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科目,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往往都是些枯燥无味的定义、字母、运算等,所以有相当部分学生虽然认识到数学科的重要性,却总是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对数学更是摸不着头脑,完全门外汉一个!那么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让数学课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从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凭借个人的教学经验,本文谈三点体会和做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接近于具体的、有真实感知的思维,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生活化,通过直观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高学习兴趣。新的教材也蕴含着大量生活化的情境元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材料,有效地促进抽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同时也把难以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先准备好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如笔盒、方块橡皮擦等,在上课时我并不急着直接让学生去计算表面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回答问题:这些物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哪个面和哪个面的大小是相等的?然后试着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并用剪刀沿着棱剪开,平铺在桌面上,再数一数,比较每个面的大小,最后才切入主题如何求它们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才能求出表面积。由于有了学生切生的观察和体会,对于求表面积就很容易理解和解决了,这样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通知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真知,比枯燥的讲解和强化训练要好的多!
二、例题设计贴近生活,有效揭示重点难点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学生的认知力,特别是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和知识链接到数学知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了生活化情境的衬托和实际锻炼,既能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又能促进小学生的乐学、好思和善动。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应用》时,我们改编设计了如下题目:我们班组织男女两队参加计算能力测试,成绩统计如下:女队得分为89、83、90;男队得分为96、71、87、82。请思考并讨论: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在讨论中有的说:男队成绩好,因为有最高分96分,反对者说:那也有最低分71分;也有的说:男队总分高,所以男队成绩好,反对者则说:男队参赛人数多,总分高不能说明问题……学生争论不休,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参赛队的整体水平呢?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明白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三、完成练习贴近生活,积极拓展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和现在生活中能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能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所以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我们要多创造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数学的练习题设计中要更加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例,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学习的热情。把完成练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例如教了“比和比例”知识后,要完成练习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一棵树的高度。面对这么高的数,许多同学无计可施,有个别勇敢的同学说:我爬上去吧,带一绳子……显然这个方法不好,也不安全!我问: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无语,看来刚学的知识还不会用!)我进而提示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知识,树有影子,其它物体也有影子的,能通过适当的办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吗?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一位同学取来了一根竹竿,测了一下它的长度,然后笔直地竖在操场上,然后叫其它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一下树影子的长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这时许多同学都想出了求解办法,纷纷加入测量的行列……有了竹竿长度,竹竿影子和树影子的长度,利用“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就能很容易地求出树高了!
四、作业设计面向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过的问题,只有真正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知识内化。作业的设计必须面向生活,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数学问题。如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作业: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经过学生多种方案的比较和解答,最后形成共同建议: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是老师必修的一门“功课”,特别是小学的数学课,只有精心设计好各个环节,才能引人入胜。在设计教学时要多考虑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切入主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加强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一、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接近于具体的、有真实感知的思维,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生活化,通过直观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高学习兴趣。新的教材也蕴含着大量生活化的情境元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材料,有效地促进抽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同时也把难以理解的一些数学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先准备好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如笔盒、方块橡皮擦等,在上课时我并不急着直接让学生去计算表面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回答问题:这些物体是由几个面组成的?哪个面和哪个面的大小是相等的?然后试着做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并用剪刀沿着棱剪开,平铺在桌面上,再数一数,比较每个面的大小,最后才切入主题如何求它们的表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才能求出表面积。由于有了学生切生的观察和体会,对于求表面积就很容易理解和解决了,这样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通知自己动手实践获得真知,比枯燥的讲解和强化训练要好的多!
二、例题设计贴近生活,有效揭示重点难点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及学生的认知力,特别是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和知识链接到数学知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了生活化情境的衬托和实际锻炼,既能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又能促进小学生的乐学、好思和善动。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应用》时,我们改编设计了如下题目:我们班组织男女两队参加计算能力测试,成绩统计如下:女队得分为89、83、90;男队得分为96、71、87、82。请思考并讨论:哪个队的成绩好?学生在讨论中有的说:男队成绩好,因为有最高分96分,反对者说:那也有最低分71分;也有的说:男队总分高,所以男队成绩好,反对者则说:男队参赛人数多,总分高不能说明问题……学生争论不休,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参赛队的整体水平呢?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就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明白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三、完成练习贴近生活,积极拓展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和现在生活中能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能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学以致用!所以在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我们要多创造一些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数学的练习题设计中要更加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实例,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学习的热情。把完成练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例如教了“比和比例”知识后,要完成练习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一棵树的高度。面对这么高的数,许多同学无计可施,有个别勇敢的同学说:我爬上去吧,带一绳子……显然这个方法不好,也不安全!我问: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无语,看来刚学的知识还不会用!)我进而提示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知识,树有影子,其它物体也有影子的,能通过适当的办法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吗?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有一位同学取来了一根竹竿,测了一下它的长度,然后笔直地竖在操场上,然后叫其它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一下树影子的长度和竹竿影子的长度,这时许多同学都想出了求解办法,纷纷加入测量的行列……有了竹竿长度,竹竿影子和树影子的长度,利用“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就能很容易地求出树高了!
四、作业设计面向生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虽然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过加工并处理过的问题,只有真正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知识内化。作业的设计必须面向生活,有意识地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数学问题。如在教学折扣问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作业:某校五年级共有师生79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经过学生多种方案的比较和解答,最后形成共同建议: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是老师必修的一门“功课”,特别是小学的数学课,只有精心设计好各个环节,才能引人入胜。在设计教学时要多考虑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切入主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加强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