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中充满阳光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冬天,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尽管贫穷,但有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独爱,还算幸福.我家是村外一处单独的院子,土墙瓦房,左右两边都是庄稼地,几条小路供我家专用.rn在那个年代,吃水靠父亲从土井担回,面粉靠父母推磨磨出,能填饱肚子已是万幸.土墙、土灶、土炕,油灯照亮陋室,粗布衣衫虽然褴褛,却是得体.冬天了,我没有袜子和棉鞋,直接穿棉衣、棉裤,风从衣缝处钻进来,一阵凉、一阵抖.此时,我最想见到的是太阳升起,奶奶会给姐妹们一人一块黑馍,然后打发我们出去晒太阳.
其他文献
语境式教学法是小学词语教学中一种高质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基于文本基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语境或者为学生创设语境,以语境辅助学生理解词语,从而提升词语教学的效果.教师首先应引领学生阅读全文,掌握词义,然后通过创设情境、传授技巧、统一语境等方式完善教学.这样操作既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词语,又能够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有这么一个词,为世人熟知与喜爱—顶天立地.意思很直白,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词语结构很简练,概括出一种美好的形象气度.rn形象是某种心理的投影,很难想象,逼仄暗淡的心理空间,能烘托出“顶天立地”的形象.心怀感恩,常给心灵以营养,滋润明亮的空间,才能带给世界一片美好.“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感恩便是以真诚来交换真诚,以善意来报答善意,以美好来回应美好.
期刊
生命,一树繁花的悸动,或欢腾或沉静,或落寞或灿烂.我们的生活,在春华秋实的生长历程中渐次浓重而深沉.往事如歌如梦,那些痴念的、渴望的,抑或亢奋的激情,抑或燃烧的热望,抑或轻狂的坦荡,在繁盛与蓬勃中,都被风吹落凡尘,被雨浸润褪色,留下的,只是一城风絮的相思飘摇,只是山水之间的葱茏欲滴.俗世中的你我,唯有在夜未来的时刻,在白昼的光影中,拾起碎片,任回忆随流水潺潺……
期刊
在对3-6岁幼儿负面情绪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情境表演游戏对儿童负面情绪迁移的价值及实践操作,以期为一线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促进幼儿负面情绪迁移和积极正面行为塑造的有效指导.
母亲节的前一天晚上,诗社有个活动,加上编辑母亲节同题的稿子,忙完了已经是凌晨了,才想起我写给母亲的那首诗,还没来得及修改.发了别人写给母亲的诗歌,却没有自己的,我的心里突然有些莫名的失落感.早晨,赶紧给母亲打电话,我说:“妈,祝您节日快乐!对不起啊!”
期刊
想起那次给学生讲“循环小数”这一章,我引入了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我话音未落,孩子们早已接着往下讲了:“从前有座山……”我停了下来,看他们摇头晃脑很陶醉却不知所以然的样子,我笑了.任由他们重复了两遍,我适时地问道:“这个故事你们讲得完吗?”“讲—不—完—”“对,只要你不想停下来,就永远停不下来.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我们今天要学的循环小数就是这样的……”成功地引入正题,一节课如想象中一样满意.
期刊
几何直观就是运用图形的直观性来作为解决抽象问题的有力武器.几何直观能力包括空间想象力、数形转化能力、读图能力和画图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孕育→过渡→发育→爆发”这四步.
老黄牛,本意指牛本身,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父亲总会说,吃大锅饭时,牛就是最大的劳力.父亲年轻时,是喂牛、使唤牛的好手,村子里的人都叫他牛把式.当鞭子甩起时,父亲颇有几分威武.rn小时候,家里的老院儿养了一头健壮的黄牛,牛脖子下面挂了一个大铜铃,走路时,叮呤咣啷还带风,甚是惹眼.这头牛,听说是多年前父亲从邻村买来的牛犊,然后养大的.自从有了它,种地、犁地人轻松了不少.每天写完作业,和小伙伴结伴放牛、割草成了日常.直到现在,在那清脆的铃铛声里,仍保留着我童年时期的许多快乐.记得有一次,放牛时由于我
期刊
渊源于唐代教坊军曲的《破阵子》词调虽为历代词人所青睐,却独与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这一词调在辛弃疾“别开生面”的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本文通过对辛弃疾的《破阵子》词调创作进行文本细读,比较其他词人的《破阵子》创作发现:由于辛弃疾具有真实的军旅生活与深切的抗战情感,使得他更能体会源自唐教坊军曲的《破阵子》词调的内涵,因此辛弃疾在对《破阵子》词调进行创作时具有不同于其他词人的艺术表现.他不仅复归了《破阵子》原有的家国题旨,更通过用典手法将深沉的寄托蕴藉其中,形成了慷慨豪壮的面貌.
期刊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两难情境,有利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和选择,以达到修正原有认知结构、建构知识新体系、提高判断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从多种角度创设两难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思辨两难问题,并适时给予点拨,让学生于两难冲突中观察、思考,提高道德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