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大,中韩关系愈加密切,中韩贸易交流往来频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应运而生,此专业是以韩国语语言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通过对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向在中国的韩国企业以及在韩国的中国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项目化教学模式转化,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方式,从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模拟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训资料库建设。本文从开放性的角度,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提出对于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建议,希望对这个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项目课程;韩国语方向;国际贸易
项目课程的开发旨在将传统教育与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大幅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熟悉,不陌生;学生通过在学校参与模拟岗位的实训,以达到毕业后在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上岗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大,中韩关系愈加密切,中韩贸易交流往来频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也应运而生,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以韩国语语言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通过对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向在中国的韩国企业以及在韩国的中国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本文从开放性的角度提出一些对于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建议,希望对这个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特点非常鲜明,即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首先完成韩国语语言能力以及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练习。也就是说,学生首先需要从零基础学习韩国语语言,达到运用韩国语熟练进行日常交流的程度;同时,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知识;最后,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将其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将这几部分割裂开来,课程设计都是以韩国语语言、以及国际贸易理论本身的逻辑为主,相应的韩国语语言和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贴合度欠缺,两类课程不能有机完美地结合,即使是单从我校本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课时数量本身就难以达到此目的。这就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虽然精准,但是“各自为政”,能否很好的融会贯通,全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因此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优势,使专业本身的活力、竞争力、吸引力下降。
另一方面,日益频繁的中韩交流,不断强化的中韩贸易又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人才。企业需要毕业即就业,而不是需要长期培训才能上岗的人才,目前来看,这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使我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学生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就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以及项目教学模块设计,争取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零负担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之所以起步相对迟,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现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是针对汉族零基础的学生进行招生的,而如何在短时期内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就必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的授课时间相对本科院校要少,这也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对有限的授课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保证熟练语言应用的基础上,突出国际贸易实务的培训,使韩国语言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从而达到从容上岗的程度。
其次,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如果要培养实际业务性强的学生,首先要有熟悉相应业务的教师,而现今在追求高学位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大部分教师理论强而实践弱,而广大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往往又因为学位难以迈入高校的门槛,因此,完善教师队伍多样化,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训练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通过主动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来构建起知识体系的,这就要求学校配备相应的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充分条件,才能不使项目化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否则就变成仅有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脱离实践的项目化教学也会失去生机,从而被历史所淘汰。而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经济能力都很有限,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分配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的转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外,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仍需探索好的实践方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需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传统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学校想企业派遣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学生将实践所得知识反馈给学校,而实习学生本身就局限于行业的最底层,很难接触到行业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技术,而实习学生反馈的知识又往往不系统,不及时,这样的模式往往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企业需要脱节,不能达到开放性项目教学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高级、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方式,争取实现高职院校直接培养出就业型人才的目标。
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课程建设现今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几个合理性建议,以期共同探讨能够成功地实现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的好的方案。
(一)软实力的提高——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时研发更新配套教材 教师是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需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就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教师而言,就需要韩国语方面的专职教师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专职教师共同深入到相关的中韩贸易企业中去,了解中韩贸易的新动向,熟悉中韩贸易实务。现在市面上很难找到现成的中韩贸易实务方面的教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行研发教材,为了保持其开放性,还需要随着中韩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更新完善。而这一系列的过程,仅仅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接触行业企业的机会,有学校的支持,教师才能更好地发展。而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引进行业企业相关人士进入课堂,或者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来充实教师队伍。
(二)硬件实力的提高——学校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时完善资料库
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工作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未来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就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实训基地来说,需要首先建设外语方面的翻译以及进出口贸易方面相关的实训室,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中的口译场景,以及布置学生设计并完成翻译项目,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中的口译工作,并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并转化为文字,录入资料库。通过不同班级、以及每一届学生实训项目的完成,来掌握行业的具体知识,从而不断扩充、更新教学资料库。
(三)争取实现新形式的校企合作——“学生走进企业,企业走进校园”
传统意义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学校向企业派遣实习生,不能实现项目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学生走进企业”和“企业走进校园”相结合。“企业走进校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直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或者直接将任务分派给学校;也可以由国际贸易相关企业向学校提供如贸易洽谈等场景的相关视频资料;还可以派遣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来学校,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等。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始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始终保持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项目化教学模式转化,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方式,从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模拟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训资料库建设,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行业的最前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项目化教学。
课题项目:
此论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5EB0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项目课程;韩国语方向;国际贸易
项目课程的开发旨在将传统教育与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大幅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熟悉,不陌生;学生通过在学校参与模拟岗位的实训,以达到毕业后在相应的工作岗位直接上岗的目的。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大,中韩关系愈加密切,中韩贸易交流往来频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也应运而生,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以韩国语语言能力和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通过对学生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来向在中国的韩国企业以及在韩国的中国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因此,本文从开放性的角度提出一些对于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建议,希望对这个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特点非常鲜明,即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首先完成韩国语语言能力以及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练习。也就是说,学生首先需要从零基础学习韩国语语言,达到运用韩国语熟练进行日常交流的程度;同时,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关知识;最后,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将其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将这几部分割裂开来,课程设计都是以韩国语语言、以及国际贸易理论本身的逻辑为主,相应的韩国语语言和国际贸易相关课程的贴合度欠缺,两类课程不能有机完美地结合,即使是单从我校本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课时数量本身就难以达到此目的。这就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虽然精准,但是“各自为政”,能否很好的融会贯通,全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因此失去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优势,使专业本身的活力、竞争力、吸引力下降。
另一方面,日益频繁的中韩交流,不断强化的中韩贸易又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人才。企业需要毕业即就业,而不是需要长期培训才能上岗的人才,目前来看,这一缺口仍然很大,如何使我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学生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设计,主要就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传统课程的改革,以及项目教学模块设计,争取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零负担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开放性设计之所以起步相对迟,是有一定难度的。
首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门语言需要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现今,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是针对汉族零基础的学生进行招生的,而如何在短时期内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就必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高职院校的授课时间相对本科院校要少,这也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对有限的授课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保证熟练语言应用的基础上,突出国际贸易实务的培训,使韩国语言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技能,从而达到从容上岗的程度。
其次,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必须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如果要培养实际业务性强的学生,首先要有熟悉相应业务的教师,而现今在追求高学位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大部分教师理论强而实践弱,而广大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往往又因为学位难以迈入高校的门槛,因此,完善教师队伍多样化,全方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训练又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通过主动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过程来构建起知识体系的,这就要求学校配备相应的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充分条件,才能不使项目化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否则就变成仅有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脱离实践的项目化教学也会失去生机,从而被历史所淘汰。而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经济能力都很有限,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合理地分配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的转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外,如何实现校企合作,仍需探索好的实践方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所培养出的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现今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需要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传统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学校想企业派遣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学生将实践所得知识反馈给学校,而实习学生本身就局限于行业的最底层,很难接触到行业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技术,而实习学生反馈的知识又往往不系统,不及时,这样的模式往往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企业需要脱节,不能达到开放性项目教学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更高级、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方式,争取实现高职院校直接培养出就业型人才的目标。
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课程建设现今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需要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本文试图提出几个合理性建议,以期共同探讨能够成功地实现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项目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的好的方案。
(一)软实力的提高——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时研发更新配套教材 教师是项目课程教学的核心,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需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还需要不断地提高专业业务能力。就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教师而言,就需要韩国语方面的专职教师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专职教师共同深入到相关的中韩贸易企业中去,了解中韩贸易的新动向,熟悉中韩贸易实务。现在市面上很难找到现成的中韩贸易实务方面的教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行研发教材,为了保持其开放性,还需要随着中韩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其进行更新完善。而这一系列的过程,仅仅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学校必须为教师提供接触行业企业的机会,有学校的支持,教师才能更好地发展。而高职院校也可以直接引进行业企业相关人士进入课堂,或者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来充实教师队伍。
(二)硬件实力的提高——学校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时完善资料库
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工作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未来将要走上的工作岗位。就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实训基地来说,需要首先建设外语方面的翻译以及进出口贸易方面相关的实训室,通过模拟国际贸易中的口译场景,以及布置学生设计并完成翻译项目,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中的口译工作,并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教学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并转化为文字,录入资料库。通过不同班级、以及每一届学生实训项目的完成,来掌握行业的具体知识,从而不断扩充、更新教学资料库。
(三)争取实现新形式的校企合作——“学生走进企业,企业走进校园”
传统意义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学校向企业派遣实习生,不能实现项目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学生走进企业”和“企业走进校园”相结合。“企业走进校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国际贸易相关企业直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或者直接将任务分派给学校;也可以由国际贸易相关企业向学校提供如贸易洽谈等场景的相关视频资料;还可以派遣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士来学校,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课程,指出其优点和不足等。和企业的全面合作可以使专业建设始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始终保持专业建设的开放性。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韩国语方向)专业的项目化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由传统教学模式向项目化教学模式转化,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方式,从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模拟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训资料库建设,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行业的最前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项目化教学。
课题项目:
此论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15EB0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