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呈现出立意新、材料信息量大、提问形式多样等特点,对考生能力层次要求高。采用科学的备考策略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应对主观题的能力。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做主观题的方法。
[关键词]主观题知识体系题型知识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9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综合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高,是广大学生特别担心的题型。学生解题时常会出现提问解读不够严谨,对信息把握不准确,抑或由于知识断层,无法围绕提问在第一时间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连接等,导致分析思路不清,答案组织混乱,失分较多。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中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应对主观题的能力。
一、“重点知识”与“知识体系”
高考主观题除了常以某一重点知识作为知识角度考查(如2014年高考海南卷中“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还频频出现以教材体系为知识限定的提问(如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41题中“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文化与生活”就是以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为标题)。假如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知识运用必然会全面错位。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复习时不仅要突破重点知识,更要学会自主梳理归纳教材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体系,防止审题偏题,开拓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在归纳教材知識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细化知识体系。因为在各地高考中除了以单元标题、课题、框题外,还涌现了以某一目标题为知识限定的题目。2.反复归纳,持之以恒。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不能幻想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归纳—修改—再归纳”多次反复。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解题过程中、订正巩固试卷中均要有意识地关注教材结构的问题。3.深入理解,遵循逻辑。学生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关注,不是强记教师印发的知识结构图,而是按照理论逻辑理顺,最终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 “常见题型”与“全新题型”
每年各地高考主观试题的提问设置虽然十分灵活,材料展示方式变化多样,但大部分题目依旧是我们常见的题型。因此,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熟练把握某一类型的解题技巧,进而做到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做好准备以适应新的题型出现。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题型不断创新,如引入作图题、撰写小论文等全新题型,情景材料更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热点话题。如果学生考前不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在考场上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考试正常发挥。
具体的复习建议有以下几点。1.熟练掌握一般解题方法。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学生可运用建议类题目的分析思路,即根据题目涉及的主体或根据材料暴露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即可以运用理论,围绕主体“政府”,针对材料二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2.学会对比,适当拓宽。主观题中常会出现背景相似,提问不同,或提问相似,但背景不同的情况,对此我们要尝试进行比较。此外,还要拓宽自己阅读的范围,积极思考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鲜事物。3.返璞归真,把握本质。各地题型虽多变,但只要抓住本质和规律,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一般的解题过程为:依据提问、运用理论、针对材料、组织答案。提问一般都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影响”“怎么办”中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设问。答题时要求做到有理论、有材料、有顺序等。
三、 “教材结构”与“知识重组”
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主观题出现最多的知识角度就是某一模块或几个模块综合。 如“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一类的提问。这种提问形式的知识限定已经不是某一具体知识或教材的固有结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某一模块、甚至综合几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去解题。因此,在复习中学生不仅要深刻把握教材原有体系结构,还要学会打乱原有体系,依据新的规则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重组。学生学会了对教材知识重组的方法,有利于解题时熟练地选用相关的知识,准确地论证观点和探究问题。
高考主观题所要求的知识重组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1.逻辑角度的重组。就是围绕现象是什么、产生原因是什么、会有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对待等进行分析。如2013年天津卷中“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就是以“消费”话题按前因后果的思维逻辑展开。2.宏观与微观角度的重组。如2010年江苏高考37题中 “解答中国人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今天才能够实现”,就是从经济生活的宏观知识角度对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全球化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知识的重组。3.围绕行为主体的重组。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I 38题中“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就是围绕“政府”主体,从职能转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等知识角度组织答案。
做好主观题对学生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复习中处理好以上三组“关系”,有助于全面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主观题知识体系题型知识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69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的知识综合性强,对考生能力要求高,是广大学生特别担心的题型。学生解题时常会出现提问解读不够严谨,对信息把握不准确,抑或由于知识断层,无法围绕提问在第一时间建立有意义的知识连接等,导致分析思路不清,答案组织混乱,失分较多。笔者认为在高考复习中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应对主观题的能力。
一、“重点知识”与“知识体系”
高考主观题除了常以某一重点知识作为知识角度考查(如2014年高考海南卷中“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还频频出现以教材体系为知识限定的提问(如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41题中“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文化与生活”就是以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为标题)。假如我们不能够全面掌握教材知识体系,知识运用必然会全面错位。因此,学生在进行知识复习时不仅要突破重点知识,更要学会自主梳理归纳教材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体系,防止审题偏题,开拓主观题的解题思路。
在归纳教材知識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细化知识体系。因为在各地高考中除了以单元标题、课题、框题外,还涌现了以某一目标题为知识限定的题目。2.反复归纳,持之以恒。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不能幻想一步到位,而是要经过“归纳—修改—再归纳”多次反复。在一轮和二轮复习中、解题过程中、订正巩固试卷中均要有意识地关注教材结构的问题。3.深入理解,遵循逻辑。学生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关注,不是强记教师印发的知识结构图,而是按照理论逻辑理顺,最终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 “常见题型”与“全新题型”
每年各地高考主观试题的提问设置虽然十分灵活,材料展示方式变化多样,但大部分题目依旧是我们常见的题型。因此,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常见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熟练把握某一类型的解题技巧,进而做到触类旁通,另一方面,做好准备以适应新的题型出现。各地高考主观题的题型不断创新,如引入作图题、撰写小论文等全新题型,情景材料更是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等热点话题。如果学生考前不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在考场上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考试正常发挥。
具体的复习建议有以下几点。1.熟练掌握一般解题方法。如2014年高考山东卷中“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所示问题”。学生可运用建议类题目的分析思路,即根据题目涉及的主体或根据材料暴露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即可以运用理论,围绕主体“政府”,针对材料二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2.学会对比,适当拓宽。主观题中常会出现背景相似,提问不同,或提问相似,但背景不同的情况,对此我们要尝试进行比较。此外,还要拓宽自己阅读的范围,积极思考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新鲜事物。3.返璞归真,把握本质。各地题型虽多变,但只要抓住本质和规律,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一般的解题过程为:依据提问、运用理论、针对材料、组织答案。提问一般都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影响”“怎么办”中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设问。答题时要求做到有理论、有材料、有顺序等。
三、 “教材结构”与“知识重组”
纵观近几年各地高考主观题出现最多的知识角度就是某一模块或几个模块综合。 如“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一类的提问。这种提问形式的知识限定已经不是某一具体知识或教材的固有结构,而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提取某一模块、甚至综合几个模块的多个知识点去解题。因此,在复习中学生不仅要深刻把握教材原有体系结构,还要学会打乱原有体系,依据新的规则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重组。学生学会了对教材知识重组的方法,有利于解题时熟练地选用相关的知识,准确地论证观点和探究问题。
高考主观题所要求的知识重组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1.逻辑角度的重组。就是围绕现象是什么、产生原因是什么、会有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对待等进行分析。如2013年天津卷中“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就是以“消费”话题按前因后果的思维逻辑展开。2.宏观与微观角度的重组。如2010年江苏高考37题中 “解答中国人举办世博会的梦想今天才能够实现”,就是从经济生活的宏观知识角度对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全球化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知识的重组。3.围绕行为主体的重组。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I 38题中“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就是围绕“政府”主体,从职能转变、行政管理水平、依法行政等知识角度组织答案。
做好主观题对学生获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复习中处理好以上三组“关系”,有助于全面掌握学科知识,提高考场应变能力。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