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学生作文,除文笔优美,思想深刻外,总是有话可说、内容丰富,即言之有物。这些作文细节细腻动人,内容充实深沉。而不少学生的作文虽然语言流畅优美,却总是东拼西凑,没有具体内容,常常到文末都不知其所云。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是“言之无物”造成的“行而不远”,这也正是目前学生作文的通病。
  那么,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阅读面不广。
  著名企业家王石说现代人灵魂的脚步赶不上物质的步伐让人忧心,如此现状和国人缺乏阅读,缺乏人文素养有密切关系。如此风气也影响到了校园。阅读是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的体现,阅读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依此而言,阅读也决定了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但学生目前的阅读要么“无阅读”,要么停留在课本或少许通俗杂志。学生获取的作文素材大多来源于电视、网络,作文中运用的素材离不开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人,谈生死之思离不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谈隐逸之趣离不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豪放之风离不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篇一律俨然是一种习惯,学生不再读书,即便读,他们的阅读内容也离不开《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作文秘籍》,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读书只图一个“快”,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怎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除了各地高考满分作文,除了《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等通俗杂志,学生还会关注哪些书籍呢?
  其次,阅读度太浅。
  时代风气的影响让阅读愈来愈功利化,走马观花后的肤浅感知则是学生习作言之无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感知一篇文章,或长或短,或深沉隽永,或简单浅易,而每读一篇文章,都会生成读书心得,有体悟内容的,有称道文采的,不一而足。无论心得生成于哪种角度,只要是心得,只要是细嚼慢咽后的所得都弥足珍贵。可是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忧思,阅读的简单随意让感知也愈来愈肤浅随意。当新闻舆论痛骂沉默冷酷的十八个路人没有伸手去救小悦悦时,学生会否思考人心冷漠的根源?当政府以“保护性拆除”的名义强行拆掉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时,学生会否思考城市化进程的弊端?当看到畅销书架上的《目送》和《林清玄散文集》时,学生会否思考孕育台湾散文的肥沃土壤?学生整日埋头于书本,繁重的学业压力让他们失去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无暇顾及阅读感知,学生自然在写作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社会的感知和反思。
  再次,写作习惯不当。
  以上所探讨的概括说来是写作的人文素养的前期问题,而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实际的写作练习密不可分。
  就笔者观察,高中生目前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没有完整的写作思路,没有系统的写作素材,想到哪写到哪,行文空洞,中心不明确。若课堂进行作文分析后进行写作,学生愁眉不展如临大敌,带回家作文则或敷衍了事或抄袭范文。写作能力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长此以往,不良的写作习惯必然会造成写作内容更加空洞无物。
  基于对学生阅读环境和阅读现状的思考,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解决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问题。
  一、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
  学生对于阅读,对于文字,其实是有一股热情的,只是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堆芝麻中丢了一只大西瓜。学生阅读文章时,文本的内隐性魅力会通过文字散发出来,学生若能与文本“会意”“碰撞”然后“共鸣”,那么阅读的目的則已达成。
  具体而言,如何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呢?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曾提及阅读经典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作文要有话说,当然也要从经典中汲取灵感源泉。而时代的语境也是写作必不可缺的关注要素。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浮躁面,有灰暗面,也有踏实面、光明面,正是生活的观察与体悟才能让人有良多思考。学生的习作都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提炼,如果去深切“阅读”生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活,其作文定会更上一层楼。正如司马迁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他本人写《史记》前也是深刻感受生活,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史迹,搜集史料,终于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意蕴丰厚、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二、读写结合,让学生爱上写作
  作家的文字中总是透露着与生俱来的灵气和缜密深邃的思考,高中生写作与作家写作有着本质区别。所谓的“挤牙膏”其实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练习,教师外部引导,去粗取精,变陋为妍。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其主要意思是读书十遍,不如自己写一篇。在先期阅读沉淀的基础上,在教师系统的指导下,常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常对篇章结构进行梳理,常对作文思想意蕴进行思考,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思路,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所以,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让其作文言之有物的重要途径。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先抛却陈旧的意识形态化的作文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班集体生活,感悟家庭琐事,从细枝末节感知生命的底色。学生在写作时,适当运用适合自身水平的写作方法,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议论文中的辩证分析法,在连续的修改与自身的感悟中,写作技法逐渐得到完善。
  当然,文章要言之有物除了技法训练,还要有欣赏的美感。茅盾先生在其《怎样练习写作》一书中曾谈到,文章要写得美,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明白通畅,感情要真挚强烈,心地要坦白,思想要纯洁,以及不为写作而写作。练习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的同时,也要挖掘作文之美、文学之美,让学生从内心真正爱上写作。
  写作就像种庄稼一样,它和工业生产中用模具去铸造产品是不同的,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像田园的庄稼一样获得丰收,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文要有话可写,言之有物,必然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必然要阅读前人的经典作品,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双重作用下,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那么原本空洞无味的作文一定会变得“余香满口”。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约占初中语文应试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轻视语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可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等方面努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阅读 阅读方法 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2
为了了解渭南沋河水库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沋河水库中金属元素锌、铅、银、镉、铁的含量。将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分析的试样
为强化宣传和培训引导,向建筑领域普及绿色建筑集成关键应用技术,培育市场需求:健全和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推进符合绿色建筑节能政策的新技术产品在绿色建筑中
【摘 要】高等学校自201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较,新制度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能够从账面上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而在新制度下,如何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工作还需从解读制度规范的要求着手分析。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高等学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使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文言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诗文,由于其词汇、语法及其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汉语、现代生活差别较大,语言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现代文相比,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其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言诗文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应该看到,在如今以网络、影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文言诗文在现代社会中已渐渐丧失了实用的价值,除了那些古文学专家们,
【摘 要】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性地提出“中国梦”的理论构想,将全国人民心中积存已久的梦想情怀,以通俗的表达方式予以呈现。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基础性的重要经济体,在追求自身发展和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进程中,必定受到“中国梦”的价值指引。这是做好企业员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利因素,也是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指引。本文从“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出发,阐述电力企
生本教育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流。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实施灌输式教学,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少之又少,因而学生的化学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面对教育
在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对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做出了独家判断。新思维,新常态1、互联网+成为智慧城市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复杂浩瀚的艰巨工程,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管理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管理,其本身就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信息
"金保工程"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国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惠及所有机关企事单位和广大市民的民生实事工程。国务院专门印发大力发展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