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承志的“理想主义”情结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zhu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承志在其后期作品中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中,向读者展示着其在流浪与跋涉中追寻理想的生命历程。《黄泥小屋》向读者展示理想家园的温馨和美好;《金牧场》让人看到作者对青春的追怀、对理想的追寻、对生命的赞叹;《心灵史》则体现了一群人对于理想信仰的悲壮坚守。
  关键词:张承志;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2
  一、引言
  张承志在其后期作品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中,向读者展示着其在流浪与跋涉中追寻理想的生命历程。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说有固定的住所,而他们,在流浪与跋涉的过程中,也给人带来一种昂扬的斗志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普通平凡的生命绽放出不比寻常的光芒。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有着相近的精神特质: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这些品格与张承志本人的人格理想息息相关,作家通过对主人公行为的塑造完整体现了这些可贵的品格,同时也完成了作者对理想与意义的追求。本文试图以《黄泥小屋》、《金牧场》、《心灵史》为例,探讨张承志的“理想主义”情结。
  二、“黄泥小屋”:简陋但温暖的理想家园
  《黄泥小屋》为读者精心构建了一个简陋但温暖的家园。“黄泥小屋”也因此成了一个美好的象征,也是主人公不断追求的向往之地。对于张承志自己来说,那是它八十年代后半期最执着的主题和意象。“也许是一种病,也许是一种神示,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样渴望描写黑夜里一方桔红色的灯火。我不知为什么总有无家可归的那种不详预感,不知自己为什么在小说中把一间泥屋定为种种人生方式的解救。”
  《黄泥小屋》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无家可归的穷苦民众对“家”的渴望和憧憬。苏尕三还有另外四个穷汉子,一老一少一拐子,再加上他和韩二个两个硬汉子,被心狠的东家赶到荒山上搭了个破棚子,靠着山上稀少的洋芋过日子。阿訇是个久经沙场的老英雄,他年轻的时候在战场上失去了两边的肋骨,但没有人知道他心中深藏的苦难,他只顾做着日复一日的功课——颂经。苏尕三二十出头的年纪,却已然有着一颗沧桑的心。苏尕三是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式的人物,他因为犯下了杀人的罪,而不断被东家进行生活上的逼迫与精神上的折磨,那个隔着教门的女子对他的仰慕使他动了凡心,而东家对那女子露出的色心既让他心烦又让他心痛,他喜欢那女子,也想救助那苦命的女子,但因为他们隔着厚厚的教门,所以阿訇说:“那女子你沾不得,前面就是火狱呢。”那女子却对他说:“苏尕哥,引上我,我们一起离开这里吧。”在那女子的心目中,苏尕三就是一个救世的英雄,跟着他一起,再苦再难她都能够忍受,因为她认为跟着他,就跟着命定的希望。文中多次写到苏三尕总是在休息之余跑到山的另一边,独自眺望远方,远方有什么?老阿訇起初不太明白,后来有一次隔着朦朦的云雾,阿訇也尝试着眺望远方,他心里感动不已。他终于知道苏尕三在沉默中眺望的东西,那是一座“黄泥小屋”。虽然一直到文章结尾,作者也没有告诉我们,他寻上黄泥小屋没有,但读者能感受到主人公在眺望与奔走中那股不移不弃的信念。因为在他们心目中,那就是人心永恒的栖居地。
  在恶势力的不断压迫与陷害中,在居无定所的漂泊流离中,主人公仍执着于心中的念想为读者心中点燃了希望的明灯。“黄泥小屋”作为一种象征已在当今文学评论中具有它独特的魔力,成为贫瘠状态下一种精神向往的代名词。从生存的俯瞰到精神的仰视,从揭示生命意义到自觉赋予生命以意义,张承志创作所勾画的这一条清晰轨迹正是一部人类奋战以求超越有限生命而渴求灵魂不朽的精神史。2这种象征不仅仅是属于哪一个具体的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也是张承志心中执着追求的念想。苏三尕日夜的张望,也表明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精神驻扎地的向往与追求。
  三、“黄金牧地”:辉煌灿烂的终极理想
  长篇小说《金牧场》由四个部分组成,留学日本的学者生涯、西北考察的经历、知识青年草原插队和红卫兵模拟长征。整部作品充斥着对青春的追怀,对理想的追寻,对生命的赞叹,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强烈的“追祭”情怀。正如作者所感叹的那样:“青春……原来她这么艰难,贫穷,寂寞又充满了不安宁的颠簸。也许只是因为这游牧的草原;草原的浪漫和希望弥补了我们过于艰苦的青春。”
  在《金牧场》中,在作者那充满复调的咏叹中,使读者隐约看见了两个理想的场所:一个是草原之神的故乡阿勒坦·努特格,另一个就是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寻找的“黄金牧地”。“神的故乡”和“黄金牧地”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叙事线索,但很明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象征义,都代表着理想的终极目标所在。额吉在现实的世界里追求理想,迁徙了一辈子也一定要到达神秘的阿勒坦·努特格;作者则在艺术的天地里执着坚韧地追求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尽管“神的故乡”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黄金色的牧地又那么绚烂而不真实,但作者显然已经想到了旅途的艰辛。他说道:“生命,你将要开始怎样的旅程呢?生命,你难道不怕这旅途上的艰难么?你难道不怕你的前方也出现一片美丽的梦,而使你在追寻中身心交瘁命处危难么?你难道不怕你最终也将牺牲,最终也将成为你理想的殉物么?”
  盡管如此,“黄金牧地”仍然是作者精神世界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也是平凡的生命为之辉煌灿烂的终极理想。而《金牧场》中的额吉就是那个不屈不挠的追寻者,在她的念想当中,“神的故乡”就是她理想的家园。在雪灾来临的时刻,她率领全家进行了漫漫长途的大迁徙,朝着神的故乡——阿勒坦·努特格前进着。而来自大都市的主人公作为中国的学者到日本进行学术研究交流,与日本学者一同研究翻译古文献《黄金牧地》,内容讲述的是几个勇士对“黄金牧地”痴心而又执着的寻找,在途中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有人牺牲了,但这并没有减弱他们对“黄金牧地”的信念与追求。文章通过现实生活中大都市令人窒息的气息与文献中勇士对“黄金牧地”的追念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道出现代都市人精神沦落、心灵空虚的本质。
  “黄金牧地”的理想色彩,带给人们的是永不破灭的希望,是为理想赴死、永不退缩的信念。在作家张承志那里,那是一段不老的青春,那里曾经包容过他们青涩的理想,留给人们的是一段生命的赞歌。也正是在那里,让张承志明白了苦难生命的崇高意义。主人公在对古文献《黄金牧地》的研究中,勇士对“黄金牧地”的誓死追寻,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真正含义。
  四、“哲合忍耶”:信仰是一面不倒的旗
  《心灵史》是张承志的所有作品中极富争议的一部小说,谈《心灵史》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张承志与宗教的关系。如果我们尊重张承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一员,就应该尊重他所信仰的宗教。而在解读他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作品时,也应该选取一种客观的眼光来评价他的作品,包括评价张承志这个人。
  《心灵史》向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团体在清政府的血腥镇压下,英勇护教的悲壮事迹,他们为了坚守心中的“伊玛尼”,愿意付出最宝贵的生命。通过“哲合忍耶”几代人的牺牲精神与悲壮的坚守,作家想要让世人明白一个真理,那就是信仰的可贵,也曾说过当代中国人最可怕的就是缺乏信仰。他希望借助“哲合忍耶”,来为当代中国文化输入“一种烈性的美,一种义,一种信,一种叛逆和坚守的素质”,他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信仰宗教,而是说人总要信一点什么,坚持一点什么。张承志曾在自己的散文中说:“人总要信仰点什么,哪怕是搞甲骨文的信仰甲骨文,搞语言实验的信仰语言,都要纯一点,不能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像旧衣服一样可以随时扔掉。”可见张承志本意并不在于向众人宣扬“哲合忍耶”,他也没敢奢望全天下人都来信仰“哲合忍耶”。只是在当代人文精神倍感沦落的今天,他希望世人能够燃起热情的火把,去信奉心中所认同的真理与理想。也可以说,张承志真正想要提倡的是一种虔诚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心灵史》中,张承志把视角触及到了苍凉的大西北、西海固山区,在那一贫如洗的黄土地上,随处可见的下层贫民,他们衣衫褴褛,面部沟壑纵横,这就是哲合忍耶,他们固然贫穷,可是他们却有着清洁的精神和为自由牺牲自己的勇气,他们心中固守着精神的土地——信仰!他们生来好像就是为了受难的,他们的命运总是和贫穷和苦难联系在一起。
  没有人比哲合忍耶更将信仰看得那样宝贵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只需看一眼大西北,那贫瘠得一无所有、风景凄厉的黄土高原,就能够感受到生存的艰辛,而在这样似荒野一样苍白的大地上,在这“不适合人生存”的土地上,追求信仰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张承志并不绝望,他始终坚信着信仰是心灵的一杆不倒的旗帜,在对《心灵史》的描述中,张承志无疑是孤独的,他就像他所塑造的英雄一样的孤单,无依无靠,仅靠着高高在上的信仰,在苍茫的大西北山区,在西海固的贫苦农民那里,他完成了一个人孤独的心灵历程,见证了哲合忍耶对信仰不屈的坚守与追求。
  我们无意于宣扬殉道主义者的悲壮和美丽,但我们应该崇敬那样一种精神,那种在厄运面前不改颜色的坚挺,在灾难面前不畏牺牲的壮举!哲合忍耶的追求和举动,对张承志来说,就仿佛一座精神上永远不灭的灯塔!那种仰慕带着一种对高贵精神的崇敬之情,更是对他的母族乃至说整个中华民族的至死不渝的真情,就像他在《美则生,失美则死》中说的那样:“通过写作《心灵史》,我为养育我的人民和母族尽到了一份责任。更使我激动的是,应该
  五、结语
  通过《黄泥小屋》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金牧场》中所追尋的神的故乡和黄金牧地,以及《心灵史》中哲合忍耶悲壮的坚守,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张承志后期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理想主义情结。但自《心灵史》以后,张承志的创作似乎走入了一个困境,《心灵史》让他理想主义者的热情走入一个难以被世人所接受的误区,然而他自己的心灵所受到的“哲合忍耶”带来的震撼却是无比强烈的。正如著名学者黄发有在其《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中所论及的那样:“理想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柄双刃剑,在缺乏任何崇高的感受时,人们会失去想象和希望的视野,沉入虚无的深渊,但绝对化、一元化的崇高也会导致绝对和专制。因此,如果理想主义不能重出自我辩解的烟幕,它必然会阻断自省和忏悔的精神通道。”6张承志无法跳出自己给自己所圈定的边界,而他的极端也让他的前路越走越窄,最终在写完《心灵史》后搁笔小说的创作,使他难以继续小说的创作,创作出更具大师水准的作品。这个结果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参考文献:
  [1]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知识出版社,1994:48.
  [2]何向阳.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张承志创作精神描述[J].文艺评论,1996,(4):44.
  [3]张承志.金牧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1):278.
  [4]邵燕君.‘精神圣徒’张承志抨击文坛堕落[J],法制与新闻,1994,(4).
  [5]黄发有.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M].百花洲出版社2001:36.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走上了尊重教师教学个性发展,强调转变和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路。本文试图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师继续教育,让教师们通过亲身体验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的新型教师观、知识观、课程观,从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变革。  关键词:音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生态批判视角解读《蝇王》 这部小说,通过探讨小说中海岛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来呼吁人类改变传统的人类中心中义,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蝇王;警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准备活动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活动是否合理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合理的准备活动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积极参与。本文就从准备活动的作用、目的、形式以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来谈谈其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课;准备活动;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工业也得到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同时造成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交通事故;特点;原因;对策  
期刊
摘 要:汉语专书词典编纂历史悠久,可上溯到汉代,到目前为止,已编纂59部汉语专书词典。但根据其编纂目的,各词典编纂模式不尽相同。文章试图综述现有汉语专书词典编纂模式,为进一步研究汉语专书词典提供基础。  关键词:汉语;专书词典;编纂;模式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世说新语》版本系统较为复杂,本文择其要者加以考论,以明辨今本《世说新语》版本之源流。  关键词:《世说新语》;篇名考;卷数考;版本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与白朴的《墙头马上》堪称元代杂剧的绝妙双壁,这两部戏如同唐诗和宋词中的名篇一样傲视千古,至今仍被传颂着。而它们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塑造了两个性格聪明,卓然不群,反传统、反封建的女性形象。两位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李千金有着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而剧作者王实甫和白朴不约而同的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收尾让她们达成爱情的美满。本文通过崔莺莺和李千金形象的对比看元曲家们的爱情创作取向
期刊
摘 要:介绍一种基于故障暂态信号小电流接地故障监测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及现场应用情况。利用暂态零序电流在特定频段(SFB)内分量进行幅值比较、极性比较及暂态无功功率方向原理实现故障线路综合选择。该系统结构合理,检测方法不受消弧线圈、不稳定电弧影响。对该装置的运行经验和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工程应用中面临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暂态信息;运行经验  中图分类号:TM73
期刊
摘 要:《聊斋志异》中婴宁“非同寻常的笑声”,揭示了婴宁形象“深埋心底的人性”,展示了婴宁令人难忘的神采。婴宁性格的转变是在外界环境变化后,内在心性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聊斋志异》;婴宁;笑声;人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文章分析了现代应用文的主要特点,介绍了现代应用文的写作艺术,对应用文撰写者写出主旨正确、材料新颖、结构固定、格式规范、语言准确的现代应用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现代应用文;主要特点;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