢斯(Aeschylus)一直仔细读到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此书成为当代批评理论里程碑式经典,并非浪得虚名。
  从赵的文章里,看得出他对钱锺书学问文章的折服。我本以为有同在成都工作生活之便,能在这篇文章之外,访谈出赵与钱锺书先生交往的更多掌故,未了我的约访最终未得到赵先生的同意,最终只好付之阙如。
  此外,《槐聚诗存》里还收录有一首钱锺书先生写于1975年的七绝。这首诗的诗题很长——“西蜀江君骏卿不知自何处收得余二十二岁所作英文文稿,藏之三十年,寄燕谋转致并索赋诗以志。”这个诗题里当然也留下了一个线索:“西蜀江君骏卿”究为何人,和钱锺书先生是否有过交往?我检索了学者柴立中对钱诗注的注释,但很遗憾地发现,他对“西蜀江君骏卿”究为何人也失考。我虽然也下了很多功夫查考,但最后徒劳无功,也只好留待有志和有缘者在将来填此空白。   乔大壮先生专于篆刻和词学,是民国晚近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篆刻大家和“一代词坛飞将”。他的英年自沉,使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失去了很多被重估价值的机会。在这一段掌故的钩沉里,我们既可以看到作为民国先生典型代表的传奇,更能够从中掘发一代学人爱国爱民的风骨。
  白敦仁先生专于宋代文学,尤其是对陈与义的研究,可谓精一深湛,有填补文学史空白的价值。从这一段掌故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先生评骘先贤的态度和眼光,以及追求真理的勇气。当然,作为宋代文学研究者,白敦仁先生在今天的研究难度是很大的,由此我们更能发现他的研究不拘于书斋,注重田野调查的可贵。另外,还有一点必须提及,就是他在晚年自费整理并出版先师庞石帚著作的义举,在尊师重教之风淡漠的当下,具有特别的示范意义,其学生风仪,让人敬佩。
  吴庚舜先生有机会受钱锺书先生指导,在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研究领域用功最勤,用心最细,也因此成果丰硕,影响甚巨。其通读《全唐诗》六七遍的壯举,即受钱锺书先生的影响。两代学人的治学精神核心,都是“熟悉研究对象”,后者的实践是对前者精神的很好传承。这个治学精神,放在今天,也仍然适用。
  龙必锟先生以新闻人身份而业余专攻《文心雕龙》,积数十年心血而成《〈文心雕龙〉全译》,为之眼盲而初心不改。更为难得的是,宁肯自费印刷《龙学与新闻》,也要将自己大部分的稿费和版权收入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洪灾受困群众,此种精神正是学术转化为现实关怀的体现。
  杨武能先生专于德国文学,是国内有影响的“歌德专家”,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既受业师冯至先生的直接指导,也得到了钱锺书先生的间接关怀。作为一门学问体系的翻译学,杨武能先生有机会亲炙钱锺书先生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并从中受益,这是“蜀学”吸取外来营养的最好范例。
  陈子谦先生和何开四先生都是第一代“钱学”研究者,都有重要的“钱学”理论专著传世并至今被学界沿用。虽然陈子谦先生英年早逝,但其治学精神仍值得后来人学习;何开四先生对钱学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尤能开人心智,为之借鉴。学以致用,这当然也是今天我们要弘扬“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张隆溪先生作为成都走出去的学术大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夤缘亲炙“钱学”后,一直致力于打通中西。近年的讲学主题,无论是“比较文学”还是“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都紧紧围绕“钱学”这个中心,可谓最得“钱学”真昧,我称其为钱锺书先生的衣钵传人,应该是很准确的。“蜀学”走出四川,打通中西,当然需要张隆溪这样的学力和眼界。
  向以鲜先生从版本学入手,对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中一个微疵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考辨,引发“钱学”界关注,他的“无心插柳”使“钱学”研究添薪加火,大张风气,当然,也惠及学界。他虽不专力于研究“钱学”,但钱先生之学却无时无刻不对他产生影响。由此,也可见学术的异代功绩。
  庹政和胡亮先生作为七零后,在十一位学人中是一个“另类”。他们代表着天府学人中的青壮继承者,前者以“新官场小说”成名,后者以独到而深刻的当代诗评,向钱锺书和上述学人及其治学精神致敬。由此,我们得以由钱锺书而至白敦仁,由白敦仁而至张隆溪,由张隆溪而至胡亮,完成一条跨越世纪的蜀学及其蜀人治学精神的完整的精神纽带。
其他文献
论及人生的“余裕”,则可联系到周作人在东方兴趣中领略的“茶酒之道”,如其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喝茶》)好一个“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读书与品茶自有相通的妙处,在读书的时候,若偶遇精辟言辞,则会在旁标注,因深读于书的才思气力,并非呼之即有,若有幸获得,需悉心、需铭记。精致的生活同样也需富有仪式感,若可得一
中国有学者把西方粉丝研究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吸收并完善了伯明翰学派和德赛杜的理论成果,突出了粉丝在消费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粉丝将消费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第二阶段开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粉丝研究从布尔迪厄的消费社会学中汲取了灵感,更多地关注粉丝消费的选择,粉丝社群内部如何复制主流社会的等级制度。当前处于粉丝文化研究的第三阶段。这种粉丝研究阶段的划分与文化研究三种范
2015年,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于秦国历史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为了揭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宣太后的神秘面纱,针对学者和观众就电视剧创作中的评议与问题,该剧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出版了专著《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这部仅六万八千字的著作,堪称一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家小书”,作者以流畅、平实、凝练的语言,详尽介绍
一  回顾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两个伟大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是两宋时期。北宋极富创造性的两位旷世大儒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就是后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理学体系的最早缔造者。其思想复经四传弟子、南宋大儒朱熹集大成为程、朱理学后,曾作为官方哲学统治了中国七个世纪。  “二程”虽然自称直绍孔、孟,但理学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入了佛教与道教的某些思想观点,经过吸收、消化,
若跟盛佩玉、徐樱或者杨步伟、沈亦云这些民国时期的新女性相比,王映霞的出身谈不上显赫,成就谈不上骄人,她能在文史留名,主要源于她跟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婚恋纠葛,正如她在《王映霞自传》(以下简称《自传》)中回顾自己两段婚姻时坦陈的那样:“前一个他,才气横溢,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盛名……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也不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写到我,不管是褒是贬,是正直的同
在2017年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微博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塞车”。让拥有巨大用户数的新浪微博服务器瘫痪的原因不过是当红娱乐偶像鹿晗公布恋情。这一次明星的恋情公布让文化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网络时代所特有的一种新型明星——“流量明星”,以及这种明星与粉丝之间所存在的“偶像契约”。这样的关系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粉丝与偶像之间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在网络传播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生产模式的环境下,大众
沈焜,嘉兴石门(今嘉兴桐乡)人,字醉愚,生于1871年,卒于1938年。刘承干1939年为沈焜诗集《一浮沤斋诗选》序言所写:“醉愚于宣统己酉岁辞武进盛氏馆而依余治笔札,晨夕晤言,讫于其卒,盖三十年。”  沈焜的生平资料,尤其是他为刘承干工作以前的情况鲜为人知。笔者依据沈焜母亲八十八岁那年过世他写给好友汪亚尘的一份“哀启”:“先考馆榖所入恒苦不敷家用,先慈量晴课两雇工治耕,篝灯纺绩午夜不息,如是者十
金石学发展到清代最为鼎盛,形成了目录、考证、纂辑三种学术传统。王昶《金石萃编》作为纂辑体的集大成著作,为后世金石书的编纂提供了典范。赵成杰博士所撰《〈金石萃编〉与清代金石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以《金石萃编》为主线,考察了清代金石学的发展脉络。作者所选取的题目牵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金石萃编》本身,包括成书过程、参与人员、体例特点等;二是清代金石学的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更为繁杂,如清代
“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我在涟源龙山森林公园顶上,读完戴海老师八十岁出版的书《我在》。这诗句出自第三章《书里书外》,我在旁边写下:“此刻依山宿,恰是此语境。”龙山半夜,风雨淅沥。我醒来,恍惚间,觉得自己置身于岳麓山。  戴海老师,身上被贴着许多标签:高校领导、演讲家、哲人、无数大学生的精神导师……而顶着这些标签的,却是一个不被外在头衔禁锢,始终鲜活、健康、充满自我驱动的人。  这段时间
冬季的台北,气候对我来说完全是春天,不冷不热,恰到好处。在“中研院”参加一个明清研究会议,会议代订昆曲《桃花扇》的戏票。也难怪,搞明清研究的人,对于上演时间段和会议重合,而且剧情和会议组织者学术兴趣高度叠合的《桃花扇》,难免是情有独钟的。  我早早订了票,因为行程关系,订的不是江苏省昆剧院的《桃花扇》,而是台北本地昆曲剧团的创新版,名叫《桃花/乱红》。坐公车出来,到了“小巨蛋”下车,发现这里大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