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故事”的多元讲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xiong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铁花》属于作家王旺山对于自己“家乡”的纪念式回溯,作家在讲述“家乡故事”时也倾注了陕西特色鲜明的“乡情”,在叙事推进中,深切“乡情”转化为冷热冲突激发而成的“铁花”,在冷静的叙述中绽放“家乡”的绚烂。本文试图考察作家在《铁花》叙事中所采用的多元策略,立足文本,探索作家对“家乡故事”的讲述之道。
  【关键词】 《铁花》;“家乡故事”;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08-03
  王旺山创作的《铁花》体现出作者对于“家乡”的“乡土记忆”,“故乡”的夏阳县城、古城村、井把湾巷承载了作家的“家乡故事”,在“铁花”的绽放中记录着作家的“过往”。在讲好“家乡故事”的主题统领下,“我并没有采取单纯的白描手法,用线条来勾画,而是借用油画技法,一笔一笔地把颜料抹上去,”①这样富有意义的“颜料涂抹”将“家乡故事”分解为记忆中的生动图片,以画面感较强的语言文本增加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凸显作品对作家与读者的主体召唤。
  作家利用文学综合性呈现的艺术创作特征,有意识地采用叙事视角的对话、情节事件的烘托与叙事线索的延展等多元讲述的叙事策略,在“故事”时间的线性叙述中积极拓展讲述过程中的“家乡”空间,营造出《铁花》的立体叙事情境。在家乡“田园牧歌”式的“慢”节奏叙事中,沉淀出渭北高原历史文化浓郁的“厚”重面貌。
  一、對话:叙事视角的内外呼应
  为了追求真实、客观地描述“家乡”生活,作家在创作中没有一味简单地沉浸在对“家乡”自恋式的“独白”中,而是在“我”的内聚焦叙事视角之外设置了故事讲述的“他者”视角。“他者”的叙事视角以讲述中从“我”到“天赐”的主语切换为标志,“天赐”的故事中隐含的“他者”到对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均称呼人名,没有建立叙述者与人物的亲缘、血缘关系,保持着与故事人物的讲述距离,成为“家乡故事”的见证者。同时,这个“他者”对“我”亲切地称呼为“天赐”,始终关注着“天赐”及周围人的具体行动,保持着联系,体现着“他者”讲述故事的合理性与资格。这样的适度距离,有利于读者阅读中的美感产生,也使读者在阅读中捕捉到了讲述故事的第二重声音,营造出小说叙事的“复调”效果。根据作品的具体描述,“我”和“他者”在各个章节中的出现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 可以看出,“我”和“天赐”视角的叙事在章节设计上呈现出交错式的基本面貌,由于小说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所以作家选择楔子与结尾进行“我”的故事讲述,而在其中章节展开中,则将奇数章设置为“天赐”视角的“他者”讲述,偶数章节设置为“我”视角下的自述。由于作家的章节总体设计为25章,这样的奇数安排使得楔子中的“我”直接承接第1章的“天赐”循环往复到第25章的“天赐”承接结尾的“我”,完成整个叙述流程。这样的模式,“我”与“天赐”在一唱一和中形成“对话”,叙述话语在“对话”交流中共同完成“家乡故事”的讲述。
  “家乡故事”在作家创作之前,成为创作素材,而“对话”视角所形成的话语模式则是《铁花》面对读者的具体交流。“被交流的是故事,它是叙事的表面内容要素;故事又是通过话语交流的,话语是叙事的形式表达要素。”②“家乡”属于主体的集体记忆,讲述“家乡故事”在“我”与“他”的言语对话中逐步完善,更加贴近主体的回忆现状。视角切换过程中,作家保持着叙事脉络的连贯性,外在于“我”的“他者”也变成了“我”的经历的验证者,突破了自述的封闭性,体现出作家文化自信基础上“家乡故事”讲述的开放性,“家乡”不仅有“我”,也是“你”与“他”的共同给记忆。“他者”与“我”的并列存在也为读者的“故事认同”提供了更多选择,以便更为灵活地完成“家乡故事”的“再创造”。
  二、烘托:情节事件的交错组合
  视角的“对话”式切换,帮助读者在故事讲述的内外转化中还原“家乡”的真实“记录”视角。而作家对于油画技法的空间创作借鉴,则集中地表现在具体关键性情节事件的交错组合之中。情节事件的有意安排在推进故事发展的基础上,依托事件展开的典型场景烘托着“家乡故事”的外在情境,有效避免了漫长故事讲述中易于单薄的困境,巩固了叙事的空间厚度,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家乡”场景。在《铁花》的具体叙事中,以叙事频率为依托,具有代表性的情节事件如表2出现在各个章节中。
  根据表2所示,小说的故事发展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唱戏”“打猎”“开会”“祭祀”等,这些事件又分别对应着戏台、野外、公共场所及仪式现场等典型场景。这些环境代表了渭北高原乡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人的一生也在这些场景的活动中走向圆满。作家利用这样代表性的事件叙事,融入了陕西文化的文学地理学元素,为故事涂抹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辨识度。这些事件的不同功能叙事作用也完善了“家乡故事”的整体叙事。
  情节事件的安排中,《铁花》提及次数最多的当属唱戏和打猎两个关键性事件,作家在具体叙事中,采取了具有张力的叙事安排,在矛盾冲突中建构自己的叙事结构。
  搭台唱戏追求外在喧哗,小说也用了很多笔墨渲染唱戏时的热闹排场,即使时故事中人物的随意开唱,也以秦腔独有的高亢嗓音铺垫着外在声势。而在唱戏中,“我”(或者“天赐”)经常是“看戏人”的身份,在这个戏剧氛围浓厚的古城村,在周围的人具备一定的唱戏基础时,“我”(或者“天赐”)经常是“爱戏”不“唱戏”,极度热闹中“天赐”视角讲述居多,体现出相对冷静的“戏外”旁观。在章节安排上,唱戏的描述笔墨较为倾向于故事叙事的前半部分,恰恰体现出“我”(或者“天赐”)在故事前半部分个人存在度较低,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参与”,在特定场域“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唱戏“动”的场景以听戏“静”的角度展示,作家完成叙事中的“戏中戏”模式场景嵌套。   随着“我”(或者“天赐”)的逐渐成长,个人存在度开始提升,简单的“看戏”不足以体现出“我”(或者“天赐”)的内在性格,因此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我”(或者“天赐”)主导或组织下的“野外打猎”事件笔墨开始增加。野外打猎重视内在潜伏,需要根据猎物的行踪隐蔽自身,找准时机,迅速行动,这样的动作要求以“静”制“动”。而“我”(或者“天赐”)在这个事件中却经常是参与者,带着内心极大的意识冲动完成肢体的伺机而动。这样的安排蕴蓄了打猎的力量彰显,也与唱戏事件形成一体两面的冲突互补,多面还原了乡村、农民的生活情境。
  三、延展:叙事线索的明暗搭配
  在小说叙事线索的铺设中,作家围绕“我”(或者“天赐”)的中心视角,选择“我”(或者“天赐”)人生的“高光时刻”引出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个人魅力,选择“我”(或者“天赐”)最在行也最引以为傲的打猎引导读者进入阅读。其后,作家在上卷、中卷、下卷与结尾的章节按照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了叙事线索的设定,勾勒出主人公较为清晰的人生活动轨迹,形成作品中较为明显的叙事线索——“我”(或者“天赐”)在故事的讲述中慢慢走过一生。
  楔子中,“我”(或者“天赐”)的出场体现出主人公的个人能力,猎野猪的行为体现出主人公的胆识与勇气,这段倒叙几笔抓住了主人公的特征,也规避了人生叙事中“流水记录”的风险。这样的做法提高了阅读的生动性,也为明线的叙事切入提供了较为自然的追问、探求前提。
  上卷:天,着重描写了古城村的前世及“我”(或者“天赐”)前辈人的生活,类似于一个“前我”时期,主要的活动人物为“我大”甚至“我爷”那辈人,这些人借助于庙会、取水等仪式活动进行了对“祖”与“天”的虔诚沟通,奠定了古城村的文化环境。他们的鲜明性格也构成了“我”(或者“天赐”)的性格基因,为“我”生而为“我”找到了历史答案。这样的先辈生活围绕“我大”(王银海)形成一条暗线,标志着“我”(或者“天赐”)的叙事展开的前向延展,写出了主人公的生存之根。“我”(或者“天赐”)在这卷中更多以孩童形象出现,通过“我”(或者“天赐”)不断想“掺和”前辈人的重要事件表现出“我”(或者“天赐”)的人生发展明显与前辈生活暗线的交融,主人公孜孜不倦地从这条暗线中获得养生,努力生长,促进“家乡文化”的代际传承,在中卷:地中完成明暗线索的顺利交接。具体如表4所示:
  中卷叙事中,前辈人的生活开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我”(或者“天赐”)人生的登场。“我才发现,我所热爱的那些人,都是以不同的死亡形式与我告别,退出自己的人生舞台的。”③还原了“家乡故事”中生老病死的自然更替,主人公继承了“我大”的性格也开始成为“大”由孩童成为家族支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尽管这种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我”(或者“天赐”)也因为人生的“失误”被迫“逃离”,但最后选择“回归”巩固了这条明显的顺利发展。因为前辈人的年老,后辈人的年幼,中卷也成为“我”(或者“天赐”)这条明显发展最突出的一卷。
  下卷叙事中,后辈的成长带了古城村新一轮的血液更新,曾经封闭的村庄走出了越来越多去外地“谋生”的年轻人,原本的“故乡”在后辈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沉寂,“我”(或者“天赐”)由建设者转变为守望者。儿子王平安也选择参军离开了这片土地,“我”(或者“天赐”)无力改变后辈人的选择。其中开始酝酿一条后辈人向前发展的暗线。后辈人的发展象征着“后我”时代的到来。这样的安排延展了“我”(或者“天赐”)的人生辐射区域,作家不再将笔墨局限于“个别”人物的特色,而是将“个体”放置于“群体”发展中,审视他的“来”与“去”。
  “家乡故事”是叙事的外在层面,在讲述中主体“构建起一种源自中国文化、中国生活和民族力量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故事需要被创造性叙述的真正价值期待于文化旨归。”④作家通过多元叙事策略的综合应用不断寻找升华着“家乡故事”中的“家乡精神”,在对“我”(或者“天赐”)的人生叙事中探索着那颗“守望家乡”的初心。
  注释:
  ①王旺山:《铁花》,现代出版社2018年版,第457页。
  ②(美)西摩·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③王旺山:《铁花》,现代出版社2018年版,第457页。
  ④金春平:《主体的延展与叙事的自觉—— “叙述中国故事”的文学情境、维度及范式》,《民族文学研究》2019年第05期。
  参考文献:
  [1]王旺山.铁花[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8.
  [2]王旺山.守望或者游牧[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3]王旺山.以时代的名义绽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4]王旺山.寻找另一个自己[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美)西摩·查特曼.故事与话语[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美)戴維·赫尔曼,詹姆斯·费伦等.叙事理论:核心概念与批评性辨析[M].谭君强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金春平.主体的延展与叙事的自觉—— “叙述中国故事”的文学情境、维度及范式[J].民族文学研究,2019(05).
  作者简介:
  刘鑫,陕西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副教授,现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其他文献
【摘要】 李白的诗一直流传甚广,颇受众多读者的好评与喜爱。本文则是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的指导下,从音美、意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将进酒》的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全面的解读、比较以及分析,从而让读者能够充分地理解三美论在诗歌翻译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美论;将进酒;诗歌翻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
期刊
【摘要】 数字作为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演变,其含义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数字“三”作为中华民族吉祥数字的代表,与“三”有关的成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数字“三”的文化意义,进一步解析“三X式”“三与基数共现式”“叠用与复现”“三”与历史故事这几个与数字“三”有关的成语形式,去探寻它所蕴含的文化。此外,根据数字“三”的能产性特点,借助图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与“三”有
期刊
在新时代发展当中科技的进步让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动画设计行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繁荣时期,而人们也开始逐渐发现在动画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动画设计行业开始迈入到了一个新的层次。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动画设计的表现形式,让动画设计变得不再"单一",丰富其设计种类,在画面表现上更加生动,感情的表达也更为顺畅。因此本文便以此为研究背景探讨关于数字媒体技术对于动画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南朝时期陈朝的名臣毛喜为研究对象,分析毛喜的家族渊源和政治动态,考述毛喜在梁陈时期的官职迁转和人物关系,进而通过毛喜的个例研究探讨陈朝的政治动态和军事败落。毛喜作为陈朝重要大臣,对陈朝中后期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毛喜的个人研究,对认识陈朝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毛喜;陈朝;政治;军事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期刊
【摘要】 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方式,线的美感对画面构成有直接的影响。而中国画的线作为一种载体体现出道家所追崇的“道本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所谓在“自然观”下的线条运用,则是反映出画家置身于自然获得感悟,并对客观事物重新认识和理解的一种高度概括,且凝聚着画家本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达到了形意合一的境界。本文通过对“自然观”概念的理解,来阐述线条相应的变化和运用方式,并对中国绘画语言多元化发展进行
期刊
【摘要】 学籍管理工作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分析了近几年在研究生学籍管理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同时在分析新形势下研究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并对新形势下提高综合类艺术院校研究生学籍管理的水平和实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艺术院校;研究生;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培育高职生的奋斗精神,指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磨炼勇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意志,有利于形成敢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而做到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目前高职生的奋斗精神较为薄弱,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遇挫而退,缺乏担当和一往直前的勇气。深入推进淮海战役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将我军敢于担当、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生的奋斗精神教育之中,为当代高职生培养奋斗精神提供坐标。  
期刊
【摘要】 山水画在游戏场景设计上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二维水墨游戏《都广裔迹录》的场景设计为例,分析了山水画在数字绘画领域的可行性,以及应用到游戏数字场景设计中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 游戏场景;山水画;中国传统元素;数字绘画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75-02  一、二维横版游戏中的场景美术设计特点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可以说是公认的山水画的巅峰作品。本文主要分析《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点,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笔墨描绘出了一种烟波飘渺的境界,通过对不同时间景色变化的描写,传递了回环往复的深厚的哲学内涵,因此《富春山居图》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现代高职院校的历史,就是高职院校精神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大学之为“大学”,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就像人需要内在的气质和操守一样,大学也需要一种精神力量蕴含其中。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高职院校没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灵魂只有躯体。纵使拥有风景如画的校园、汗牛充栋的图书馆、装备精良的实验室,也只能是金玉其表,终会因为缺乏卓越的精神气质与厚重的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