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卫星搭载的玉米自交系鲁原3624自交后代中选育出1份雄性不育突变体。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花粉镜检对其育性进行鉴定,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了不育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另通过测交、正反交、回交以及自交对不育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不育突变材料雄穗无任何花药外露,花药内基本无可染花粉粒,且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均能稳定遗传,属于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
  关键词:玉米;太空诱变;雄性不育;突变体;遗传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3.035.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4-0028-04
  雄性不育现象在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上普遍存在。玉米雄性不育材料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阐明其雄性不育机理,能更好地促进其在玉米遗传育种和杂种优势上的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也为不断创造出新的雄性不育材料、产生新的种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空间诱变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高空气球将农作物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条件(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使植物细胞内染色体等遗传物质发生突变,产生突变型,从中选择优良的突变个体 [1,2]。通过太空诱变技术,我国自1987年至今已育成大批作物新品种或新品系,同时还筛选出许多有用的突变体材料[3~5]。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于2006年9月选送6份优良玉米自交系,通过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进行空间搭载实验,从中选育出1份雄性不育突变材料。本试验对该不育突变材料的田间育性、不育性状的稳定性及其育性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卫星搭载
  将籽粒饱满、大小均匀的6份优良玉米自交系分成一式两份,一份作为对照种子在地面保存,另一份于2006年9月通过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进行太空搭载,进行诱变处理。用于测交及正反交遗传分析的玉米自交系有:Mo17、丹340、齐319、掖478、昌7-2、恢313、牛2-1。
  12方法
  121田间试验2007年6月17日,在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农场(济南)同时相邻种植6份空间搭载诱变种子(处理)与对照种子。每份诱变种子分别种植6行,对照种子分别种植4行,行长5 m,行距067 m,每行21株,单粒播种,田间精细管理。将诱变种子及其对照分别自交,卫星搭载回收种子处理当代记为SP1,SP1自交后代记为SP2,SP2自交后代记为SP3,其余依次类推。2007年11月10日,在海南三亚种植各处理种子的SP2及对照,种植方式、方法同济南一样。
  122育性鉴定采用田间鉴定与室内花粉镜检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育性鉴定采用Duvick[6]提出的育性鉴定标准,于散粉期分3 次逐株进行育性鉴定;室内花粉用1%I-KI 染色,镜检花粉粒的可染性。
  123不育性状的稳定性分析以不育株为母本,用同一群体的可育株作为父本进行姊妹交,育性完全恢复的姊妹交F1 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分别在山东济南、海南三亚进行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记录育性分离情况,并进行χ2测验。
  124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以不育株为母本,与同一群体的可育株进行姊妹交以及其它自交系进行测交,对杂交F1 以及它的自交或回交后代进行育性调查,分析其细胞核效应;同时以具有正常细胞质的自交系Mo17和昌7-2为母本,育性完全恢复的测交F1 植株为父本进行反交,观察反交F1、F2 的育性表现,分析其细胞质效应。将所有育性分离的世代均进行χ2测验,判断其遗传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不育材料的发现及处理
  2007年在济南种植的所有太空诱变自交系当代(SP1)中并没有出现雄性不育突变株。但同年在海南三亚种植时发现:自交系鲁原3624的SP2代07H2016小区中有6株雄性不育株,而其它诱变自交系的SP2代和所有对照都未发现不育株。调查发现,不育株的农艺性状与正常可育株没有明显差异,而且不育株雄穗与可育株雄穗的大小和分枝数没有明显区别,但不育株雄穗的花药瘦小干瘪,无花药外露(图1)。所有不育单株分别用同一小区可育株进行姊妹交和对照自交系鲁原3624测交保种。花粉用1%的I-KI染色,镜检花粉粒的可染性,结果为:不育株花药内基本无花粉粒或有少数不可染的畸形花粉粒,可育株花药内充满正常可染的花粉粒及一些不可染的花粉粒,而对照鲁原3624的花药内全部是正常可染的花粉粒(图2)。
  以上结果分析表明,不育突变体鲁原3624的不育性状既可通过母本传递给后代,也可通过父本传递给后代,且经多年、多点试验证明可稳定遗传。不育基因不仅在不育突变体自身的细胞质背景下可以表达,在正常细胞质背景下也可以表达,而且正、反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这表明该不育性状是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与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无关,属可遗传的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类型。
  3结论与讨论
  从搭载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的玉米自交系鲁原3624诱变后代中成功选育出1份雄性不育材料,经过遗传分析认为,它属于隐性单基因控制、可稳定遗传的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太空环境对植物确实具有诱变作用,而且这些诱变的性状是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对于从空间诱变后代成功选育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早已有成功的报道[8,9],我们的研究结果与他们基本一致。而张采波等[10]利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进行搭载处理的2份玉米自交系诱变后代中成功选育出3份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这并不矛盾。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太空诱变虽然能诱发植物种子产生遗传变异,但是诱变是随机发生的,而不是定向的。
  空间环境处理种子是植物诱变选育的有效方法,但也受植物种子本身因素的影响。本试验太空搭载了6份优良玉米自交系,但仅从1份诱变自交系鲁原3624的自交后代SP2中选育出雄性不育突变体。说明这些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对太空诱变效果有直接影响,要想得到适合的突变体,必须选择适宜诱变材料。曹墨菊等[8]同时进行卫星搭载的6份材料(1份为杂交种, 1份为群体材料,4份为纯系材料),结果仅在杂交种的处理后代中得到可遗传的雄性不育突变体。他们认为用遗传基础复杂的材料进行太空诱变更容易获得突变体。李玉玲等[9]认为,代谢旺盛、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的原生质体、细胞、生长发育中的作物作为诱变材料,在空间条件下并辅以理化诱变因子进行复合处理,可能获得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材料。可是究竟如何选择最佳的空间诱变材料,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这将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许多研究单位通过太空诱变都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但研究也发现这些材料的不育性状并不是由同一基因控制的。李玉玲等[11]通过SSR分子标记已经将不育材料郑58的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条染色体上,不育材料昌7-2的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第4条染色体上。刘福霞等[12]通过分子标记将川单9号的不育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上。本试验也通过SSR分子标记将不育材料鲁原3624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第2条染色体长臂上,对该材料的精细基因定位正在进行。这些不同的雄性不育基因也进一步说明太空诱变的随机性,当然也可能与不同种子的基因型有关。至于这些不育基因在不育性状中所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实验证明。
  总之,太空诱变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手段,已创造出许多有益种质,且培育成许多高产优质新品种,将其应用于种质创新及作物遗传改良是完全可行的,是农作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密士军,郝再彬航天诱变育种研究的新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2,4:31-33
  [2]温贤芳,张龙,戴维序,等天地结合开展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J]核农学报,2004, 18(4):241-246
  [3]贾建航,王斌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1999,13(3):187-192
  [4]邱新棉植物空间诱变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247-251
  [5]刘录祥,郭会君,赵林妹,等我国作物航天育种20年的基本成就与展望[J]核农学报, 2007,21(6):589-592
  [6]Duvick D NCytoplasmic pollen sterility in corn[J]AdvGenet,1965,13(1): 51-56
  [7]郑用琏若干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CMS)育性机理的研究[J]华中农学院学报, 1982,1:44-68
  [8]曹墨菊,荣廷昭,潘光堂首例航天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遗传学报, 2003,30(9):817-822
  [9]李玉玲,余永亮,刘艳霞,等两份太空诱变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J]遗传, 2007,29(6):738-744
  [10]张采波,袁国钊,汪静,等空间环境诱发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J]遗传,2011,33(2):175-181
  [11]李玉玲,余永亮,刘艳阳,等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2(3):245-249
  [12]刘福霞,曹墨菊,荣廷昭,等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基因[J]遗传学报,2005,32(7):753-757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临沂、菏泽、青岛市所属的9个县区27个乡镇81个农户中抽取田间主栽小麦品种样品81份,并对其品种构成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份田间小麦样品分属19个小麦品种,数量居前五位的依次是济麦22、矮抗58、临麦4号、烟农24、烟农19,均属于中强筋类型;以容重标准判断,有617%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1级标准;以容重、降落数值、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5个指标判断,有160%
期刊
摘要: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可丰长效缓释肥对小麦中后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旗叶、倒2叶、倒3叶、倒4叶的叶面积分别比施用普通复合肥增加044、226、182 cm2和103 cm2;对小麦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每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 05万~10万、05~11粒、05~08 g,580%~1642%,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 长效缓释肥;小麦农艺性状;产量;施可丰 
期刊
摘要:以槭树品种“冷俊”为试材,利用RT-PCR技术,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相关物种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提取其秋季变色期叶片中的总RNA并扩增出CHI基因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553 bp,编码183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龙眼、橄榄、山茶、沙梨等的同源性在81%~90%以上,证明已成功克隆到槭树变色期叶片CHI基因的cDNA片段,在Gen
期刊
摘要:利用新鲜畜禽粪便,模拟好氧发酵过程,通过多次富集培养和驯化,获得了含有除臭和有机物快速降解的优势菌群,同时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利用驯化后的优势菌群对畜禽粪便进行好氧发酵,4天后可达到除臭效果,6天后驯化样重量减少1316%。通过对微生物菌群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细菌是整个发酵过程的优势菌群,是中温阶段的主要作用菌群,对发酵升温起主要作用,放线菌是高温阶段的主要作
期刊
摘要:以BamH Ⅰ和Sal Ⅰ 双酶切pMD18-T-CmSS1和表达载体pBI121,再用T4 DNA连接酶将回收的目的片段反向与pBI121连接。结果证明,CmSS1反向插入到 pBI121 中, 得到了 pBI121-CmSS1的重组质粒;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反义CmSS1基因转化甜瓜,经PCR检测,得到5株转基因植株。这为以后研究甜瓜蔗糖合成酶的活性调节机制及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研究甜瓜SS的
期刊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红花大金元生长的最优有机肥种类,于2011年在攀枝花市米易县研究了3种有机肥对红花大金元农艺性状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用蚯蚓粪处理对烟叶农艺性状的增效作用最好,施用后烟叶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叶斑类病害、病毒病及黑胫病发生情况较轻;烟叶产量、产值等经济性状都有明显提高,烟叶外观质量与对照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烟叶化学成分之间更为协调。  关键词: 有机肥;红花大金元;产质量 
期刊
摘要:根据GenBank 中已登录的红花石榴、粉花石榴、姜荷花、芍药、水母雪莲、大丽花、瓜叶菊和兰花等植物二氢黄酮醇 4-还原酶(DFR)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苷酸序列的外显子、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和跨膜结构等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这几种植物DFR基因均存在1个外显子,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是Ala、Gly、Cys和Thr;除红花石榴和粉花石榴DFR属于
期刊
摘要:济优12号是以自交系04096-2作母本、以04085-1作父本配制育成的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中等大小,瓜条顺直,平均瓜长32 cm,单瓜质量215 g左右,瓜皮深绿色,有光泽,刺瘤中等,密生白刺,品质优异;主蔓第1雌花节位第5~6节,雌花节率25%~30%,高抗霜霉病,耐枯萎病;每6667m2产量5 000 kg左右,适宜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  关键词:黄瓜;济优12号;一代杂
期刊
摘要:介绍了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及存在问题,并提出降低化学除草剂残留危害的对策,从而为化学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化学除草剂;发展历程;分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2.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4-0126-04  化学除草剂已广泛用于农田耕地、森林、草原、城市绿化区等除草。有的除草剂对所有杂草都有灭生作用,但由于其药害残留严重,而不能应
期刊
摘要:利用2000~2008年4月21日~10月20日≥10℃积温资料,对河北省棉花熟区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表明:中熟区向北大幅度扩展,中早熟区北移而面积缩小,早熟区向北扩展。通过河北省由南向北三个地区种植不同熟性品种试验发现,在覆膜条件下,同属中熟棉区的冀南应试种中晚熟品种,而冀中应种植中熟品种,作为早熟区的冀东应种植早熟品种。  关键词:气温升高;地膜覆盖;熟区划分;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S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