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幽默翻译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大量实例,对三类幽默(以事实为基础的幽默、以文化为基础的幽默和巧妙用词形成的幽默)可译性程度进行了浅要的讨论。【关键词】幽默翻译;可译性程度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74-03
1 引言
金隄先生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阐述了“等效翻译”的概念,并引用瞿秋白的话曰:“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到的概念。” 。笔者曾遇到过很多原本令人捧腹的幽默,然而一译成其它语言便味如嚼蜡。按照等效理论,这些译过来的幽默也应该很好笑才对,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到底失去了什么?幽默翻译到底有多大的可译性?
2 幽默的界定
何为 “幽默”?汉语中“幽默”一词由有英文中的humor音译而来。所谓幽默,其实不过是汉语中 “滑稽”、“科诨”、“笑话”等词的另称。广而言之,它包括天下间所有引人发笑之事。无论语言、动作、表情抑或是图画,只要能在听者或观众的面上引出笑容,均可归入幽默之范畴。如美国《新时代大百科全书》就将幽默定义为“一切滑稽可笑之事” 。
按表达方式分,广义的幽默可大略分为三类:表情幽默、动作幽默、言语幽默。因为这里探讨的是幽默翻译的问题,翻译者,语言之转换也,自然离不开语言。所以本文中所说的幽默,只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幽默。这恰好符合林语堂对幽默做的界定- “在西文用法,当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
J. R. Schmitz (2002)将幽默分为三类:普遍幽默(universal or reality-based humour)、文化幽默(culture-based humour)和言语幽默(word-based or linguistic-based humour)。
下面,笔者将对这三种幽默的可译性逐一讨论。
3 关于幽默可译性的讨论
3.1 普遍幽默:无论是以富幽默感著称于世的英美人,还是原本没有“幽默”概念的中国人,其实都不乏共同的幽默感。电影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电影风靡世界,无论哪国的观众看了他的表演都会笑成一片,可见幽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可以超越民族、文化的界限。这种共同的幽默感,正是幽默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
普遍幽默的翻译,因为以事实为基础,相对于后两种幽默翻译起来比较容易。
例:
Two Scottish immigrants arriving at New York were putting up at a small hotel for the night. It was then the mosquito season, and the night was spent in defending themselves against their hungry and troublesome foe. At last one of the men said to the other, “Sandy, I have hit upon a plan, let us cover our heads with the quilts.”
After a time Sandy put his head out to get a breath of fresh air, and seeing a fire fly-an insect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he exclaimed:
“My friend, it’s no use for us to cover our head; they are coming with lanterns to look for us!”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普遍幽默。用词简单,理解起来也没有任何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中英双语转换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不会有任何困难。
3.2 文化幽默: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的幽默往往都会打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烙印,有着迥异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幽默在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看来可能是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严肃的东西倒有可能让他们捧腹。
这种对幽默的不同看法根源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不仅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彼此的幽默设置了障碍,也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是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幽默是不可译的”这样悲观的结论呢?如果是那样,如何解释事实上进行的大量的文化幽默的翻译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任何一则文化幽默,无论其文化内涵何等独特,都存在一个效果与原作完全相等完全传达原作精神实质最理想的译文;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由于译者水平等等诸多原因,实际中的译文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无法完全克服文化的差异性。
Romeo and Juliet 第二幕第四场Mercutio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hare称之。原文如下: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No hare, sir.
Hare在英文中本意为“兔子”,俗语中又有“娼妓”之意。而汉语中“兔子”并没有这样的引申义。这类文化幽默较为易译,原作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仅有一词文化内涵不同,并且可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具有同样内涵的对应词。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罗 你发现了什么?
墨 倒不是野鸡,先生。
“野鸡”在汉语中是“野妓”的委婉语,此处用来代替英文中的hare,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并没有上例中那么简单,仅仅只是一个词的对换。
The story is told that a politician collared newspaper editor Horace Greesly at a convention and proudly confided to him that he was a self-made man.
“That, sir,” Greesly replied, “relieves the Almighty of a terrible responsibility.”
在这则幽默中,“a self-made man”是一个语义双关,既有“靠自我奋斗的成功者之意”,造字面理解又有“自己造出来的人”之意。据西人的观点,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政客既然自诩为“a self-made man”,按第二种理解,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便于上帝无关了。格雷斯利说“这样一来上帝就免去了一项巨大的责任”,意思是说象他这种政客幸亏不是上帝造的,否则他贻害社会,上帝岂不是要负责任?
在翻译这则幽默时,如果直译过去而不加注释,没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肯定会对其中想要传达的幽默感不得要领。
3.3 言语幽默:任何一种语言,在语音、语项、词句结构乃至修辞手段方面都有其独特性。言语幽默原本是利用这种形式上的独特性所做的文字游戏,换句话说,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翻译这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语言在形式上的变化不可避免,内容上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流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言语幽默完全不可译,译者完全可以通过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取舍以及加注的方法来达到原文与译文在效果上最大程度的接近。有时,灵光一闪,纵身于庐山之外,反而更容易“创作”出不落窠臼的佳译。
在老舍的名剧《茶馆》第二幕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老舍先生采用双关(pun)的修辞手法,利用“良”与“凉”的谐音,借李三之口以幽默的方式道出了老百姓对当时所谓“改良”的不信任。
笔者手头有《茶馆》的两个译本,一个是英若诚老先生的,一个是英人John Howard-Gibbon的。他们对这句话的译文分别为:
英若诚:
Wang Shufen [not happy about Li San’s pigtail] Master Li, with our “reformed” teahouse, don’t you think it’s time you got rid of your pigtail?
Li San Reformed indeed! Soon you’ll have nothing more left to reform!
Howard:
WANG SHUFEN(Noticing that Third-Born Li’s queue gets in his way): Third Elder, our teahouse has put on a new face; shouldn’t you cut off your old queue?
THIRD-BORN LIReform! Everything is taking on a new face, and the newer the face the more faceless it is!
英若诚在翻译时对原文中的双关未做处理,而Howard则以put (take) on a new face来译“改良”,用faceless来译“凉”。这一翻译充分利用了英语在派生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原文中的幽默意味。
再举一例:
ACCOMMODATION
ONE ROOM IN A QUIET HOUSE WITH CUPBOARD FOR MIDDLE-AGED WOMAN.
这是一则广告。介词短语“for middle-aged woman”本为“room”的修饰语。但由于位置的关系,也可视为“cupboard”的修饰语。两种理解,意思迥异。
有译者在翻译时对这则幽默中存在的结构双关进行了加注处理。其译文如下:
招租
适合中年妇女居住的安静居室一间,有柜橱。
如此翻译,则原文中的幽默尽失。笔者利用汉语“断句不同,语义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翻译如下:
招租
安静居室一间有柜橱适合中年妇女
4 结语
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翻译有其独特性,值得广大翻译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但是长期以来,这种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发现,普遍幽默可译度最大,因为文化的趋同性特征,人们凭借一般的经验和知识就能理解;文化幽默次之,理解此类幽默需具备目标语的历史、习俗、制度等社会文化背景;言语幽默可译度与文化幽默相当,但操作起来比后者略微复杂,因为它们主要是充分利用语言特征创制而成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其所能,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找到与原文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
参考文献
[1] 金隄著.《等效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p.14
[2] 陈克守著.《幽默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7.
[3] 张光明著.《英汉互译思维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4] 张伯香著.《英语幽默赏析》.1999年版,p.74
[5] 刘重德著.《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6] Teahouse, tr. John Howard-Gibbon,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p.67
[7] Teahouse, tr. 英若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p.63
[8] 张振玉著.《翻译学概论》.p.115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2-0074-03
1 引言
金隄先生在《等效翻译探索》一书,阐述了“等效翻译”的概念,并引用瞿秋白的话曰:“翻译应该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到的概念。” 。笔者曾遇到过很多原本令人捧腹的幽默,然而一译成其它语言便味如嚼蜡。按照等效理论,这些译过来的幽默也应该很好笑才对,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到底失去了什么?幽默翻译到底有多大的可译性?
2 幽默的界定
何为 “幽默”?汉语中“幽默”一词由有英文中的humor音译而来。所谓幽默,其实不过是汉语中 “滑稽”、“科诨”、“笑话”等词的另称。广而言之,它包括天下间所有引人发笑之事。无论语言、动作、表情抑或是图画,只要能在听者或观众的面上引出笑容,均可归入幽默之范畴。如美国《新时代大百科全书》就将幽默定义为“一切滑稽可笑之事” 。
按表达方式分,广义的幽默可大略分为三类:表情幽默、动作幽默、言语幽默。因为这里探讨的是幽默翻译的问题,翻译者,语言之转换也,自然离不开语言。所以本文中所说的幽默,只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幽默。这恰好符合林语堂对幽默做的界定- “在西文用法,当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
J. R. Schmitz (2002)将幽默分为三类:普遍幽默(universal or reality-based humour)、文化幽默(culture-based humour)和言语幽默(word-based or linguistic-based humour)。
下面,笔者将对这三种幽默的可译性逐一讨论。
3 关于幽默可译性的讨论
3.1 普遍幽默:无论是以富幽默感著称于世的英美人,还是原本没有“幽默”概念的中国人,其实都不乏共同的幽默感。电影幽默大师卓别林的电影风靡世界,无论哪国的观众看了他的表演都会笑成一片,可见幽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可以超越民族、文化的界限。这种共同的幽默感,正是幽默翻译具有可译性的原因。
普遍幽默的翻译,因为以事实为基础,相对于后两种幽默翻译起来比较容易。
例:
Two Scottish immigrants arriving at New York were putting up at a small hotel for the night. It was then the mosquito season, and the night was spent in defending themselves against their hungry and troublesome foe. At last one of the men said to the other, “Sandy, I have hit upon a plan, let us cover our heads with the quilts.”
After a time Sandy put his head out to get a breath of fresh air, and seeing a fire fly-an insect he had never seen before-he exclaimed:
“My friend, it’s no use for us to cover our head; they are coming with lanterns to look for us!”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普遍幽默。用词简单,理解起来也没有任何问题。只要译者具备基本的中英双语转换能力,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不会有任何困难。
3.2 文化幽默:幽默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各国各民族的幽默往往都会打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烙印,有着迥异的文化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幽默在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看来可能是平淡无奇,甚至索然无味;严肃的东西倒有可能让他们捧腹。
这种对幽默的不同看法根源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不仅对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彼此的幽默设置了障碍,也给译者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是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文化幽默是不可译的”这样悲观的结论呢?如果是那样,如何解释事实上进行的大量的文化幽默的翻译实践活动?
笔者认为:任何一则文化幽默,无论其文化内涵何等独特,都存在一个效果与原作完全相等完全传达原作精神实质最理想的译文;但是在实践层面上,由于译者水平等等诸多原因,实际中的译文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无法完全克服文化的差异性。
Romeo and Juliet 第二幕第四场Mercutio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hare称之。原文如下: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No hare, sir.
Hare在英文中本意为“兔子”,俗语中又有“娼妓”之意。而汉语中“兔子”并没有这样的引申义。这类文化幽默较为易译,原作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仅有一词文化内涵不同,并且可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具有同样内涵的对应词。
梁实秋的译文如下:
罗 你发现了什么?
墨 倒不是野鸡,先生。
“野鸡”在汉语中是“野妓”的委婉语,此处用来代替英文中的hare,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并没有上例中那么简单,仅仅只是一个词的对换。
The story is told that a politician collared newspaper editor Horace Greesly at a convention and proudly confided to him that he was a self-made man.
“That, sir,” Greesly replied, “relieves the Almighty of a terrible responsibility.”
在这则幽默中,“a self-made man”是一个语义双关,既有“靠自我奋斗的成功者之意”,造字面理解又有“自己造出来的人”之意。据西人的观点,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政客既然自诩为“a self-made man”,按第二种理解,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便于上帝无关了。格雷斯利说“这样一来上帝就免去了一项巨大的责任”,意思是说象他这种政客幸亏不是上帝造的,否则他贻害社会,上帝岂不是要负责任?
在翻译这则幽默时,如果直译过去而不加注释,没有西方文化的中国人肯定会对其中想要传达的幽默感不得要领。
3.3 言语幽默:任何一种语言,在语音、语项、词句结构乃至修辞手段方面都有其独特性。言语幽默原本是利用这种形式上的独特性所做的文字游戏,换句话说,形式本身就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翻译这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语言在形式上的变化不可避免,内容上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流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言语幽默完全不可译,译者完全可以通过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的取舍以及加注的方法来达到原文与译文在效果上最大程度的接近。有时,灵光一闪,纵身于庐山之外,反而更容易“创作”出不落窠臼的佳译。
在老舍的名剧《茶馆》第二幕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也该剪了吧?
李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老舍先生采用双关(pun)的修辞手法,利用“良”与“凉”的谐音,借李三之口以幽默的方式道出了老百姓对当时所谓“改良”的不信任。
笔者手头有《茶馆》的两个译本,一个是英若诚老先生的,一个是英人John Howard-Gibbon的。他们对这句话的译文分别为:
英若诚:
Wang Shufen [not happy about Li San’s pigtail] Master Li, with our “reformed” teahouse, don’t you think it’s time you got rid of your pigtail?
Li San Reformed indeed! Soon you’ll have nothing more left to reform!
Howard:
WANG SHUFEN(Noticing that Third-Born Li’s queue gets in his way): Third Elder, our teahouse has put on a new face; shouldn’t you cut off your old queue?
THIRD-BORN LIReform! Everything is taking on a new face, and the newer the face the more faceless it is!
英若诚在翻译时对原文中的双关未做处理,而Howard则以put (take) on a new face来译“改良”,用faceless来译“凉”。这一翻译充分利用了英语在派生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原文中的幽默意味。
再举一例:
ACCOMMODATION
ONE ROOM IN A QUIET HOUSE WITH CUPBOARD FOR MIDDLE-AGED WOMAN.
这是一则广告。介词短语“for middle-aged woman”本为“room”的修饰语。但由于位置的关系,也可视为“cupboard”的修饰语。两种理解,意思迥异。
有译者在翻译时对这则幽默中存在的结构双关进行了加注处理。其译文如下:
招租
适合中年妇女居住的安静居室一间,有柜橱。
如此翻译,则原文中的幽默尽失。笔者利用汉语“断句不同,语义不同”的特点,对其进行翻译如下:
招租
安静居室一间有柜橱适合中年妇女
4 结语
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其翻译有其独特性,值得广大翻译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但是长期以来,这种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发现,普遍幽默可译度最大,因为文化的趋同性特征,人们凭借一般的经验和知识就能理解;文化幽默次之,理解此类幽默需具备目标语的历史、习俗、制度等社会文化背景;言语幽默可译度与文化幽默相当,但操作起来比后者略微复杂,因为它们主要是充分利用语言特征创制而成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其所能,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找到与原文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
参考文献
[1] 金隄著.《等效翻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p.14
[2] 陈克守著.《幽默与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p.7.
[3] 张光明著.《英汉互译思维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4] 张伯香著.《英语幽默赏析》.1999年版,p.74
[5] 刘重德著.《英汉语比较与翻译》.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6] Teahouse, tr. John Howard-Gibbon,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p.67
[7] Teahouse, tr. 英若诚,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p.63
[8] 张振玉著.《翻译学概论》.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