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里外是苏州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从太湖的南岸绕到东岸,到底没搞清我绕着太湖转,还是太湖绕着我转。淼淼。茫茫。又始终是一副大小姐的模样,楚楚、静雅。慌里慌张中,跌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一湖潋滟水光,四围油画山色,陶醉其间,心随景动,款款从容起来。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姑苏城西,像枕着太湖的一位秀女,裙摆飘至“中国刺绣之乡”镇湖。却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时尚休闲景区,生于湿地,占利湿地,看吧,渔业体验区、展示区、生态栖息地、生态培育区、水乡游赏休闲区、生态科教基地、原生保护区等七大功能区无一不打着湿地烙印,设立了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渔矶台、槿篱茅舍、半岛茗茶、青云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
  谁能想到,这份优雅美丽来自超人的设计理念。它原是一项利用太湖综合治理的清淤工程巧妙改造。当地朋友介绍,是在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内进行地形改造,形成高底错落,然后种上各类水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营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特色景观。把长期以来逐渐加高的防洪大坝,和生硬的人工大坝恢复自然亲和力,将生态湿地,回归自然。据介绍,公园主要是为鸟类和鱼类提供栖息地。截至2012年,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共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苏州地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3种,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地。
  正值秋末初冬,候鸟北来,湖面微澜浅放,鸥鹭翩跹,天鹅嬉水,自由觅食,一副安详自在神态。一波碧水、一洼湿地,成为这些自然精灵们的天然家园。远处,粉墙黛瓦、假山长廊、流水人家,不知不觉间,洇洇水气潮湿了目光,潮湿了一怀隐秘心事。
  人,可不可以是这迷人栖息地的一只候鸟?
  二
  我的家乡在陕北吴堡县,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古城安卧石山之巅,四围整石砌墙,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故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史志专家们在研究吴堡历史时发现,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军自?攻破长安,灭掉后秦,留下12岁的幼子刘义真和部分兵力镇守长安,自己则统帅大军返回建康(南京)夺取帝位。这当口,大夏国王赫连勃勃乘机率铁骑两万,取道南下,击败刘义真军队,夺取了长安。于公元418年春称帝于灞上,是年秋冬还都统万城。当时不可一世的赫连勃勃从长安返回时押回一批被俘的刘裕官兵,多为江苏一带人,故蔑称“吴儿”,安置在陕北吴堡、绥德、横山、神木等各处堡寨为奴,时人呼之“吴儿城”。至于赫连勃勃修在吴堡的“吴儿堡”是不是就是当时的石城,史界尚无定论。
  可有个奇特的现象是,吴堡方言与相邻的陕北各县皆不搭界,形成了一座“语言孤岛”。陕北人在一起交谈,纯正的吴堡方言无人听懂。随着历史的进步,南来北往增多,吴堡方言被指与江浙口音类似。吴堡县志办便组织人员赴江苏一带考察,惊喜发现,有些地方的方言与吴堡话十分相似,也把“哥哥”叫“嘎嘎”,把“陕西”,念成陕(shei)西,把“编席子”,叫成“打席子”。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苏州汽车站,竟然看到去“吴堡”的车,上前一问,吴堡,是当地的一个乡村。难道,难道?考察人员既感亲切,又倍感兴奋。可惜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地方经济落后,几位乡党走访一周后,已囊中羞涩,盘称所剩无几,只好打道回府。《吴堡县志》中提到的“吴堡次方言和江淮方言、吴方言是亲属关系,吴堡丁家湾乡沿黄河岸村民的口音更是接近南方,如“担水(deisui)、“梯子(teize)”“碗(wouer)”,这些发音多少有了些越剧清音的味道。”就是考察的结果。
  到底是一桩心事。苏州有“吴堡”村?我好想去走访,想弄清苏州的吴堡与我的吴堡纯属名称巧合,还是有宗源关联?写此文时,我特意打长话询问了当年考察成员之一冯东旭先生。他说元曲、杂剧中的很多词汇,正是吴堡方言。如元末作曲家江苏扬州人睢景臣写的《高祖还乡》一曲中有五处口语和吴堡口语相同。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有一句:“这答儿忒富贵”,“这答儿”也是标准的吴堡方言。〔越调〕斗鹌鹑《冬景》曲中有一句:“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一时半霎”在现代书面语言中很少见,但在吴堡口语中却经常说。
  史書亦记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今江浙一带的人口有过两次向陕北大迁徙活动。但鉴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其历史文化早于长江流域的事实,江浙人被俘虏到吴堡定居的“南掳之说”,现被质疑。冯东旭说,吴定高速公路施工期间,于吴堡后寨子堡发现了4500-5000年前人类居住的痕迹,就是一个佐证。因此他认为吴堡方言之所以有江浙口味,或许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吴堡人迁往南方的“北迁之说”。
  历史有待史学家尽早去研究、考证、定论。假如,我说假如,“南掳”或“北迁”,只要其中一种成立,不就等于说,江苏是我的缘亲之地,那里生活着我的远亲,我们血液里有相同的因子。联想一下几千年前,一队可称我们先祖的长袍大褂、结发蓄须者,木车布袋,扶老携幼,渡漠越荒于星光晨曦中,首尾不见,长路多舛,便陡生悲壮之感。让此刻徜徉于苏州的我,在情感上似乎认定,这片土地从前就是吴堡人的别一片家园。这样想时,我心室颤动,神思荡漾,远处的烟雨横塘、见证勾践“卧薪尝胆”的阳山、冰雪白马涧、绣姑妖娆的镇湖、“世外桃源”树山生态村,无一不向我传来口哨,青山绿水间,登时披挂上一层特别的亲切与喜爱。
  三
  且不延谈南掳、北迁之说。有一件事,真值得拿来传颂。
  今年国庆长假,我回陕省亲,路过吴堡县城边上的张家墕村时,见小河上架起一座洋气的桥,名苏园桥。心生好奇,问乡人何以名之?答,此为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百万元为村民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长四十米,宽七米,高十米。结束了张家墕、雕墕和寨峁山三个自然村祖祖辈辈靠人背驴驮的历史,千年梦想,一朝成真,百姓为了铭记和感恩,取名“苏园桥”。
  借“苏园桥”引渡,我深入一个温暖的故事里。
  早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肇始,经苏陕两省协商,苏州工业园区与吴堡县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从此,相隔三千里之遥的两地牵手走过十八年,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扶贫之事并不稀奇。不论一国之内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经济差别很大,就是一省之内,受历史、自然、交通、文化等因素制约,也贫富悬殊。奔着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近几年中西部各省的脱贫行动风靡云蒸。可苏州、陕北,三千里携手,十八年不放,就稀罕了。
  我向吴堡县委求证。宣传部的领导噼里啪啦倒豆子似地倒出一串数字。即苏州人捐资几千万元新建或改建了多少所寄宿小学、示范幼儿园、农村小学、高中,使多少小学撤离危房、多少名农村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多少名走读生告别走读、多少批优秀教师接受传帮带培训、多少名贫困学子顺利考入高等院校学习等等。之外,苏州还先后派科技专家来县上,指导、建起优质蚕桑基地、张家山万亩红枣林工程……
  电话那头讲得口齿溢香,我这边听得泉水叮咚,仿佛夹杂了朗朗读书和丝竹之声。丝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桥、流水、评弹、绣姑……难道苏州友人要给吴堡黄河边也营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意境?
  一朝牵手,世代恩情。我遐想不止:苏州古称吴,又称姑苏等等,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否冥冥之中,吴地、吴堡真有亲缘关系,所以流年千载,后辈们仍把手结谊、视友如兄?此言绝非攀高结贵,既然史志专家在考证,今世,抑或他年,终有定论。
其他文献
重庆之诗  除了这里,再没有什么地方能  支撑我的存在。我是说,  除了故乡镇雄,这里将守住我余生的所有 秘密。  曾经的计划,或所有来不及去完成的事,  统统放下要更明智。  因我爱这里的地理和人情如此与众不同。  我的爱狭隘、自闭,像深埋地底的细细水管,  容不得半点泥沙的堵塞。  我的爱也热烈、疯狂,像那炉膛里燃透的泥土,  外表温和,内里却滚烫、烧得通红。  在这里,我将变老,长久地孤独,
期刊
天地是如此安静  这么多年了,我独自一个人  在天空,写下了这抽象的念,具体的疼  写下了這尘世的喧嚣和寂静  雁阵掠过,风声惊醒,谁遮蔽着大地的表情  对这些,我始终守口如瓶  天地是如此安静  黄昏的词典,正一点点走上我的屋顶  默许一匹白马,在时光深处一路绝尘  就像默许我,在此刻把一个人苦苦的等  提着一轮月亮而来,我要照亮  这场受伤的秋雨,还有灿烂的爱情  想与不想,都是昨夜被我捏疼的
期刊
古树与木头  这时候的古树  简直就是一个老头  曾经璀璨辉煌的头发荡然无存  年轮空无一物  大树有头 是不吉之兆  死神驾到 青杀口南下  森林哀鸿遍野  木头是大树的尸体  家家户户用大树尸体做衣柜  跳過三段论  把裸体交给衣柜我最放心  照片的颜色多么重要 如同女人之贞洁  爷爷的黑白照片挂上厅堂的时候  爷爷就变成了一根木头  大树和木头的区别  就是彩色照与黑白照的区别  少了月光
期刊
修行  是谁打开天上的羊圈?  ……地面上,落叶在匆匆赶路  一位旅人  他向后甩了甩背包。他身上的黑暗  太沉重了……  一股老北风,也不能替他减轻些  他破帽遮颜  走向了旷野的更黑处  早起  早起的有白云,鸟声,一棵树木的摇晃  早起的似乎有一朵花的芳香,一个人无端 的失眠  晨露里晃动的声音  让一列火车有些措手不及。一列火车的经过  弥合我身体里的裂纹  我不再会为一件事情,纠缠不休 
期刊
12日22日00:00  二舅把我从床上拉起来的时候,我以为天亮了。我把被子推到腰间,慢吞吞地憋出一句话:我刚睡下,怎么就亮了?等我擦了擦睡眼缓过神来,二舅又不见了,他的脚步声在卧室门外急促地响着。我竖起耳朵再听,二舅浑厚的嗓音突然发出一种从没听过的尖锐叫声:“阿中,快来帮忙,你姐不行了。”  我赶紧穿上衣服,往表姐房里跑去。当我闯进去时,二舅和二舅母正爬在床边摇着表姐的身体,表姐像被拍死的蚊子一
期刊
秋风,吹灭我  秋风,吹灭我  如同一顆麦子  化为乌有  什么是我曾经拥有的  空空  呜呼,不需要山岗  也不需要风水  甚至不需要墓志铭  丁公路  月亮还在清晨的天空  昨日的尘埃露宿街头  第一声吆喝,叫卖  是清晨里的第一次抒情  我只是一个路人  在热闹的早餐店门前  卸下志向,野心  如果哪一个诗人从这条路出发  去周游世界  那他一定要赶早  才能穿过人群  这条路,不通故乡  
期刊
沿着西宝北线走,一字排开的是古老的村镇还有衍生在村镇上的盛大的集会。被公路串联起来的村镇和集会,俯瞰下去就好比一串诱人的糖葫芦。老家长宁就是这串糖葫芦上最诱人的那颗。在兴平、武功、扶风三县合并的年代,长宁还有一个革命前卫的名字叫“东风”。当年民谣唱到:东扶风,西扶风,中间夹着一个老武功,这东扶风说的就是东风镇。  从我记事起,东风的名字已经够响亮了。古镇街道长、店铺多、买卖好,人气旺。农历一、四、
期刊
金秋九月,微风习习,拂来阵阵桂花清香。家人喜泡茶怡情、乐饮茶养生,时常回老家摘取新鲜落成的桂花,风干成堆,便可与滚热清水共浴,酝酿花茶的幽香。一杯清茶饭后酣,是父母最惬意的片刻。一同享受茶饼中的古韵风情、一同倾说生活趣事,何不乐哉?  直至母亲一日带回一瓶朋友送的高级西洋葡萄酒——父亲却不以为意。母亲一直推荐喝葡萄酒的益处,消腻减肥云云,每天自个儿倒个半杯自娱自乐。我猜度父亲是厌倦了应酬场合上的那
期刊
唱过这首歌的人很多,可我单单只记得一个人的声音,有点幽怨,又有点凄凉。听过这首歌也不止一次,可我也只记住了开头的那一句: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十多年前,城还很小。转几个弯,穿几条小巷,就能听见街头巷尾始终回荡着的那段固定不变的旋律。蓝白相间的洒水车开着大喇叭,像蜗牛,缓慢地爬行在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上,留下身后一路水渍。飞扬的灰尘变成稀泥,稀泥又变成小泥点,最后趴在过路人的裤腿上,招摇过市。  
期刊
一切皆有定数  她毕业后去了遥远的北方  留给我一根红墨水的圆珠笔  每晚睡觉前我都会弹两下笔帽  让红色的笔芯插一下就缩回来  据说:一根圆珠笔能弹几下  是有定数的。属于我的夜也是  富士山的春天  落在你肩头  不化的积雪  是一场穿越千年  虚妄的表白  每一年,写给你的情书  就像雪花一样  从四面八方飘来  一封,压着一封  我听说:你从来没有  将那些生冷的词句  一一打开,归还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