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09-04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1 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 ,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求诚”的品质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有了求诚的品质,才会说真话、实话,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抄袭应付了事,才不会无病呻吟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文“立诚最为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它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符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作文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大问题。
总之,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文的关键,也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2 重视生活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诚实的自己的话“源头很密尓,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见《论集》《作文论》第212页)的确如此,文章对生活的依存关系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人的文学创作虽然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但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就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也有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子,而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流露的哀叹、宣泄的颓废情绪,也源于现实,其中描绘的魔幻图景也不过是对社会现实针砭反抗的曲折反映。
对于学作文的学生来说,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不多,作文只能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生活愈充实,对现实是饥饿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实,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也就触发了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就符合写作的自然心里。所以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论集《<文章例话>序》)他还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论集《作文论》)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我们应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并给与生活积累指导。笔者认为,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成勤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善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生活体验,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写作素材,关注社会焦点,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做详细的观察,勤写生活札记、摘记,可三言两语,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见所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读书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真实所感;3、命题作文要切合学生的积累,才能让他们乐于表达,做到言之有物;4、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蓄,作文指导有的放矢,才能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人的积蓄也不同。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蓄的材料不同,心中积蓄的广度、深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千差万别。指导作文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蓄,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积蓄的水平,有时出几个不同的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收到实效。
3 重视认识能力的提高
如何使生活之源流向作文之本?良好的写作能力构成有哪些要素?叶老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同时又积极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所以深影写作之道。在他的作文教学了理论中,对就决定写作能力得住心理要素 都有深入的阐述,并一贯强调认识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通过写作文,必须在人事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他还说,“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尤其重视理性认识的作用,“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要不然,写下来的决不会是有意义的东西。”(论集《和教师谈写作》)
有人将叶圣陶关于文章质料的精辟概括“诚实的自己的话”作肤浅的理解,认为真话、实话,就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样写,是这样吗?“不是。真话、实话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准确性。无论心里怎么想,必须所想的是具有准确性的,照样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才是真话、实话。”(论集《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益于人、有益于世。否则,真话、实话无法商量;假话、不负责任的话也会充斥文章中间,而要使人说话作文超具有准确性的真话、实话方向努力,就得重视认识的提高,训练思想,逐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4 重视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因此,作文训练应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其主要做法如下:
4.1 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学生作文时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准确性强,语言表达就会准确、严谨、流畅。最好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作文前先写提纲,提纲列好了等于打好了腹稿。目的就是让学生想清楚然后写,不随便简单想一想了事,以有点朦胧意识为满足。自觉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无论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会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4.2 作文和形象思维统一,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鲜明性。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累大量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有的以真实为主,在写真实中也应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的生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4.3 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作文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给学生松绑,少些束缚,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如立意尽量做到以小见大、反弹琵琶,另辟蹊径,想别人不易想到的;努力把事物想深想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选材时多从时间、空间全方位着眼,如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多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上去考虑,选那些新颖的典型的材料写。如此长期坚持,学生的求新能力必有发展,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也就有了根基。否则,光从语言上去翻新甚至写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表达的语句不是个性化、不是有创意地表达,而是对语言的亵渎。目前流行以模仿为主的模式化作文指导写得过多,有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5 重视情感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写文章必须有感情的介入。叶老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物、情、理三者密不可分,健康深美的情感又能引导我们,“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爱那该爱的,干那愿干的。“它给我们极大的恩惠,使我们这世界各部分互相关联而且固结不解地组织起来;使我们深入生活的核心……它是粘力,也是热力。”(《作文轮》),有了健康而深美的情感就会有表达情感的欲望,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深美得情感流进文章,也就有了深美的文字。因此,叶老把培养情感作为充实生活的途径之一,把情感作为衡量作文进步的因素:“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即可断定为确有进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儿童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他又指出:“人是生来就坏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一旦儿童的认知伴随着情感,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和表达语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教学管理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经常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此外,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蓄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种健康深美的情感对于做人也极为重要,从叶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健康深美情感的人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甘愿为真理而奉献甚至牺牲的人。一个人感情淡漠消极,影响学习、工作、生活,这样是做不好任何事的,也无益于社会。
6 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种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写作教学》中他又指出:“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做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所表达的作者的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由此可见,读写结合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他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学的精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许多大作家的写作经验也证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当今的青少年业余时间多被视屏媒体吸引眼球,有几人真正好好读过对自己成长有好处的书呢?难怪作文干瘪无味、空洞无物,甚至写作成了一种痛苦。国人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国人的阅读率却在持续下降,难怪学术造假成风,学术水平日渐下降。
新课标人教版编者编写试用版时吸收了读写结合的思想,以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除了推荐课外诵读的六十首古诗词外,还推荐介绍了18种中外文学名著,意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从读中增强语感,从读中学写作技巧,从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抓好课内阅读,给课外阅读引路,指点方法,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同时从读中点拨写作技法,辅之以相关的小练笔,必能提高写作技能。其次,加大阅读量,抓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多做摘记、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7 强调言语交际,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倾向,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弊端,如教学目标上拔高了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学指导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多拿作家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大而不当等。究其原因:我国目前作文教学虽然流派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作文教学理论,只好借鉴作家的写作经验;二是受我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消极影响,写作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替圣人立言,为统治阶级充当政治传声筒的作用。我国科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1300多年,从明代的“八股取士”开始控制了科举考试大约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中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做八股文,目的是替圣人立言,为皇权服务,写作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而少有独舒性灵的美文。这种作文教学思想反映到今天就是学生为考试而作文,而不是为生活而作文,因此急功近利,模仿、抄袭满分作文,目的为了应试,有违作文初衷,失去了作文交际和育人的功能。学生为啥要作文呢?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作文。要回答似乎也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但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论》)
无独有偶,现今的欧美和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日本的写作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学生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实用性说明文的。入邪《名字的变迁》、《我们村里的方言》、《关于天气的谚语》等。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非常重视启发学生把握写的目的、对象和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西德费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项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读书介绍、会议记录、演讲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实用的题材。由此可见,外国作文的发展趋势,是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当然,这种交际需要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应用文和说明文上,记叙文、议论文包括文学作品的写作都很强调写作目的——即实用性功能。叶圣陶重视作文交际功能的思想启示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少数作家,而是要全体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实际需要的写作基本能力。因此,把重点只盯在少数具有写作天赋的学生身上肯定不对,只为考试而写作也肯定不对。
8 提倡教师下水,多做“下水”指导
所谓“教师下水”,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亲自去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语文教育学界倍加关注,在该文中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试想,一个不爱写作的老师,只站在河边不知水深,空头指导学生的作文,以不会写者教不会写者,这是多么尴尬而又痛苦的事,瞎子牵瞎子这还不危险吗?其作文指导能切中要害吗?能收到实效吗?淡然不一定每次都要教师写出下水文,但至少应列出你构思的提纲总可以吧!教师坚持写下谁作文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能使教师切身体会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其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2、能促使教师设计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案。教师先写了“下水文”,对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时间做大概的估计,才能根据写作的要求,精心安排写作的具体步骤,科学分配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3、能使教师迅速抓住要害,增强评改的针对性。由于教师有了一番“下水”的过程,对学生习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准备,因此评改、讲解时能胸有成竹、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4、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动笔前或在作文讲评课上,拿出自己的“下水”文章,与学生共同评议,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来,从而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另外,教师经常坚持写下水文章,还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坚定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9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最终实现自能作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可谓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语文教师的最高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的实现,有待学生读书的能力、作文能力的形成,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才能子能读书、自能作文。而目前部分语文教师中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自己从大量的阅读中揣摩、领悟,许多大作家的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观点,所以,学生阅历丰富了,读书多了,便有了自能作文的能力,怀疑作文课是否有开设的必要,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作文课。这种认识恐怕有失偏颇,首先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准作家(当然不排除极少数未来可能会成为作家的人);其次,作家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经历,古代单纯靠阅读积淀提高写作能力的做法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可能行不大通,教师的有效指导、点拨恐怕更能使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升。上面几部分就是谈的这个问题。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写作、自改文章的好习惯,是自能作文的重要体现。
叶圣陶历来主张把培养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达百余处之多。比如他主张学语文营养成专心听讲、勤于阅读、认真说话、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规范写字、常查字典、善于自学的良好习惯,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就拿随时写作和自改作文的好习惯来说,他曾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看的、听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话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既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做到了,使叶老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按照叶老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实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老师和他人修改好?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因此,叶圣陶极力反对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体无完肤的“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教师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越俎代庖,弄得自己疲于奔命,结果做了许多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自能作文的能力也便不能形成。这些见解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1 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 ,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求诚”的品质正是作好文章所必需的。有了求诚的品质,才会说真话、实话,才会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不会抄袭应付了事,才不会无病呻吟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文“立诚最为贵”,这也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它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符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作文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们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到了八十年代,他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大问题。
总之,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文的关键,也是作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2 重视生活积累,解决无米之炊
叶圣陶这位严肃、真诚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对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他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诚实的自己的话“源头很密尓,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见《论集》《作文论》第212页)的确如此,文章对生活的依存关系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成人的文学创作虽然要经过艺术的加工,但也来源于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就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也有着人类早期活动的影子,而西方现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流露的哀叹、宣泄的颓废情绪,也源于现实,其中描绘的魔幻图景也不过是对社会现实针砭反抗的曲折反映。
对于学作文的学生来说,阅历不够丰富,见识不多,作文只能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生活愈充实,对现实是饥饿的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原材料也就愈充实,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也就触发了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就符合写作的自然心里。所以叶老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论集《<文章例话>序》)他还说,“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论集《作文论》)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并行。我们应了解、熟悉学生的生活,并关注学生的生活,并给与生活积累指导。笔者认为,这种指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养成勤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善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加生活体验,鼓励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写作素材,关注社会焦点,对身边的人、事、景、物做详细的观察,勤写生活札记、摘记,可三言两语,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好习惯;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见所闻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读书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真实所感;3、命题作文要切合学生的积累,才能让他们乐于表达,做到言之有物;4、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蓄,作文指导有的放矢,才能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人的积蓄也不同。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蓄的材料不同,心中积蓄的广度、深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千差万别。指导作文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蓄,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积蓄的水平,有时出几个不同的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收到实效。
3 重视认识能力的提高
如何使生活之源流向作文之本?良好的写作能力构成有哪些要素?叶老有着丰富的写作经验,同时又积极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所以深影写作之道。在他的作文教学了理论中,对就决定写作能力得住心理要素 都有深入的阐述,并一贯强调认识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通过写作文,必须在人事方面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他还说,“认得深切,写出来当然亲切,识得浅薄,写出来不免浅薄,一无所知,硬写也没法写出。”尤其重视理性认识的作用,“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要不然,写下来的决不会是有意义的东西。”(论集《和教师谈写作》)
有人将叶圣陶关于文章质料的精辟概括“诚实的自己的话”作肤浅的理解,认为真话、实话,就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样写,是这样吗?“不是。真话、实话还要求有个客观的标准,就是准确性。无论心里怎么想,必须所想的是具有准确性的,照样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才是真话、实话。”(论集《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益于人、有益于世。否则,真话、实话无法商量;假话、不负责任的话也会充斥文章中间,而要使人说话作文超具有准确性的真话、实话方向努力,就得重视认识的提高,训练思想,逐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4 重视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写东西全都有所为》)因此,作文训练应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其主要做法如下:
4.1 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学生作文时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准确性强,语言表达就会准确、严谨、流畅。最好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作文前先写提纲,提纲列好了等于打好了腹稿。目的就是让学生想清楚然后写,不随便简单想一想了事,以有点朦胧意识为满足。自觉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无论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会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4.2 作文和形象思维统一,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鲜明性。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累大量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有的以真实为主,在写真实中也应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的生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4.3 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作文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从拟题、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给学生松绑,少些束缚,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如立意尽量做到以小见大、反弹琵琶,另辟蹊径,想别人不易想到的;努力把事物想深想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选材时多从时间、空间全方位着眼,如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多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上去考虑,选那些新颖的典型的材料写。如此长期坚持,学生的求新能力必有发展,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也就有了根基。否则,光从语言上去翻新甚至写一些不符合语言规范表达的语句不是个性化、不是有创意地表达,而是对语言的亵渎。目前流行以模仿为主的模式化作文指导写得过多,有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5 重视情感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写文章必须有感情的介入。叶老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物、情、理三者密不可分,健康深美的情感又能引导我们,“使我们勇往直前,全心倾注”,爱那该爱的,干那愿干的。“它给我们极大的恩惠,使我们这世界各部分互相关联而且固结不解地组织起来;使我们深入生活的核心……它是粘力,也是热力。”(《作文轮》),有了健康而深美的情感就会有表达情感的欲望,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深美得情感流进文章,也就有了深美的文字。因此,叶老把培养情感作为充实生活的途径之一,把情感作为衡量作文进步的因素:“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即可断定为确有进步。”(《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儿童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他又指出:“人是生来就坏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一旦儿童的认知伴随着情感,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和表达语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教学管理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经常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此外,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蓄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种健康深美的情感对于做人也极为重要,从叶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健康深美情感的人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甘愿为真理而奉献甚至牺牲的人。一个人感情淡漠消极,影响学习、工作、生活,这样是做不好任何事的,也无益于社会。
6 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种指出:“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做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在《写作教学》中他又指出:“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做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一)所表达的作者的积蓄;(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就是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算做到了家。”由此可见,读写结合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他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学的精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许多大作家的写作经验也证明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当今的青少年业余时间多被视屏媒体吸引眼球,有几人真正好好读过对自己成长有好处的书呢?难怪作文干瘪无味、空洞无物,甚至写作成了一种痛苦。国人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物质生活日渐富足,国人的阅读率却在持续下降,难怪学术造假成风,学术水平日渐下降。
新课标人教版编者编写试用版时吸收了读写结合的思想,以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除了推荐课外诵读的六十首古诗词外,还推荐介绍了18种中外文学名著,意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从读中增强语感,从读中学写作技巧,从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累,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抓好课内阅读,给课外阅读引路,指点方法,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同时从读中点拨写作技法,辅之以相关的小练笔,必能提高写作技能。其次,加大阅读量,抓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多做摘记、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7 强调言语交际,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倾向,给作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弊端,如教学目标上拔高了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教学指导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多拿作家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大而不当等。究其原因:我国目前作文教学虽然流派众多,但还没有形成一套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作文教学理论,只好借鉴作家的写作经验;二是受我国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消极影响,写作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替圣人立言,为统治阶级充当政治传声筒的作用。我国科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1300多年,从明代的“八股取士”开始控制了科举考试大约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中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做八股文,目的是替圣人立言,为皇权服务,写作的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而少有独舒性灵的美文。这种作文教学思想反映到今天就是学生为考试而作文,而不是为生活而作文,因此急功近利,模仿、抄袭满分作文,目的为了应试,有违作文初衷,失去了作文交际和育人的功能。学生为啥要作文呢?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作文。要回答似乎也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但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础。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论》)
无独有偶,现今的欧美和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日本的写作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训练学生写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实用性说明文的。入邪《名字的变迁》、《我们村里的方言》、《关于天气的谚语》等。他们非常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非常重视启发学生把握写的目的、对象和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西德费兰茨•海贝尔教授主编的一套中学语文教材,在写作训练项目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调查报告、事件报道、科技说明、读书介绍、会议记录、演讲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实用的题材。由此可见,外国作文的发展趋势,是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当然,这种交际需要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应用文和说明文上,记叙文、议论文包括文学作品的写作都很强调写作目的——即实用性功能。叶圣陶重视作文交际功能的思想启示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少数作家,而是要全体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实际需要的写作基本能力。因此,把重点只盯在少数具有写作天赋的学生身上肯定不对,只为考试而写作也肯定不对。
8 提倡教师下水,多做“下水”指导
所谓“教师下水”,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亲自去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圣陶在《文汇报》发表了《“教师下水”》一文,语文教育学界倍加关注,在该文中他旗帜鲜明地倡导“教师下水”练笔。他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其目的“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
试想,一个不爱写作的老师,只站在河边不知水深,空头指导学生的作文,以不会写者教不会写者,这是多么尴尬而又痛苦的事,瞎子牵瞎子这还不危险吗?其作文指导能切中要害吗?能收到实效吗?淡然不一定每次都要教师写出下水文,但至少应列出你构思的提纲总可以吧!教师坚持写下谁作文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能使教师切身体会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其指导才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2、能促使教师设计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案。教师先写了“下水文”,对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的时间做大概的估计,才能根据写作的要求,精心安排写作的具体步骤,科学分配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3、能使教师迅速抓住要害,增强评改的针对性。由于教师有了一番“下水”的过程,对学生习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有准备,因此评改、讲解时能胸有成竹、抓住关键,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4、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愿望,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动笔前或在作文讲评课上,拿出自己的“下水”文章,与学生共同评议,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经过努力,自己也能写出好文章来,从而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另外,教师经常坚持写下水文章,还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从而坚定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
9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最终实现自能作文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可谓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语文教师的最高理想境界。但这种理想的语文教学境界的实现,有待学生读书的能力、作文能力的形成,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才能子能读书、自能作文。而目前部分语文教师中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自己从大量的阅读中揣摩、领悟,许多大作家的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观点,所以,学生阅历丰富了,读书多了,便有了自能作文的能力,怀疑作文课是否有开设的必要,甚至有人提出取消作文课。这种认识恐怕有失偏颇,首先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准作家(当然不排除极少数未来可能会成为作家的人);其次,作家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经历,古代单纯靠阅读积淀提高写作能力的做法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可能行不大通,教师的有效指导、点拨恐怕更能使学生作文能力快速提升。上面几部分就是谈的这个问题。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随时写作、自改文章的好习惯,是自能作文的重要体现。
叶圣陶历来主张把培养良好习惯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他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达百余处之多。比如他主张学语文营养成专心听讲、勤于阅读、认真说话、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规范写字、常查字典、善于自学的良好习惯,概括起来就是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就拿随时写作和自改作文的好习惯来说,他曾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看的、听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两句话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既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做到了,使叶老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已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按照叶老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实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老师和他人修改好?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因此,叶圣陶极力反对语文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体无完肤的“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教师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越俎代庖,弄得自己疲于奔命,结果做了许多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自能作文的能力也便不能形成。这些见解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