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预售制该废除吗?

来源 :理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of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品房预售制,作为房地产市场上的“中国特色”之一,多次遭遇到“废除”的呼声。最近,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在答复市人大代表、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院长薄海豹提出的“为抑制高房价,建议上海取消预售房制度”的书面意见时表示,逐步提高商品房预售条件并最终取消预售制度是改革方向,但目前取消预售制度的市场条件尚不完全具备。
  这份答复再次表明了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两难立场:“废”是大方向,但现实情况是仍将“存”。那么,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到底难在何处呢?
  
  争论由来已久
  
  关于“是否应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讨论,其实由来已久。
  早在加04年,央行提交的“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里,就曾建议改期房为现房销售,然而报告一出,住建部马上就出面表示预售制度不会取消。2007年的“两会”上,也有代表建言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认为这一制度大大降低了开发商的门槛,为“空手套白狼”提供了便利。
  而过去半年内,是否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与是否该开征物业税(或房产税)成了楼市两大最热门的争议话题。先是去年12月,著名房地产律师陈海阳接受媒体专访时大声呼吁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紧接着今年1月,广西住建厅宣布将选择南宁作为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试点城市。然而在消息出炉的第二天,住建部就出面否认我国将取消商品房预售制,而今年3月,民革中央向全国“两会”递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发出了改革或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呼吁。
  在民间人士、代表委员和政府各部门之间接二连三进行的你来我往的互动之后,老自‘姓依然对政府在取消预售房制度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感到困惑。
  
  现行预售制问题多多
  
  作为“取消派”的代表人物,在今年上海“两会”上,人大代表薄海豹曾直言:“运作多年的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持续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认为,预售商品房制度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及房地产低迷时期有其积极作用,带动了产业链发展,也为政府提供了税收。
  但是商品房预售制度也带来诸多问题,比如,开发商的不当宣传给购房者以误导,交房时房屋面积缩水、规划中的配套设施变更、不能如期交房等侵犯购房者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严重的还有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其他原因造成烂尾楼。更有甚者,把已抵押的房屋再预售,把己预售的房屋再抵押,或者进行房屋重复预售,最后携款潜逃。
  薄海豹代表分析说,在现行的房产开发体制下,开发商取得一个房地产项目后,募集部分资金,把房屋造到结构封顶就开始预售。预售时房价高开,建造成本却相对较低,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只要预售不太多的房屋就可以收回全部或绝大多数的开发成本,随后就都是开发商的净利润了。于是,在没有还贷等资金压力的情况下,开发商放慢销售速度并恶意哄抬房价,以获取暴利。
  结果,房子的售价越高销售越慢,无形中令开发商获利越多。面对刚性的旺盛需求,开发商的抬价慢售策略会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恐慌气氛,加剧买涨心态,导致房价进一步上涨,由此形成慢售涨价一再慢售更涨价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对此,薄海豹代表建议上海率先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立马废除难度太大
  
  尽管历次网络民意调查都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目前的房地产预售制度弊大于利,有太多的空子可以给开发商钻。对于上述预售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政府有关部门也看到了问题,也承认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完成,长期看现房销售将逐步取代期房销售,但政府也有自己的担忧。
  在写给薄海豹代表的答复中,上海市房管局首次公开表达了他们的三大“担忧”。
  第一,也是最根本的担忧在于目前上海的住房供应相对短缺。今年年初上海商品住房网上可供面积只有480万平方米不到,如果现在就取消预售,供不应求的矛盾将会加剧,对市场也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房价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呈现飞涨态势,这既与中央的房产调控精神相悖,又与老百姓的愿望背道而驰。
  第二,一旦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在供求关系尚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之前,预售活动并不会自动终止,而是很有可能会以私下交易等违规形式继续存在,进一步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
  最后,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旦上海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将直接刺激外资加速进入房地产市场,加剧市场供不应求,调控效果也可能就此打住。
  
  取消后房价涨跌难料
  
  当然,政府所担忧的立即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将加剧供求矛盾进而进一步推高房价的说法,民间和业内也分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从经济学原理出发,政府的担忧的确不无道理。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一旦取消预售制,将给购房者发出“供给减少”的信号,促使房价重新走入上升通道,宏观调控也很有可能前功尽弃。
  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只要预售制一天不取消,由它引发的层出不穷的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就一天不可能消失。而如果商品房预售制度被逐步取消,或者开发商提高应投入资金比例,如提升至50%,那么开发商势必为了回笼资金而加快销售速度,努力增加有效供应,不但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行为会消失,而且降价促销也在情理之中。
  正是因为取消预售制对房地产市场影响颇为复杂,对房价走势影响难料,因此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改革步伐也走得异常小心。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加速攀升,“离婚后保单如何分割”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各方关注。为了避免离婚后保险纠纷的发生,在办理离婚手续时,明确保单未来状态非常必要。  解答这一问题,还要分几种情况考虑。    勿忘变更保单受益人    “我和丈夫已经协议离婚了,可是我的保险还写着他是受益人,该怎么办呢?”陈女士和先生结婚一年后因性格不合分手,离婚后,她发现曾经投保的一份定期寿险是将自己作为被保险人、前夫作为受
期刊
2007年,“跟风”炒股的储先生原以为可以“发大财”,没想到,才高兴了没几天,股票账户的亏损就让他“不敢看”了。  “朋友当初推荐了我一个股票,7元多买进的,刚开始还涨到8元多,没抛,结果后来一直跌啊跌,最低连3元都没有了。”现在,这个股票终于即将迎来“春天”,“都捂了这么多日子,终于要解套了。”储先生说,他以后都不想炒股了,不过,如何解决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他还想听听理财师的建议。    工薪阶
期刊
8月28日,四名记者在伊春市殡仪馆采访“8·24”空难事故时先后遭遇当地警方强行关押,引发现场记者及相关群众联合抗议。  而在此前的两三个月内,已经接二连三爆出了多起记者被通缉、被殴打、被关押、被“误会”事件。  从“外人”的角度看,人们普遍对被打、被通缉的记者表示同情;而从同业的角度看,我们也建议各位媒体工作者,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应和普通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好保险保障。  当然,作为
期刊
一直以来,股指期货市场缺乏“正规军团”的参与。如今,随着基金相关产品的推出,基金将正式人市。  9月15日,汇添富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理财账户,分别与东证期货和中信建投期货签署开户合同,并向中金所成功申请股指期货交易编码。这标志着基金参与股指期货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一旦拿到交易编码即可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基金将试水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推出已有5个月,但基金
期刊
在各基金公司的产品线中,“一对多”产品可谓较为神秘。之所以说它神秘,首先在于“一对多”产品门槛较高,基本与普通投资者无缘;其次由于其较高的门槛,因此发售伊始就不像普通公募基金那样广而告之,基本被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再次,“一对多”产品的运行情况,也不像普通公募基金那样对外界公布,普通投资者难以获知其更多信息;最后,即便购买了“一对多”产品,投资者往往也仅能了解自己的产品情况,难以了解其他更多“一对多
期刊
重工业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重工业离我们并不远。第一段铁路本意只是拉矿车,而商人从这里看到了利润的截取点,乘客看到了时间的压缩点,政府看到了人流的转移点。重工业就这样成了各个部门的发动机。如果说科技、创新、绿色、能源和环保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那我们无疑要感谢上个世纪重工业所带给我们的财富增长的厚积薄发。这个时代,无论是政府还是民营资本,很少将目光投向重工业,但是看现实社会,越是发达国家,重工业的计
期刊
9月14日,深发展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深发展吸收平安银行的相关议案,包括与中国平安签署股份认购协议的补充协议和盈利预测补偿协议等议案。根据早前安排的召开两次董事会、一次股东大会、报送监管审批以完成交易的四步规划,至此,并购之行棋到盘中。据有关公告,深发展将在9月30日召开股东大会对相关议案进行表决,如获通过,将随后提交监管机构审批。  深发展表示,两行整合后,将从网络、资本金、客户资源、后援系统等方
期刊
从历史经验看,基金发行热潮往往出现在阶段收益率表现最好的时候,而发行后,基金业绩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如今,债券基金能否打破这一“魔咒”?    9月份以来,债券基金受到投资者的热捧。9月1日,华富强化回报债券基金发行首日即告售罄,募集20亿元。9月3日,首日售罄的富国汇利分级债基启动末日比例配售,配售比例为56.39%。在此之前,8月12日结束发行的工银瑞信双利债券基金首募超过140亿元,创下今年
期刊
1929年美国进入大萧条期,用了26年方渡过。今次金融海啸始自2007年1月。目前只过了3年半,是否也要熬26年才能过去?  笔者相信历史是不会简单地重复,所以如果根据1929年的大萧条要26年才摆脱推论,今时的2008,年金融海啸亦要26年才能渡过,可能就犯了简单重复之误。  1929年是大萧条,2008年是金融海啸。“萧条”与“海啸”的破坏程度有别,故灾后重建需时亦有别。迄今为止,这个金融海啸
期刊
楼市调控致使二手房市场陷入深度低迷态势,持续的“零成交”对房产中介行业是个沉重的打击,有业内人士断言将会出现新一轮“关门潮”,买卖双方对此不可大意。    房产中介关门歇业,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买方、卖家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目前楼市宏观调控力度尚无减弱迹象,由此看来,已经历了近3个月的低迷状况将持续下去。这对房产中介来说,将会形成致命打击,可以预见,有不少公司只能选择关门,买卖双方均需谨慎提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