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帕夫雷什中学”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任职的帕夫雷什中学以其宁静朴素享誉世界,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事业。七十多年过去,在北京城深处,也有这样一所学校,抱持环境育人、全面育人的理念,默默地守护着教育的本真。
  隔断城西市语哗——园林般的学校
  晨光熹微,幽静的万寿路西街上,两排行道树身形渐显,温柔俯瞰着匆匆前行的身影。身著校服的少年们奔向同一个目的地,一所园林般美丽、有着“京城最美校园”之称的北京市育英学校。
  育英学校周边安静祥和,学校大门口是一处开阔敞亮的小广场,校门两侧斜伸出两面影壁,书写着新中国领导人、革命家对育英学子的殷殷嘱托,影壁墙如同两条手臂,迎接着每一个到来的人。正对着校门的脚下,是笔直向前的小路“问道路”,上面刻有66句历代先贤的名言。红白校服的小学生,蓝白校服的中学生,三三两两,左右相携,伴随着金玉良言步入校园,是一派多么和谐安然的景象。
  踏着问道路走进校园,又是一处开阔地,正中间是一块巨大的山石,基座上刻着“祖国、真理、责任”,这是育英的 “镇校之宝”——江山社稷石。几棵榆树从石缝中顽强生长出来,当年它们稚嫩脆弱,如今已蓊然葱郁。江山社稷石,正是育英莘莘学子心系祖国江山、胸怀神州天下的象征。
  江山社稷广场两侧各有一个花园。西侧的樱花园小一些,树木高大,花草鲜美。每到春日,落英缤纷,静谧而悠远。东侧的“世纪之林”占地更广。深秋,百棵银杏洋溢万般灿烂,秋风摇曳处旋下片片金黄,不日便铺满整个园子,让人在秋风萧瑟中心生暖意。学校用心地在林中铺下了晶莹的碎石,给学生创造了乐园,即使在炎炎夏日,他们也能在浓荫的呵护下堆沙堡,和同学对弈。银杏林的东边是音乐广场,种满各种果树。每到中午,小学生趴在草丛里,轻轻地翻开石头寻找昆虫,中学生转身走向桃李掩映处读书,大小孩子们研究、对答、欢笑。
  回到江山社稷广场,穿过正对的主楼思明楼,更广阔的校园风光呈现在眼前。西侧的校友广场有潺潺流淌的水帘,有代表同窗之谊的连根树,有镌刻着《育英赋》的栋梁石,有对即将毕业的育英学子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和希冀的成人门、毕业门。东侧思聪楼前的筑梦苑是小学生的天堂,七彩小山包收藏了最多的欢笑。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还会回到自己曾经学习和嬉戏过的小学区,跟弟弟妹妹们一同玩耍,回味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的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让大自然为人服务。”在育英学校,这个理念被运用到了极致,学校的每一处景色都为学生创造,学生感受着自然的生命,也感受着自己的生命。
  就在筑梦苑的边上,有一棵倒卧在草丛里的大树。它被岁月掏空了身体,在几年前的一次狂风中猝然倒下,校长于会祥请工人师傅对大树加以修整和保护,让它躺在原来的地方,用倒下的姿态向孩子们诉说光阴的故事。学生每每走过,都会看看、摸摸这个“老伙伴”,一棵倒下的柳树所能告诉孩子的,并没有因为生命的停止而终止。有孩子这样写道:“校园这棵百年柳树被大风刮倒了,它再也不会摇曳枝条与我们欢笑了,我知道它的生命被时间带走了。我在伤感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对每一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收获却不同。我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我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好学生。”
  在学校经济学走廊的一根柱子上,展示着一篇学生的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看着这篇思路清晰的科普文,你可能无法想象作者竟是一个患有自闭症、曾经遭到同伴嘲笑的学生。他在六年级时听了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后写下这篇作文,从物理学视角探讨时间的本质,老师读后把文章精心地装裱起来挂在了走廊的醒目位置。看到这篇文章后,学生刘开太在作文中写道:“就算他的情商比常人要低一些,但是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他、侮辱他。”这篇文章也被张挂在了走廊的柱子上。2018年,这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以540分的中考成绩升入另一所高中就读,而这两篇文章、一段佳话则永远地留在了育英。
  《帕夫雷什中学》中写道:“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的目标。非常重要的是,要让这种关怀爱护之心变为习惯。”温暖和仁爱,流淌在每个育英学子的成长之中。2020年9月的一个雨天,一位中学生主动为雨中清扫校园的保洁阿姨撑起了伞;在学校大厅最显眼的位置,张贴的是一位八年级学生的作文,文章中,孩子用悲悯和温暖体会到了普通劳动者的艰辛,用接纳、平等和尊重之心感知了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
  日复一日,学生在育英这所充满自然盛景和人文之美的园林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浸润和滋养,激发出了向上而生且生生不息的力量!
  百花次第争先出——在课程中长大
  在育英这所“九年一贯、十二年一体”的学校中,“大孩子带小孩子”的景象随处可见,是育英学校最为动人的风景。而学校也围绕着“大带小,共同成长”为学生设计了数量众多的成长课程。
  每年的九月底,万寿路校区的小学生都极为兴奋,因为他们十分期待的“大手拉小手寻宝乐”课程要开始了。小学的中高学部打破年级和班级的界限,自由组建小队,每个小队6—8人,必须要包含三个年级的学生。在“寻宝乐”中,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带领和指导着弟弟妹妹,一起研究地图,一起奔跑,一起闯关打卡。低年级的小同学跑不动、跟不上,高年级的学生会扶持和鼓励他们坚持跑完全程。分奖品了,你会看到令人感动的“大让小”,也会看到真正的“孔融让梨”。
  “移动的图书馆”是育英学校阅读课程的特色,学校建造了藏书丰富、设施完备的独立阅读馆,也在校园各处设置了众多的阅览区和专题阅读区。语文课专门分出两节给阅读课程,学生可以在阅读馆、校园中、教室里进行阅读。在校园的美景中走动,到处都是可以坐下来休息的地方,而只要有坐下来的地方,旁边必然会有图书。在篮球场边,休息的学生们靠着柱子阅读;在世纪之林里,小学生和中学生捧着书凑在一起。移动的图书馆让育英学校的学生爱上阅读,也让这美丽校园充满了书香。   育英学校的社团课程可谓异彩纷呈。经过几年的建设,活跃的学生社团已经有160多个,而且越来越多。这些社团都是学生自主筹建的,种类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海洋动物社团、大中华寻宝社团,脑洞大开社团……每个学年初,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筹备社团,经过独立申请、答辩后组建社团,接着招兵买马,设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最温暖的还是“混龄”这一景象,小社長们来自三年级到高二年级的各个学段,中学生指导小学生进行答辩,参与小学社团活动,小学生参加中学社团招新,在育英校园里不是什么新鲜事。
  深受学生钟爱的“育英大讲堂”课程已经推行好几年了。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研究、经验或者心得整理为讲座形式,申请跟同伴分享。于是,在每个周四,学校的几个报告厅座无虚席,台上的主讲侃侃而谈,台下的听众认真倾听。大讲堂初选和复选评委均来自三年级到高二年级,选课也不分学段,小学的娃娃们带着笔和本去听中学生讲哲学,高中的哥哥姐姐也会坐在小学生讲火箭的讲堂中认真做笔记。如果你是育英学校的教职工,你还会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见到大讲堂的主讲,他们来给老师做一堂唐诗赏析或者两栖动物的科普。育英娃在育英大讲堂这个课程中,绽放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在育英校园里,中学生和小学生的和谐相处随处可见,这不仅因为他们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学习,也不仅源于小学生的童真和中学生心智的成熟,育英的“高二小学段课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每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提供最基层的劳动岗位,让所有高二年级的学生都参加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有的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履行教师职责,认真备课、授课,帮助老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有的参与食堂服务,凌晨四点半就要到达食堂,跟着工作人员一起择菜、刷碗、清洁;有的跟随维修师傅,有的穿上保洁、保安制服……2020年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制作了一则视频,最后这样说道:“在一个个岗位背后都是无数的付出与艰辛,它们如群星,各有其用,亦各有光芒。也许在未来,我们步入社会后,脑海中仍会不时浮现并感谢这段美好的时光。”
  不仅如此,走在校园中,你还会看到学校为学生筹建的各种实验室:刘开太昆虫实验室、孙洲涵蝾螈实验室、刘静嘉化学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课程都是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禀赋的学生特意建造,也吸引着众多的跟随者。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述:“教师在课堂上跟孩子的交往,只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识和钻研科学的园地时,才能成为教育的基地。”育英学校正是为学生筑梦的地方,发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去追寻未来的自己,成就未来的梦。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力以赴的老师们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常有客人来学校参观,他们在震惊赞叹之余,最为感慨的是育英老师的奉献精神。2020年,育英学校的所有人都认识了一位叫“金戈”的年轻人。清瘦沉默的金老师废寝忘食地钻研化学竞赛课程,一举带出全国化学奥赛“两金一银”的骄人成绩,让人惊喜之余又充满了敬佩。当金老师说“学生早已超出我”的时候,相信他反而是充满了自信和幸福感的。
  是的,所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有活动的推进与落实,所有美好的梦想变成现实,都需要人的参与,都需要参与的人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唯其如此,才能众志成城,逆水行舟,扬帆远航。
  与很多学校不同的是,育英学校没有德育处,学生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沈立凤对此深有体会:“原来学生们对德育处老师的感受很单一,就是来抓纪律的。后来德育处取消了,成立了学生教育服务中心。最明显的是教师观念在转变,更多的是服务学生、发现学生,营造学生间互相教育、自我教育的氛围。”不强调“德育”二字,反而是最真实的立德树人。
  让很多人感到新奇的是,育英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多面手。李建华老师教语文,又是孩子们喜爱的国际跳棋社团的指导老师;李轩老师是走遍中国的地理老师,但你又能在学校金帆管乐团的表演中看到他意气风发指挥的身影;王琛璠老师教语文,但令她出名的是成立了一个戏剧社;孔祥吉老师是历史老师,课余写了大量让语文老师都拍案叫绝的文章;袁斌老师做好本职的语文教学工作外,一手好书法俨然是令人啧啧称赞的艺术展示……课程促使每位老师发现自己更多的潜能,学生的期待和学校的不断发展也带动了每一位老师追求向上的步伐。
  王国明是跨省调入的老师,刚调入时不太适应这里的教学理念。“以前比较老的教育观念就是,抓住学生不放,牵着学生走。”可是育英的理念不是这样的,在实践的过程中,王国明逐渐理解并欣然接受“改变可以改变的”“问题来源于学生”“为思维而教”的育英教学特点,用极大的热情带领年级组的老师一同奋斗。
  在育英学校主楼大厅的影壁背面,刻着这样一句话:“课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的创意灵感;其次才是为了掌握正确的知识,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正是学校追求的课堂教学理想样态,这样的内涵也切切实实地影响了每一位育英的老师。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全心育英才的校长
  一所优秀的学校背后一定有一位优秀的校长。育英学校的校长是于会祥,人们更熟知的是他“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等令人敬仰的称号,但对育英学校来说,他是所有人的大家长,是学校的设计师,也是学校发展的领航人。
  他热爱教育,热爱他付出全部心血的育英学校。当年的育英学校,不仅中学和小学有樊篱区隔,整个学校到处都是隔开的区域,他去掉了这些隔开孩子的障碍,让育英成为一个完整、广阔的家园。他最早提出了“环境育人”的理念,在他的关心下,育英校园的自然景观越来越美丽,人文景观越来越有内涵。
  他爱每一个学生,六一节送给学生们的礼物是两只羊驼,学生们乐开了花。他总在校园里转,一脸慈祥地笑对顽皮的小学生,看见小学生和中学生一起切磋棋艺,他还会凑近些看看战况如何。每一年,他都拿出自己的特级教师津贴,补给家境困难的孩子。   他信任每一个学生,在他的鼓励下,一个长期缺乏自信的小男生写了一幅字送给他,他装裱好挂在墙上;学生希望校长帮助建设昆虫实验室,他倾力相助;小学生提出想多借书看,老师们担心丢失,他却说:“要信任我们的孩子,就算他忘了还,那就算是学校送给他的纪念吧!”
  学生们也很爱他,校长来了,学生冲过去和他热情地聊天;校园太大了,低年级学生找不到自己的教学楼,却认识校长室,就跑去找校长帮忙;总是虚掩着门的校长室外,墙壁上贴满了小学生给他看的学习成果;摘了山楂和柿子后,学生们争着给校长送去……
  于会祥引领着育英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他对学校培养目标、校风、教育品质、工作原则、学校课堂教学等问题的梳理和提炼,为学校立魂立品;他启动育英学校课程建设,聚合各学科课程育人效力,使育英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影响力逐年增大,不仅走向集团化办学,还让一所老校重新焕发了生机;疫情期间,他用一篇篇文章引领全校老师梳理了几十万字的教学感悟;他不断抛出“学校发展的四个动力要素”“推进办学主旨的十个问题”“处理好学生培养的三个关系和三个路径”等专题,引导着老师深入思考,引领着育英的发展方向。
  在学校的花园里,有五六十棵桃树,那是建校初期栽种的。“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这样被称为校风的最诗意的表现,正是于会祥“心无旁骛,静心办学”的价值追求和深深情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而育英学校正是他殷殷守望的桃花源,于会祥常说:“教育就是过日子,无论家里人有多少,无论面对的困难有多大,只要像待自家人那样尽力,像自家人那样彼此温暖,那么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去日儿童皆长大
  在育英学校改建时,老校舍原有的老校门和题有毛主席题词的影壁墙被拆除了。于会祥提出:“因为育英学校从小学开始发展,我们不能忘记育英的优良传统和珍贵历史。”很快,学校在小学部重建了老校门和影壁墙,毛主席在1952年儿童节题的“好好学习,好好学习”重新放在了学校醒目的位置,那一颗指引红色方向的五角星又闪耀在了孩子们抬头可见的地方。在2018年建校70周年庆典上,许多老校友相互搀扶着回校,看到熟悉的老校门和影壁墙,他们落泪了,是激动,是感动,是最美的深情。
  不忘来路,方有光明的未来。一代代的儿童长大了,一届届的育英学子成材了,这所学校将永远这样宁静、沉稳地矗立下去,它在时光中坚守了初心,见证了真情,也践行了教育的真义。它将永远美丽,也将继续为社会培养文明、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正如帕夫雷什中學所信仰的理念“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育英人正用自己的努力在这里深耕细作,让这里成为一代又一代育英学子的精神家园。
其他文献
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以“生长教育”为核心,以“生长共同体”为理论支撑,以“生长课堂”為研究主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改“平面培养模式”为“立体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寻找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路径,实施“三ming”教师专业发展工程。  “三ming”即“明、鸣、名”。明:明白、明了。指刚从事教师工作、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在自身努力与名师指导下,迅速适应
期刊
在深圳市光明区玉律社区,有一所花园般的学校,校园内小径蜿蜒、流水潺潺,矗立着简约而不失格调的教学楼、别墅式的美术馆,步行其间恍如逛展——这就是被誉为“深圳最美学校”的玉律学校。谁能想到,7年前,这所生长在城中村的学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育教学成绩,都居于区域内落后位次。是什么让玉律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蜕变、焕发生机?答案是“美育”。  当一个人能够“感知韵律、认知规律、领悟节律”的时候,他将
期刊
“教师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另一肩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每一个孩子的前程。”这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经常对教师们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20年的校长生涯中,他坚守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紧抓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勇于创新、敢于决断,在探索实践中成就了一所又一所独具吸引力的学校。  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  1978年,朱建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
期刊
个头不高,声音不大,向后梳的发型很有气质,握手时特有力道,淡淡的微笑伴着诙谐的言语,让人感到同他交流是种享受——这是记者对韩相河的第一印象。上班时,韩相河穿的是正装,一下班他便换上休闲装、运动服,丝毫没有“名校长”的派头,反倒有种当年的“三八式”干部的风范。走进山东省实验中学,从外观上感受不到想象中的那种震撼,记者脑海里不禁跳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字句。  韩相河,自大学毕
期刊
目前,家校合作共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家长、教师和學校对家校合作共育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高;家庭和学校的功能定位存在偏差,教育责任边界不清;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家长会、家长志愿者等单项活动上,多以集体性活动主导,家庭和个体需求常被忽视,等等。面对复杂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育要如何达到立德树人的最佳状态和最优效果?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如何产生最大的教育
期刊
在美丽的嘉陵江畔,坐落着一所园林式学校——重庆市朝阳中学。雨后清晨,记者走在清幽的校园中。举目四望,云雾弥漫山峦间,尽显奇幻之美。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兼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教书匠”,校长王小涛笑言:“外在美是形式,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内在美才更重要。”一路走来,王小涛始终遵循本心,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诚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成就重庆市普通高中“低进高出”的办学典范。在他的引领下,朝阳
期刊
广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广州外校”)始办于1963年,是以储备、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的全国首批七所外国语学校之一,曾因历史原因两度停办。2010年,广州外校重新打开校门拥抱四海之才,成为广州市唯一的市属公办外语特色完全中学,以多元、开放的国际化办学格局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精英人才。  李子越在广州外校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20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用他的话说,“广州外校放
期刊
融汇了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冶铁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驻马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这座千年古城的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驻马店高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这里先后走出施一公、张泽民、季新生、王宇、张磊、宋新宇等著名科学家、企业家,把“行仰浩气,学驰天下”的校训散播在世界各地。学校近百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又是一部满怀激情、气势恢宏的发展史。  学校发
期刊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在信息化时代,学校将扮演更为基础性的角色,正成为教育改革发生和创新的策源地。增强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如何看待校长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转变?如何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如何构建民主参与、多元共建的学校治理体系?本期《教育
期刊
“爸爸,这个芭比娃娃好可爱,我想要。”男孩专注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说道。  “男孩要有男子气概,怎么能玩女孩的玩具呢?让人笑话!”  被拒绝的男孩,只能跟着家长离开,恋恋不舍地回望。  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我的男孩拿起了芭比娃娃,自己能接受吗?  从脱口秀中关于男生“他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吐槽,到歌手乃万因“给心爱的男孩子一些宽容和理解”言论在微博上掀起了一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