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般包括两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學三种主要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凸显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对当前主要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对策,以为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
一、存在问题
1.学生方面:合作技能弱
合作小组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时,学习上的强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却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更有甚者是"适逢良机做小动作"。 学生不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利用呼啦圈进行合作创编游戏,教师把各种颜色的呼啦圈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创编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创编游戏比较新颖;个别学生把所有呼啦圈放在自己身边,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创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教师方面:合作流于形式
(1)问题不具备合作性。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2)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有68.4%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23.5%的同学选择在独立思考后讨论,8.1%的同学选择两者兼有。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深入,"蜻蜓点水"。
(3)合作次数过多。某教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组织了三、四次讨论,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反而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成。
(4)合作时间不充裕。合作学习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進程,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草草收场,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5)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策略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分组方式基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主。为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通常,课堂上短期合作采用随机分组。对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任务,为使小组内部获得更多信息和更深的见解则采用异质分组。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实践改进。师生可以共同制定小组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遵守。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巡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组间评价和组内自评来逐步改进合作技能。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及形式则会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能多向度地理解。如果讨论的问题有明确的答案,就没有必要讨论。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作为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方向有效监控和及时调节,要随时调控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使学生和合作参与意识始终保持高涨水平,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快速、有效地开展,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作为促进者,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激励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小组内形成合作氛围和凝聚力,并随时对学生点滴进步加以鼓励,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富有创意,也可能是一个错误想法,但只要他们的想法有创新或参与精神,及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可嘉,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评价学生,而应不断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充分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提供必要的帮助,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种合作学习的真实情况,就应当作为参与者,深入到小组中进行观察和辅导,教师的参与重在倾听、启发和引导。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合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和发表观点的权利,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要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要启发组内其他同学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帮助和鼓励。总之,只要在实践中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王凯、聂俊《北京教育(普教版)》.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
一、存在问题
1.学生方面:合作技能弱
合作小组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时,学习上的强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抢着说,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却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更有甚者是"适逢良机做小动作"。 学生不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利用呼啦圈进行合作创编游戏,教师把各种颜色的呼啦圈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创编游戏,比一比哪一组创编游戏比较新颖;个别学生把所有呼啦圈放在自己身边,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创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教师方面:合作流于形式
(1)问题不具备合作性。小组合作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探讨价值,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2)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有68.4%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23.5%的同学选择在独立思考后讨论,8.1%的同学选择两者兼有。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深入,"蜻蜓点水"。
(3)合作次数过多。某教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组织了三、四次讨论,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反而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成。
(4)合作时间不充裕。合作学习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進程,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草草收场,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5)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至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提高合作学习效能的策略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分组方式基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主。为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通常,课堂上短期合作采用随机分组。对一些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任务,为使小组内部获得更多信息和更深的见解则采用异质分组。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实践改进。师生可以共同制定小组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遵守。教师在活动中进行巡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组间评价和组内自评来逐步改进合作技能。
2.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
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深度、广度及形式则会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能多向度地理解。如果讨论的问题有明确的答案,就没有必要讨论。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时应精心安排,有所取舍,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要放在学生的敏感区,使学生经过讨论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作为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淡化权威意识,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方向有效监控和及时调节,要随时调控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使学生和合作参与意识始终保持高涨水平,促进合作学习顺利、快速、有效地开展,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
作为促进者,教师要善于用激励性语言和评价手段,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激励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小组内形成合作氛围和凝聚力,并随时对学生点滴进步加以鼓励,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富有创意,也可能是一个错误想法,但只要他们的想法有创新或参与精神,及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可嘉,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意识到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评价学生,而应不断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充分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提供必要的帮助,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教师要深入了解这种合作学习的真实情况,就应当作为参与者,深入到小组中进行观察和辅导,教师的参与重在倾听、启发和引导。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合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和发表观点的权利,特别关注那些参与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和参与行为要予以特别的好评,要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展示机会。要启发组内其他同学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帮助和鼓励。总之,只要在实践中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王凯、聂俊《北京教育(普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