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项链》中的对比手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ai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巧借对比展开叙述,是本文一个非常显著的写作特点,充分体现了莫泊桑独特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创作才能。现就此粗略分析如下。
  一、通过对比,巧妙揭示作品主题
  关于《项链》的主题,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虚荣说”,有“命运说”。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不难发现,作者是巧借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来揭示作品主题,展现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巴黎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图景的。
  1.玛蒂尔德的梦想生活,就是巴黎上层社会奢靡生活的现实版本。
  玛蒂尔德狂乱地梦想着过贵妇人的生活:住豪华别墅,有仆人帮佣,吃珍馐美味,用精美银器;穿漂亮服装,戴昂贵首饰;每天要做的事就是闲谈。这样的生活图景我们在《包法利夫人》、《高老头》、《红与黑》等其他法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能看到,这就是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其实玛蒂尔德的梦想很有普遍性,在那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让人保持安贫乐道是非常困难的。连著名作家巴尔扎克都不能免俗。他在暴富之后,也有很多庸俗举动,生活奢靡,债台高筑,却乐此不疲。那种奢华的生活真是一种诱惑,玛蒂尔德对此充满向往,并为不能过这种高雅的寄生生活而不断感到痛苦,听起来虽然可笑而不切实际,我们却可以从中获得有关人性的启发,但作者并不以说教的方式告诉读者,而是通过人物在面对自己简陋寒碜生活时生发的梦想委婉地揭示给我们,这正是作者匠心独到之处。那么,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又怎样呢?
  2.玛蒂尔德的现实生活,则是巴黎小资产者(中产阶级)生存状态的如实反映。
  玛蒂尔德出身小职员家庭,拥有美貌,却无缘嫁入豪門。虽然她觉得生活寒碜不如意,但事实上还是衣食无忧的:她丈夫有继承的遗产,有固定的薪金,有小积蓄可以去打猎,也满足于有肉汤可吃;玛蒂尔德有丈夫的宠爱,有个小女仆做家务,还可以去戏园子看戏消遣。虽然她生活稳定,但她并不满足。人的贪婪本性有时会让人产生更多欲望,而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自寻烦恼,玛蒂尔德就是这类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代表。
  莫泊桑在他的小说《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珠宝》、《骑马》中也不同程度地为我们描绘了小职员的生存状态,他们普遍有向上爬的虚荣心理,对金钱欲望很强烈。而《项链》最具匠心的地方是,作者通过一挂假项链,让小人物在十年之内经历了三种不同生活:享受了一日奢华,放弃了曾经的平庸,忍受着无止境的贫穷。
  3.玛蒂尔德的落魄生活,是巴黎底层穷人艰难度日的真实写照。
  丢项链后,玛蒂尔德家庭破产,债台高筑。三万六千法郎的债务,让他们一下子跌落到社会底层。他们整日疲劳不得喘息,只有债务没有消遣,消磨了青春,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这样的生活噩梦一直持续十年,不禁让人佩服玛蒂尔德的勇毅,要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法国作家司汤达曾经参加过一个革命者集会,他发现无产者不仅衣衫褴褛、浑身臭气,而且粗俗不堪、满嘴脏话,他后来写道:“热爱人民,憎恶压迫他们的人,但是如果要我和人民生活在一起,那我觉得简直是一种不堪忍受的折磨……我过去——现在也依然——有许多贵族倾向;为了人民的幸福,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我承认,我宁愿每月在监狱里蹲两个星期,也不愿去和那些店主一起生活。”司汤达的这段话更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巴黎底层社会生活的艰难与粗俗,作家本人尚且如此恐惧那种生活,他们笔下的人物又怎能不度日如年呢?可見,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投入了多少嘲讽?多少同情?
  《项链》中,作者以小见大,通过玛蒂尔德前后生活的对比,巧妙地把巴黎各个阶层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透过家庭悲剧,追溯故事根源,再粗心的读者都能从中窥视到当时巴黎的社会风气问题,而作者表面上只是观察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起伏,他并不作任何评论,真不愧是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二、通过对比,自然推动情节发展
  莫泊桑特别善于利用人物表与里、外观与内在的不协调来展开情节,灵活自然地推动故事向悲剧方向发展。
  1.路瓦栽先生的随遇而安与玛蒂尔德的现实苦恼形成鲜明对比。
  路瓦栽先生只是教育部一个小职员,但他对自己的现状相当满足。他会带着惊喜的神气赞叹自己的晚餐:“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他为弄到一张职员很少得到的请柬而得意洋洋;他觉得妻子穿看戏的衣裳配玫瑰花参加宴会就可以;他不考虑是否寒碜,为妻子带家常衣服保暖。与莫泊桑其他小说中的小职员不同,他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的想改变生活现状努力向上爬的欲望,这与他的妻子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玛蒂尔德认为自己生来就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并为现实的寒碜痛苦不已。所以,一旦机会来了,她便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她说服丈夫给自己做新礼服,她压下自尊跑朋友那儿借项链;她陶醉于自己在宴会上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整个故事情节也在人物的心理与行为的不断调和中向前发展。
  2.丢项链后,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形成强烈反差。
  托马斯·曼在《论小说艺术》中提到:“写小说的艺术在于:尽可能少地着墨于外在生活,而最强有力地推动内在生活。因为内在生活才是我们兴趣的根本对象。——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叙述重大的事件,而是把小小的事情变得兴趣盎然。”而莫泊桑就有这种特殊的才能,他擅长利用纤细的线索,巧妙地将人物的行为串连起来,从而把故事写得魅力十足。《项链》中,作者巧借一挂小小的假项链,把人物在丢项链前后思想行为的强烈反差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轻松地突出了故事的主要者并导向结局。我们在这篇小说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个故事,而且是一种真实的日常生活,丢项链只是一件小事,但人物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路瓦栽先生好像一下子老了五岁,他对未来充满恐惧。可一旦过上了穷苦的日子,似乎也能忍受,他并不抱怨妻子,只是牛一样的默默上班,默默地深夜抄写书稿还债。他依然是随遇而安的。相比之下,玛蒂尔德的行为表现却令人惊奇,她懂得了穷人的生活:她搬进阁楼,辞退女仆,自己干粗活,忍受嘲骂去店铺争价钱,胡乱地绾着头发、歪系着围裙、高声大气地说话。这还是那个宴会上艳压一切女宾、令所有人赞美羡妒的玛蒂尔德吗?面对生活的困境,表现出这样的英雄气概不令人怀疑吗?这就涉及到人物的性格问题了。接下来我们就粗略分析一下,莫泊桑是如何成功塑造玛蒂尔德这个浑圆的人物形象的。   三、通过对比,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论小说中的人物》中:把人物分为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两种。扁形人物是围绕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一个浑圆人物的检验标准是看他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使人感到驚奇。借按照福斯特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玛蒂尔德是一个浑圆的人物,而路瓦栽先生和弗莱思节夫人则要扁平得多。
  1.借助扁平人物路瓦栽先生,凸显玛蒂尔德的虚荣与勇毅。
  作为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并不像丈夫那样满足现状,她梦想过奢华生活,这是她的显在性格,作者开篇便不加掩饰地为我們暴露了人物的这个带有致命弱点的性格特征。但玛蒂尔德并不是贪慕虚荣到执意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择手段的人,她不同于《红与黑》中的于连。正是作者对人物虚荣性格的节制性描写,才为她隐秘性格的凸显留下了发展空间。
  丢项链后,路瓦栽先生表现出的恐惧,正如他对小职员生活的满足一样,是他怯懦的隐秘性格的延续,作为一个扁平人物,他的表现并不给我们带来惊奇。相反,玛蒂尔德毅然决然的还债行为却让我们略感震撼,从她身上我们似乎可以嗅到一股生气。她是如此真实自然,我们嘲笑她,却没有瞧不起她的意思,因为她的弱点正是我们自己的弱点,而她在梦想破灭不得不面对悲剧处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脆弱的凡夫俗子少有的勇气,却一下子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灵魂深处的火花。
  2.借助扁平人物弗莱思节夫人,衬托玛蒂尔德的诚实与自尊。
  弗莱思节夫人在玛蒂尔德面前很炫耀她的富有,但她的贵妇人生活又是那么虚伪,她的珠宝项链不过是个装在真盒子里的赝品,她平时一定不会告诉朋友,但在得知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为代价还她真项链时却兴奋地脱口而出,真是虚伪又冷漠无情。这个扁平人物从出场那一刻起,就是个虚伪的存在,她只是上流社会的玩偶而已。
  相比之下,玛蒂尔德虽然虚荣却不虚伪,她是真诚的,自尊的。透过还项链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到玛蒂尔德的隐秘性格不是虚伪狡猾,因为她从未想过还朋友假项链,她担心的是还另一挂真项链会不会被朋友当成窃贼;她也不怯懦,因为她并没有因巨额的债务而选择自杀或堕落;她不逃避令人胆寒的磨难,而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她的隐秘性格在十年的还债苦行中日益凸显。她是正常的,理智的。虽然不完美,却是一个完备的人,而不是完美的玩物。
  结束语:《项链》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为我们揭示了生活的寓意:生活虽然总是对平凡的人表现它的残酷无情,但你一定要记住:不是自己园里的玫瑰,偷偷去采摘只能刺伤手指,而勤劳与坚毅地做好自己必须做的事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变幻无常,诚实和勇敢才是真正的财富与美德。
  李敬,辽宁葫芦岛市第一职业中专教师。
其他文献
宋代画院考试,有这样一个题目: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考生只画了一只空船系在河岸,却不敢画人;为表现无人的寂静,或在船边添一只蜷腿的鹭鸶,或在帆篷上画几只乌鸦。但是有一个考生理解“无人”并不是没有船夫,而是没有乘客。于是在船尾上画出吹笛的船夫,以他的寂寞无聊,显示没有行人的意境,这就比前两个画面生动深刻,因此夺魁。   夺魁的考生无疑是善于动脑,善于审题的,他想到了别人所没有想到的东西。   关于作文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教师因不同班级、学生而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构思和教法。“异构”包含了不同教师各自的性格、智慧、教学风格和语言组织,它能从不同角度展示教师的授课水平。  一、“同课异构”的意义  1.“同课异构”能深刻体现“以生为本”的宗旨。每个年级大致分为实验班、重点班、平行班和艺术班四类,但语文学科不分层次类,考纲要求一致,对学生授课内容也应保持一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同层次的班级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课堂。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是鲜活个体对文本的多样解读,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约的“意外”。如何面对这些“意外”,化解“危机”,是对我们教学机智的考验,也是我们促成精彩生成的重要机遇。若是给学生“松绑”,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巧搭台,精设计,收获的将是许多的美丽和惊喜。  片段一:在品读第五段时,一位同学主动展示朗读,他的朗
由于不同语文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不一,只有采用合适的讲解方案才能使小学生更加理解,快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情境中。此外,整个课堂讲解方案要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其全面地理解语文知识内涵。  一.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从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始阶段,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步入学儿童。小学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启蒙期”,注重小学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积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之魂,其目标是认识更多的字,记住更多的词,多多益善,然而小学语文课堂积累却不可贪多,要在“微”字上下工夫,让学生精读、精练,在“微积累”活动中丰富知识储备。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贪多求快,要脚踏实地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积累,可以利用“微听写”加强巩固,“微延伸”拓展维度,“微运用”提升能力。利用“微教学”,收获“高效率”。   一、“微听写”,深化积累效
一部《红楼梦》内容丰富,人、事、物可谓繁杂,让初读这部书的高中生无所适从,但通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指导高中生细读,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红楼梦》的大门,更好地品味“其中味”。  一、主要故事在荣府  细心的学生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发生在大观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荣府。因为主要的人物宝、黛、钗、凤等“十二钗”,大部分都是荣府的人或荣府的亲戚,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也发生在荣府。  《林黛玉进贾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中,其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一块,当且也是目前中考命题三大部分中分值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考作文分值达50分,占整个卷面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决定整个语文考分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整个中考成绩的高低。广大学生平时就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就是平时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考试场内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中,也极难以抒写出那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文章来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它分成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两类。教学中,我为培养学生书面语感作了如下尝试。  一、重视“读”,特别是诵读  课文的思想情味,只有通过诵读品味才能充分感受。以“读”贯穿教学,大致可以分成“通读—解读—品读—背读”等几个环节。使学生读通、读懂、读透、读“化”。  第一步:通读,整体感知。学生
“老师:   我们想问一个问题:只用家庭去衡量一个人对吗?   是这样的,前天放学早,林越溪和金泓序去吃东西回家晚了,让母亲担心,是不对的。安老师知道后,分别批评了他们俩。但安老师当时却对金泓序这样说:他(林越溪)是单亲的孩子,尽量少来往。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个必要去打击我们这一‘类’人吗?   我们相信你,这完全是私人的交流。我和小溪(林越溪)一样,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于成绩显著的学生给予关注,更要把精力放在学困生上。学困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抓住了学困生转化这一工作,是实现语文整体成效提升的重要前提,任何教学忽略了学困生群体,都不可能取得语文教学整体成功。学困生转化作为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和必要的工作,应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广大教师要重视对学困生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