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多元解读途径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一般论说性文章不同,文学作品语言的模糊性、意象的隐喻性、意义的潜在性和混然性,必然导致理解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事实上,每一部真正有意味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韵味无穷”的,这种“韵味无穷”,不仅指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而且指人们对它的感悟和理解是不可穷尽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第九章中指出:“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他阐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读诗就是再作诗。由此推广开去,读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再创作,欣赏包含着创造,没有读者的再创造,就算不得欣赏,算不得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的意义在于读者的再创造,是读者的自我表现。可以说,文学作品读解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不断创造的过程。在这种生生不息的读解创造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以自己富于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与生成性特质,使其成为一个开掘不尽的宝库。“一元观”之外应该允许合理的“多元理解”的存在。这是课程标准公布后阅读观的一次重大转变,阅读开始走向解放,让学生参与阅读的意义创造,培养创造能力。
  一、能探风雅无穷意:对话
  文学作品总是在理解的开放性视野中敞开其意义世界的。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尽的。不同读者的认知结构、审美观念、阅读经验、生活积淀、文化心理和欣赏趣味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感悟及意蕴把握的差异性,由此形成这个多元读解的必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生命就在于读者的多元读解。因此,在文学作品读解过程中,必须确立一种多層次、多维互动的“对话”语境和方式,与文本对话是实现多元读解的重要途径。
  文本没有自身的意义,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不同意义。真正的阅读,不是读者单向的被动吸收,而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和撞击的过程。现代的中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学生总是从自我视野出发,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更注重自己的感悟,善于就文本的字词、细节、甚至标点作出自己的理解,经过对文本的言语感知、意义探求、审美评判与文本交流、碰撞、沟通。
  如《荷塘月色》中4、5、6节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而形象,特别是叠词、动词、多变的句式和通感的运用,为人所津津乐道。而学生学习时多注重这些方面。不过第5节中说:“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鬼”这个意象在人们头脑中往往是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代名词,用在这样明朗而优美、清新而富有诗情的文句中,是否恰当呢?学生们通过讨论,基本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鬼”字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因为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和苦闷。而这“鬼”,就蕴涵了当时的这种心情,似乎也象征了当时的纷乱、黑暗的社会。另一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境应该和谐统一,虽然作者当时的心理是抑郁苦闷的,他试图通过“片刻的宁静”达到“暂时忘记”、“暂时超然”,但在如此富有色彩、富有诗意的语言文字中运用“鬼”字是不恰当的,不如删去。后又有人指出,删去不可取,否则句式与下文“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不一致。其实此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要解放思想,使读者的精神与身心得到充分的舒展与自由,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于无疑处生疑:质疑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意义的创造活动。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意义的同时,必须有所思、有所问,继而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如果学生一味死读,就只能成为书橱、书奴,失去创造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这是阅读活动的理想境界。学生应“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判断,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即“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实际上,学生的疑问越多,也正说明他们的阅读越深入,也就越有利于多元读解的实现。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讨论分析了封建大家族内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制度,并结合课文内容得出贾府内主仆之间的地位是非常明确而严格的,仆人是不能有丝毫的“逾矩”行为的。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贾府内的主仆之分如此严格,那为什么文中的丫鬟们却可以宝玉长宝玉短地叫呢?这显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要解决它则需要从宝玉的出身、性格及他与丫鬟们的关系诸方面入手。在分析宝玉的叛逆性格时,讨论了宝玉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有学生提出:宝玉说“天下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若说“《四书》都是杜撰的”不是更体现了他的叛逆性格吗?为什么宝玉不说“《四书》都是杜撰的”?这也是一个引人兴趣的问题,有助于读解的深入。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有一个著名口号:“向权威开战。”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向传统、成见挑战,为发展与创造清除路障,那就值得肯定。细读文学经典也能找出文中的硬伤。如阅读《鸿门宴》时,有学生指出当双方剑拔弩张时,沛公借口“如厕”,带领樊哙等人抄二十里小路回到霸上,二十里路至少也得走一个小时,何况沛公逃席后,项王立即派陈平召沛公,那么,这一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沛公而不追问?陈平又如何向项王交代?张良这一个小时何处打发?这都是文章的“漏笔”。
  如莫泊桑的《项链》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传统的读解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于这个毫不含糊、近乎斩钉截铁的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师生讨论时的不同声音:穿漂亮衣服难道就是虚荣心?参加舞会何尝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次机遇?安贫乐道还是21世纪的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吗?玛蒂尔德含辛茹苦,不惜以十年代价偿还债务,这不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诚信”吗?面对着意外的灾祸,主人公义无反顾,不是有些英雄气概吗?为了片刻的灿烂,甘心付出十年的艰辛而不后悔,难道不值得称赞吗?这些见解不论合理性程度如何,都丰富了文本读解的内容,不乏创造性理解。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人类靠体验来生存发展。人生是体验的人生,情感是体验的冲动,智慧是体验的发现,人的情感和智慧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生成。重体验,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经历千姿百态,个体生命丰富多彩,其体验也有深浅、广狭之分。体验是读者与文本产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基本方式。读者的阅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体验中才能生成。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体验有助于多元读解的展开和深入。
  《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用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在选修教学时,学生们对朱阿这一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从外貌上看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他不是英雄,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就像在马戏表演中,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也有学生认为朱阿是个淳朴善良的山民,出于对自己惟一的财产奶牛“花大姐”的珍爱,他冒险从山上回到村子里,为伺机救出他的奶牛,他取了猎枪,紧紧尾随着那个德国鬼子。经过仔细阅读,有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朱阿的奶牛已经脱离危险得到自由之后,他并不放弃要射杀鬼子兵,这只能解释为他对其他老乡财产的关心与朴素的民族意识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深层的体验意味着融合文本,深度的阅读体验,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
  阅读教学强调师生对语言情意的人生体验与感受,强调从各种语言中获取信息,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与作者进行心理交流,在潜移默化中丰满学生的血肉,塑造学生的灵魂。如从不同的侧面去体验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就可以发现他既是一个专制暴君,感情骗子,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又是一个家庭中的严父,不乏深情的男人,命运的弃儿。
  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又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多元读解策略是立足于“发展健康个性,培养自由精神,形成健全人格”这一文学鉴赏的最终目标,在多维互动的对话中,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个性的张扬与心灵的碰撞中,深入地、多角度地理解、感悟文学作品。如果文学作品仅作一元化读解与工具性解析,则不仅扼杀了文学作品灵动的文学气韵,导致文本意义读解的机械、简单、曲解甚至误读,而且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按照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有效地组织教学,但旧的教学观念的沿袭与惯性的冲击依然影响很大,老师们依然用处理传统教材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效率低下。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    新课改如雨后春笋在人们的期盼中悄然萌芽并得以蓬勃发展,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校作为第一批新课改实验者,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新课程
新教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新,提倡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学习的主人。高中数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完成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扎根于课堂。因此教师作为新课标理念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完成高中新教材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
抗战爆发时,刘少奇同志是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他正确地估计到了华北会全部沦陷的形势,主张在华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提出“要扩大八路军到拥有数十万人枪强大集团军”。
期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有很大的变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以适应变化的形势。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    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今日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所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最杰出短篇的小说——《小城畸人》的发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短篇小说《母亲》是其中较有分量的一篇。本文从“母
图式是储存在人脑中的一个极为复杂而井然有序的信息网络,包含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背景知识图式.口译中的预测是口译员根据已有图式进行的有根据、有方向的预测.本文以奥巴
摘 要: 关于语法性属问题的讨论,已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本研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语法性属问题进行研讨。关于语法性属划分原因问题的讨论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语法性属的相关研究,然后提出了女性主义理论用以研究语法性属问题。语法性属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无法取得统一见解。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初步结论:语法性属是对社会性别的象征;语法性属对社会性别的象征是由男人规定的;中性词的出现是
一、逸笔人物画定义rn中国逸笔人物画,习惯上人们称为写意人物画,或水墨人物画.因为称谓的不同,其学术指向也不同.我之所以称它为逸笔人物画,不仅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考虑,而
目的:探讨广西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为日后深入开展广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打下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2年5月~2012年9月于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