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观察和干预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华华的作业单上不是空白就是涂鸦。今天的活动是“比较数的多少”,目标是感知7以内的数量,认识7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量关系。华华的作业单是根据数字添加或删减圆点(如图)。
  华华拿着笔四处张望,迟迟没有落笔。教师走过去用纸挡住了作业单下方的两排圆点,指着数字6和第一排圆点与华华开始了对话。
  师:这是数字几?
  幼:6。
  师:数数这排点子有几个。
  幼:(用手指点数)1、2、3、4、8、9……
  师:再数一遍。
  幼:1、2、3、4、5。
  师:怎样才能让点子变得和6一样多呢?
  华华沉默不语。
  [析:幼儿完成这一作业需要有基数概念,知道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是多少,知道数符号的实际意义并能比较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集合量的大小。周欣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方法可用来比较集合的数量大小,即数数、一一对应、视觉性提示(根据物体排列的长度、面积或密集度来判断数量的多少)。在华华遇到困难时,教师提示他可以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但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华华的点数能力还不太稳定,不能准确地数数,因此运用数数来比较两个集合对他来说有难度。]
  教师在作业单的上方用绿笔与第一排点子一一对应地画了6个点子(如图),并对华华再次指导。
  师:数一数有几个绿点子。
  幼:1、2、3、4、5、6、7(手口不一致)。
  师:再仔细数数。
  幼:1、2、3、4、5、6。
  师:红点子有5个,绿点子有6个,怎样才能让红点子变得和绿点子一样多?
  华华再次沉默。
  这时,教师用线将红点与绿点一一对应地连起来(如图)。
  师:你看,红点与绿点是好朋友,一个红点连一个绿点,一个红点连一个绿点……哎,这个绿点没有好朋友了,是红点多还是绿点多?
  幼:(指着绿点)这个多。
  师:多几个?
  幼:6个。
  [析:教师调整了表征符号,用点子代替抽象的数字,降低了难度。刚开始,教师还是试图让华华用数点子的方法进行集合比较。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教师改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华华,华华虽能比较出两个集合的大小,但说不出多几个。]
  教师取来了红、绿两色雪花片。先将5个红雪花片放在桌上,再将6个绿雪花片一一对应地放在红雪花片的下方。
  师:它们是好朋友。哪个多?
  幼:(指着绿雪花片)这个。
  师:多几个?
  幼:6个。
  教师取走了红雪花片,只留下6个绿雪花片。
  师:这里有6个雪花片。拿走了1个(教师让幼儿拿走1个雪花片),现在有几个雪花片?数数看。
  幼:5个。
  师:噢,6个变成了5个。你拿走了几个雪花片?
  幼:6个。
  师:(举着幼儿拿走的那个绿雪花片加重语气)垒走了几个雪花片?
  幼:6个。
  [析:教师再次降低难度,改用实物引导华华,但华华还是没有给出正确答案。也许华华是因为语言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无法理解“多几个,少几个”这样的提问。相关研究也表明孩子理解“有几只鸟没有蚯蚓吃”,但是不理解“鸟比蚯蚓多几只”这样的提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换一种提问方式,如:有几个绿雪花片没有好朋友?而后慢慢帮助幼儿在“没有好朋友”和“多少”之间建立联系。]
  为什么教师尝试了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缺乏数概念方面的专业知识
  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用数数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觉得只要幼儿会数数就能解决这类问题。但研究表明,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认知活动。首先,幼儿必须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第二,为了找出两个集合的大小关系,幼儿需要知道每个集合的数量,而数数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三,幼儿在数第二个集合时必须记住数过的第一个集合的总数。最后,幼儿必须知道两个集合的总数哪个更大一些。即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必须以熟练的数数技能、稳定的基数概念和数序知识为前提。正是因为教师不了解这些前提条件,不了解数概念之间的“序”,才无视华华在运用数数进行集合比较时所缺乏的知识。而一味要求他达到这一知识链中的最高阶段,导致干预无效。
  二、教师缺乏对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
  华华的数概念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其实教师并不清楚。活动结束后,教师重新阅读了活动实录,并试着分析了华华数概念的现实发展水平:第一。华华不具备熟练的数数技能,唱数、点数的能力还不稳定。第二,华华对数符号的表征意义不理解,不知道数字“6”可以表示6个点子、6个苹果等。第三,华华没有掌握数序的知识,不知道数词的位置与数词代表的集合量之间的关系(即数词越往后,量越大)。正因如此,华华不可能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大小。他还处于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集合的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运用数数来比较集合的水平。
  三、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干预手段是逐步降低任务的难度,如,从开始要求数数变成一一对应地数数,将符号材料变成实物材料等。即便这样,华华最后仍然没能比较出两个集合的大小。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幼儿数概念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干预就让幼儿“顿悟”某个概念。“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他平日接触数概念活动的频率成显著正相关。”教师应该制订适合华华的指导方案,在日常活动中对华华的数概念学习给予支持。如,为了提高他的点数能力,教师从易到难地投放了点数实物雪花片(排成一排、散放)一点数卡通图片(排成一排、不规则分布)一点数点子(排成一排、不规则分布)等游戏材料。为了帮助他建立基数概念,教师经常让他做按数取物的游戏,先按口令取物,再根据数符号取物,如掷到4个点子,就取4个雪花片等。当他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进行集合比较时,教师再帮助他掌握数数技能和数序知识,在“有几个绿雪花片没有朋友”和“绿雪花片比红雪花片多多少”之间建立联系,以正确比较两个集合的大小。
其他文献
本期主持方卫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儿童文学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讽刺和幽默是两种重要的语言风格,它们背后潜藏着的是人类两种重要的生活态度,而且它们常常结伴出现。它们的存在,使生活和语言都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智慧,也常常为我们带来欢乐的笑声和深刻的思考。    有一个刚从外国回来没有几天的贵族(说不定还是个公爵),跟他
民办学校要全面实行分类管理、国家积极鼓励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各种形态的资本涌入幼教行业……面对国家政策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格局的变化,中高端民办幼儿园如何在新背景下调整发展步伐,实现创新发展?笔者结合本园办园实践,从市场定位、服务品质和特色创新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向市场要定位  在国家积极开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大背景下,“普惠保均衡,高端供选择”是各地学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的。案例中幼儿涛涛由脚印联想到小偷情节,这可能是因为他有一定的经验储备,比如在电视里看到过有关小偷的新闻,听家长谈论过有关话题。从涛涛采取用“钱”和“食物”引诱小偷上勾以及其他孩子扮演的“警察”躲在一旁趁机抓获“小偷”的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小偷”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同时,从案例描述中也可以知道,这个游戏并未持续太久。因此,我觉
烟花三月,樱花怒放。  一早,如如兴冲冲地告诉我:“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樱花了!”“好看吗?”我的随口一问引发了大家的共鸣,豆豆说:“可好看了,我拍了许多照片。”寒寒说:“看樱花的人多得快要叠起来了。”……“你们想去画樱花吗?”“想!”于是,我们背上小画板,带上小工具,来到幼儿园外进行写生。  一、写生之前的欣赏  孩子们来到樱花树下尽情地欣赏着,我引导幼儿谈谈看到樱花树的第一印象:“你站在这里望
生了娃没人带被迫辞职,怕没人带娃放弃生二胎……让育龄夫妇纠结的托育难题,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愈加凸显。   生了宝宝谁帮带?怎么带?近日,由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主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围绕“托育难”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3岁以下婴幼儿超4700万,入托率仅5%左右   托育服务供给不足,是造成育儿焦虑和抑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该中心调查发现,在有0~
当文字融会于节律与音韵,就成了诗歌;  当诗歌附着于悦耳的歌喉,用抑扬顿挫打造它的神韵,便是诗歌朗诵;  当诗歌朗诵被你、被我搬上校园的舞台,那就是——    校园音乐会    第一乐章自然的召唤  【旁白】我曾感到纳闷:南方的三月为什么总是难寻春的踪迹?她好像故意躲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扛着小树来到山上,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清清的河流、绿绿的嫩芽,新的生命在绵绵的春雨中破土而出,新的梦想在大自然
案例中的教师困惑于幼儿为什么没有问题,我不禁思考,幼儿是真的没有问题吗?未必。幼儿之所以看起来“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第一,问题是基于实践提出的,幼儿虽然实践了,却没有机会梳理和表达自己的实践过程,没有充分地与教师或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没有发现问题;第二,幼儿关注的问题或许不是教师觉得有意义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被教师忽略了。那么,幼儿没能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怎么办?回顾此案例,幼儿收获
汪红云/设计 洪晓琴/评析  风儿吹(大班)  目标:  1.引导幼儿运用自制扇风板让空气流动,感知不同质地、重量的材料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运动现象。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玩法一  準备:  用泡沫板自制的扇风板若干(见图1);挂物架4个(见图2),分别悬挂由餐巾纸、布、棉绳、铅画纸、玻璃纸等不同质地的材料剪成的长条物(幼儿也可以自选材料制作悬挂物),每一长条物
一、重视园本教研的内涵    关于园本教研,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些词,如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但这些只是方法层面的。反思什么?互助什么?朝哪里引领?这才是实质性的问题。园本教研是一种在新的理念下的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新范式。范式即“规范”或“范型”,指一组观念、价值和规则,它们支配着人们看待问题的视角、研究问题的行为以及解释资料的方法等。比如,过去大家很看重课程的客观体系,所以重教材、重备课、重
升入中班后,Z老师将每周二定为班级图书分享日,孩子们可以将家中自己喜爱的图书带来与同伴、教师分享。图书分享日那天,个别孩子可以通过向教师申请,得到在午餐前为全体孩子讲故事的机会。餐后則是孩子们自主阅读图书的时间,有的会主动和同伴交换着阅读,有的会自发地向同伴讲述图书内容,有的会三五成群地研究一本图书的画面……但总体来说,大部分孩子的阅读专注时间较短。   这天,潇潇来告状:“老师,你看汐汐把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