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颇具权威性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令全球众多的企业、企业家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以至于“世界500强”的追随者们将500强企业的发家史及致富秘诀视为圣经和圭臬,能成为500强中的一员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世界500强”——这一极具动态性的概念,在为辉煌和成功者炫耀的同时,也在为落伍和失败者擦拭眼泪。历史车轮不改前行的脚步,大浪淘沙,不进则退。企业文化与宏观战略的驾御、政府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协调,不仅仅是曾经“不沉的陆地”——大宇集团给我们的现身说法,更是摆在目前所有企业经营者面前亟待破解的疑团。
2002年4月30日,又一桩企业并购案在世界范围内溅起涟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董事长杰克·史密斯、大宇集团(Daewoo)董事长李中大、大宇主要债权银行——韩国发展银行行长宋谨永等,在韩国汉城正式签署收购协议,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51亿美元收购了已破产的韩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大宇汽车公司,至此,历时3年的马拉松式收购战终于有了个了结。
大宇现在时
大宇汽车——大宇集团旗下的主力军,成立于1979年,是美国通用汽车与韩国大宇集团的合资企业。但1992年,双方在市场战略上出现重大分歧:大宇方面执意要进军东欧市场,通用公司则认为那样做等于冒险,于是回购股票,与大宇汽车分道扬镳。而大宇依旧一步一步地实施着海外扩张的计划,逐步在11个东欧国家陆续建立了其汽车生产基地。然而,盲目的扩张使大宇汽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终导致于2000年11月无奈宣布破产。而值得安慰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在苦苦等待了10年之后,终于又“捡”回失落的“蛋糕”。痛楚欣慰之余,似乎略见大宇汽车的惨败映射的大宇集团破落的缩影,也给在光芒四射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找寻不到Daewoo(大宇)位置的世人带来疑惑——大宇汽车还是韩国造吗?大宇集团员工“拼命三郎”的作风铸就的“大宇文化”将走向何方?1999年8月,大宇集团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解体,这一傲居1997年“世界500强”排名第18位的“工商巨头”倾刻间销声匿迹。 韩国政府担心大宇集团的崩溃会影响刚刚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韩国经济,便开始直接干预大宇集团的经营管理:首先,要求大宇集团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出售非主流行业,所获资金用于还贷并扶植汽车、贸易、电子等主流产业;其次,将大宇集团划分成若干个小集团,以分解债务,使大宇集团所属企业更易出售;再次,要求国内外债权银行允许延期偿付,以缓解大宇集团的各种危机;最后,政府出面担保,给大宇集团斥资34亿美元,维持其经营。尽管有韩国政府的鼎力相助,大宇集团的解体已是不可避免。紧缩产业,确保主打经营项目,度过危机,再图发展,这也许是昔日“不沉的陆地”重返江湖、再现于“世界500强”行列的唯一出路。
岁月如歌
大宇集团(Daewoo Group)创建于1967年,最初的经营业务仅仅限于服装贸易及纤维类产品的出口。其创始人金宇中用借来的5000美元与一家贸易公司合伙开办了一家公司,把公司冠以“Daewoo”——意为“巨大的宇宙”,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时隔不久,金宇中便买下公司的全部产权,成为独资公司的老板。起初30平方米简陋的办公室、1万美元的资产、5名员工极清贫的工作条件,令人倍感大宇创业的凄凉和艰辛。然而,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销售,到20世纪70年代向化学工业倾斜,大宇集团已逐步向多元化领域进行全面扩张。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团已进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及家电、钢铁、成套机械、造船、通讯、计算机、建筑、金融、外贸、交通、保险、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其系列子公司已达70多家,国外分公司、海外厂家、销售公司、研究所多达600多家,其1300多种产品行销全世界,“Daewoo”品牌几乎响彻全球!
韩国是一人口稀少、地域狭小的半岛国家,与日本相仿,其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一脉相承,但却有着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韩国政府在借鉴邻国——日本的成功经验之后,决定走开拓国际市场的强国之路,积极鼓动本国企业采取兼收并蓄的扩张政策。
大宇集团作为韩国政府重点扶植对象,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建筑业,参与新兴农村的建筑项目,并以独到的远见开辟了非洲及中东市场,这期间得到了韩国政府“财阀Chaebols”计划的支持与保护。1979年,大宇集团接手由通用汽车控制半数股份的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制造厂,组成与通用合资的大宇汽车公司,其后,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又挺进台湾和加拿大市场。1980年,大宇进入造船业,接管了世界最大造船厂OKPO,并以极具竞争性的价格优势、提前交货的经营信誉展示大宇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至此,大宇已奠定了在纤维、造船、重工机械等行业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经营触角先后伸向航空配件、电脑、通讯设备、电子、证券等各大领域,并把眼光瞄准了国外市场,不断开辟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1989年5月,大宇集团兼并了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汽车公司,使得大宇汽车的年生产能力达150万辆,成为在韩国仅次于现代汽车的第二大汽车生产厂,从而使大宇汽车扬名海内外。到1994年,大宇集团年销售额高达360亿美元,与创立之初的1967年相比,销售额增加了5万多倍,创下惊人的“大宇神话”。
“大宇精神”何时再现
大宇的极度扩张伴随着危机和各种矛盾的滋生,多年积淀起来的大量隐患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大宇总裁金宇中为降低产品成本,多年来极力压低员工薪水,延长劳动时间,对此大宇员工多次罢工以示抗议,劳资纠纷及由此造成的损失成为大宇集团的一大隐患;其次,韩国工人工资的提高、韩元的升值使大宇产品竞争力减弱;同时,对本国产品的保护政策使欧、美、日等国家加强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使大宇失去扩张市场;再次,韩国大企业长期高度的垄断行为招致国民的不满,迫使政府调整以往扶植大企业的传统政策而转向扶植中、小企业,使大宇集团失去往日优势;最后,金融、保险业对大宇集团的迅猛发展可谓劳苦功高,其债务从1995年的190亿美元升至1998年的500亿美元,超出其净资产的4倍。然而,民选总统金大中的上台加快了对大企业追款还贷的节奏。为迎合民意,金大中逐渐改变朴正熙时代对大企业的优惠支持,一改过去对大企业债务危机等闲视之的通融政策,使大宇丧失扩张的根本动力。釜底抽薪导致大宇资不抵债,破产只是早晚的问题。
透过坍塌的“宫殿”飞扬的尘土,昔日的“大宇精神”若隐若现、虚无缥缈;以往“不沉的陆地”的美誉已灰飞烟灭。
诚然,恢弘的“大宇神话”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历史的辉煌替代不了人们的感慨,折戟沉沙后的大宇告诫人们的是,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须有远见、正确的企业宏观战略决策来呵护,高度的政府保护尚须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这也是“大宇神话”的破灭留给我们的耐人寻味的启迪。愿改制后昔日“不沉的陆地”再现“大宇精神”,重骋疆场!
2002年4月30日,又一桩企业并购案在世界范围内溅起涟漪: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董事长杰克·史密斯、大宇集团(Daewoo)董事长李中大、大宇主要债权银行——韩国发展银行行长宋谨永等,在韩国汉城正式签署收购协议,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51亿美元收购了已破产的韩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大宇汽车公司,至此,历时3年的马拉松式收购战终于有了个了结。
大宇现在时
大宇汽车——大宇集团旗下的主力军,成立于1979年,是美国通用汽车与韩国大宇集团的合资企业。但1992年,双方在市场战略上出现重大分歧:大宇方面执意要进军东欧市场,通用公司则认为那样做等于冒险,于是回购股票,与大宇汽车分道扬镳。而大宇依旧一步一步地实施着海外扩张的计划,逐步在11个东欧国家陆续建立了其汽车生产基地。然而,盲目的扩张使大宇汽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最终导致于2000年11月无奈宣布破产。而值得安慰的是,通用汽车公司在苦苦等待了10年之后,终于又“捡”回失落的“蛋糕”。痛楚欣慰之余,似乎略见大宇汽车的惨败映射的大宇集团破落的缩影,也给在光芒四射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找寻不到Daewoo(大宇)位置的世人带来疑惑——大宇汽车还是韩国造吗?大宇集团员工“拼命三郎”的作风铸就的“大宇文化”将走向何方?1999年8月,大宇集团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解体,这一傲居1997年“世界500强”排名第18位的“工商巨头”倾刻间销声匿迹。 韩国政府担心大宇集团的崩溃会影响刚刚从危机中解脱出来的韩国经济,便开始直接干预大宇集团的经营管理:首先,要求大宇集团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出售非主流行业,所获资金用于还贷并扶植汽车、贸易、电子等主流产业;其次,将大宇集团划分成若干个小集团,以分解债务,使大宇集团所属企业更易出售;再次,要求国内外债权银行允许延期偿付,以缓解大宇集团的各种危机;最后,政府出面担保,给大宇集团斥资34亿美元,维持其经营。尽管有韩国政府的鼎力相助,大宇集团的解体已是不可避免。紧缩产业,确保主打经营项目,度过危机,再图发展,这也许是昔日“不沉的陆地”重返江湖、再现于“世界500强”行列的唯一出路。
岁月如歌
大宇集团(Daewoo Group)创建于1967年,最初的经营业务仅仅限于服装贸易及纤维类产品的出口。其创始人金宇中用借来的5000美元与一家贸易公司合伙开办了一家公司,把公司冠以“Daewoo”——意为“巨大的宇宙”,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时隔不久,金宇中便买下公司的全部产权,成为独资公司的老板。起初30平方米简陋的办公室、1万美元的资产、5名员工极清贫的工作条件,令人倍感大宇创业的凄凉和艰辛。然而,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销售,到20世纪70年代向化学工业倾斜,大宇集团已逐步向多元化领域进行全面扩张。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团已进入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及家电、钢铁、成套机械、造船、通讯、计算机、建筑、金融、外贸、交通、保险、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其系列子公司已达70多家,国外分公司、海外厂家、销售公司、研究所多达600多家,其1300多种产品行销全世界,“Daewoo”品牌几乎响彻全球!
韩国是一人口稀少、地域狭小的半岛国家,与日本相仿,其历史、文化背景与中国一脉相承,但却有着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企业文化。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脚步,韩国政府在借鉴邻国——日本的成功经验之后,决定走开拓国际市场的强国之路,积极鼓动本国企业采取兼收并蓄的扩张政策。
大宇集团作为韩国政府重点扶植对象,20世纪70年代开始涉足建筑业,参与新兴农村的建筑项目,并以独到的远见开辟了非洲及中东市场,这期间得到了韩国政府“财阀Chaebols”计划的支持与保护。1979年,大宇集团接手由通用汽车控制半数股份的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制造厂,组成与通用合资的大宇汽车公司,其后,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又挺进台湾和加拿大市场。1980年,大宇进入造船业,接管了世界最大造船厂OKPO,并以极具竞争性的价格优势、提前交货的经营信誉展示大宇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至此,大宇已奠定了在纤维、造船、重工机械等行业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将经营触角先后伸向航空配件、电脑、通讯设备、电子、证券等各大领域,并把眼光瞄准了国外市场,不断开辟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1989年5月,大宇集团兼并了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汽车公司,使得大宇汽车的年生产能力达150万辆,成为在韩国仅次于现代汽车的第二大汽车生产厂,从而使大宇汽车扬名海内外。到1994年,大宇集团年销售额高达360亿美元,与创立之初的1967年相比,销售额增加了5万多倍,创下惊人的“大宇神话”。
“大宇精神”何时再现
大宇的极度扩张伴随着危机和各种矛盾的滋生,多年积淀起来的大量隐患逐渐暴露出来:首先,大宇总裁金宇中为降低产品成本,多年来极力压低员工薪水,延长劳动时间,对此大宇员工多次罢工以示抗议,劳资纠纷及由此造成的损失成为大宇集团的一大隐患;其次,韩国工人工资的提高、韩元的升值使大宇产品竞争力减弱;同时,对本国产品的保护政策使欧、美、日等国家加强贸易壁垒和反倾销措施,使大宇失去扩张市场;再次,韩国大企业长期高度的垄断行为招致国民的不满,迫使政府调整以往扶植大企业的传统政策而转向扶植中、小企业,使大宇集团失去往日优势;最后,金融、保险业对大宇集团的迅猛发展可谓劳苦功高,其债务从1995年的190亿美元升至1998年的500亿美元,超出其净资产的4倍。然而,民选总统金大中的上台加快了对大企业追款还贷的节奏。为迎合民意,金大中逐渐改变朴正熙时代对大企业的优惠支持,一改过去对大企业债务危机等闲视之的通融政策,使大宇丧失扩张的根本动力。釜底抽薪导致大宇资不抵债,破产只是早晚的问题。
透过坍塌的“宫殿”飞扬的尘土,昔日的“大宇精神”若隐若现、虚无缥缈;以往“不沉的陆地”的美誉已灰飞烟灭。
诚然,恢弘的“大宇神话”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历史的辉煌替代不了人们的感慨,折戟沉沙后的大宇告诫人们的是,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还须有远见、正确的企业宏观战略决策来呵护,高度的政府保护尚须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这也是“大宇神话”的破灭留给我们的耐人寻味的启迪。愿改制后昔日“不沉的陆地”再现“大宇精神”,重骋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