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维目标 点亮人文之光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出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设计课程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型:从知识传授到对人的重视,从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对人的精神、心理的关怀。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笔者就以讲授课文《父与子》为例,对此问题作一肤浅的探究。
  一、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谈起
  笔者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积累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在情景导入之后很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教学中。当询问学生课前预习这篇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认识的生字词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但笔者还是用幻灯片放出了本课的重点词语:
  开辟颤抖血迹废墟无济于事疾步
  然后请班级里的一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站起来读一下这几个词,没想到他站在那里不说话,笔者一再鼓励他,他才肯开口:“kāibì zhàndǒu xiējì”,此时教室里笑成了一片,甚至还有人大声嚷嚷着来讽刺他“这都不会,去死吧!”他则一下子涨红了脸,头埋得更低了。这笑声闹声深深地刺痛了笔者的内心,瞬间意识到了学生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仔细想想,这种嘲笑同学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还比较普遍,甚至这种嘲笑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连嘲笑者自己都没意识到,更有甚者嘲笑者在不经意间也会成为被嘲笑者。当教室里安静下来后笔者故意拉长语调说到:“开辟,颤抖,血迹,这几个词语其实他都会读的,而且能读得很好。他之所以读错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法避免大家犯错误,是为了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让你们记得牢固些。其实课前他已经和我交流过他的想法了。他能够替大家着想,大家为什么就不能等他把话说完呢?我们一再强调人和人之间应该多一些温情,多一些包容和鼓励,今天如果让他换成我们之间的任何一个人,当别人嘲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做何感想?假如他就是你们最爱的亲人,你又会怎么样?你愿意自己或亲人被别人嘲笑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他还是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大家呢?”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不知道是谁带头鼓掌,教室里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令人意想不到是,那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主动要求将那几个生字词再读一遍,而且还很流畅地复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听他把话说完,并且还有同学时不时地点一下头。从那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脸上,笔者读出了久违的自信。
  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当同学们懂得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包容他人时,人文之光就已经在闪烁了。
  二、在过程与方法中点亮人文之光
  《父与子》这篇文章的语言简短而有力,字里行间处处涌动着真情。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的情感,笔者首先让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圈画文中描写父亲形象的句子,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文中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明原因。接着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方面谈到了父亲的形象及自己对文中父亲的感受。从大家的回答中笔者觉得他们的感悟还处在表面,还没有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情感。于是,笔者让大家分成小组朗读,每个同学读一个人物的语言,然后笔者请一个小组揣摩人物,以当事人的口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知道是大家的情感没有融入到文本中去,还是朗读的几位学生太过随意,这个小组朗读的效果居然成了喜剧式的小品了,学生听了哄堂大笑。
  笔者的心里非常清楚,学生还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去获得真切的体验。想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境界,还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引导。为此,笔者想到了体验教学。所谓的体验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在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今天,最直观、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体验方式非视频莫属。于是笔者将自己准备好的有关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感人场面的视频给大家播放了出来,之前的笑声慢慢消失了。看完之后,笔者让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这一次,学生一下子好像长大了,成熟了,将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
  语文知识是一种人文知识,这是语文教学实现其人文性的前提。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内在源泉。语文教学只有深入开掘人文性的内在源泉,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涵养。这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重的情感氛围,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感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坚持充满人文意味的教育信念。
  三、引导情感共鸣,内化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不单单是一种外在的认识过程,而是蕴涵着学习者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是与个体心灵发生联系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当某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其产生新的体验时,这个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动,抑或感动,人文情感便由然而生。
  这篇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生死离别的场景很少有体验,所以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在体会父亲对儿子的内心情感时,一名学生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话语,引来教室里的哄堂大笑。笔者知道此时如何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情感的共鸣是一个关键。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同学们想一想,平时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对待爸爸妈妈的”。在学生想这个问题的同时,笔者播放了筷子兄弟的《父亲》这首歌。
  在聆听的过程中,笔者看到有的学生眼眶湿润了。课上说笑的那个学生又是第一个站起来,这次他情绪略显激动,他说:“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彻夜不眠守着我;如果他们看不到我,又不知我去哪了,他们会和文中的父亲一样疯狂地找我。但是现在想想我却没为他们做过什么。今天回家后,我会告诉我的父母‘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他们在一起’,这是我对他们的承诺。”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实践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辉。文本解读即将结束之时,课本成了生活,学生成了主人公,爱就在身边,情感开始蔓延,人文之光照在学生的心田。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巧用课堂资源,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文本联系生活,激发他们的情感,语文课堂的人文教育就会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满足于对学生的倾听,而这种倾听往往是单向的,难以体现课堂对话的真正目的。本人在暑期网络研修期间观摩了《生命 生命》的教学案例,现针对课堂教师倾听,谈一点个人想法。  【案例再现】  教者首先让学生自主感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三件事,而后进行汇报交流。  片断一:  师:我们先来看飞蛾求生这一段,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们的感悟。  生1:我从“挣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特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真善美,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学生。  一、《我的叔叔于勒》真善美透视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揭示并讽刺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文章。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毁灭了像于勒这样没有金钱意识的人的生活,把他们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们失去了亲人的爱和社会的关心;经济的社会,金钱的关系,扭
期刊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课堂上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万马齐喑”的现象,一个问题下去,石沉大海,让讲课老师不无尴尬。学生沉默已成为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沉默的定义及分类  人们交流时可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在会话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目光、表情、动作和声音特征以外,还有一条主要非言语交流渠道不可忽视,这便是沉默。沉默有时与讲话相对,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呢?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1创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微笑”、“信任”、“赏识”、“竞争”带进课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瞄准“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凡学
期刊
课后作业是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作业的反馈,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接收情况,而且还能够反映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作业的设计形式,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学完七年级上册“多彩四季”后,笔者选择“走进冬季”为主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以下语文作业。  爱好文学的同学:收集有关冬天的古今诗词、名家名篇、谚语、成语,或
期刊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好的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相关知识的链接,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为下一步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导入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导入的方法好不好,只有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就像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自己脚试了才知道一样。为什么这么说,这种说法是本人一次上八年级下册《再塑生命》时偶创导入后得出的。  记得讲这
期刊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受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虽以讲解知识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容量,但它常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与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相悖。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资源的利用十分有限,大多仅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拿出来教给学生,对于教材其他资源视而不见。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对文本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开发和利用,以提升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的效率,使老师努力做一个智慧的教者。  一、教材文本价值的“俯拾即是”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涉及到各类题材、各类体裁,所含内容十分丰富。即便是同一篇文章,我们也可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因此,教材文本本身的
期刊
常听人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则不然,初中语文课本就是我们中学生习作的不竭粮仓。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意写作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赏析范本,带学生一路领略满园春色,让学生的习作充满诗意。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
期刊
叙事文本是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常见教学题材,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小说、叙事散文、寓言故事。叙事话语、叙事声音是叙事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本的外在形式。解读文本即是通过文本的外在形式探究内在意象的过程。内在意象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形式之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遵循叙事文本的构成规律,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角度切入是解读文本内在意象的一条捷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