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探究性教学案例比较与解读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ccdddddccccc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的内容有较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即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灌输式教学转向探究式教学.通过对比新、旧教材,笔者发现新教材在部分内容设计上比旧教材更合理,新教材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素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强调其研究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一种从探究中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
  1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案例1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以往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由比较运动快慢引入速度概念,速度定义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的比值.通过速度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并能计算平均速度.而对于瞬时速度,学生尽管知道它是指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但不能理解这样的物理量如何去测量.这就使瞬时速度这个物理量显得有些神秘,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新课改教材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首先介绍坐标的变化量和时间的变化量,然后再用物理学中对速度的定义,将速度表示为这样一个微小的变动,表面上差异不大,但它对下一步引入和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影响差异就大了.通过表达式,学生能很直观地看到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即平均速度,当时间间隔△t取小一些,则物体从t时刻到t △t这样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差异就小一些,运动的描述就精确一些.再就是当时间间隔△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认为表示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这样处理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思维方法的感悟.学生由此不仅明确了瞬时速度概念,也了解了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这一点十分重要,它体现了物理学一个特点,即给出一个物理量,不仅要知道这个物理量是什么,更要知道怎样去测量这个物理量,知道怎样测量的物理量才更有实际意义.同时,学生了解的测量方法也为下一节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做理论铺垫.
  在加速度部分的处理方面,新教材比以往教材也更合理些.以往教材只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它在引入概念时避开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新教材先介绍速度的变化量△u和时间间隔△t,然后再沿用加速度的定义表示.这样一来,学生可借鉴已学过的速度定义来认识加速度定义,从而了解变化率这个概念,并理解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知道对应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此处极限思想的应用为测量表示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提供了数学依据,同时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没引入极限这个术语,高中学生能够接受,从而给高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测量奠定基础.
  2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案例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以往教材在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部分时,先从理论人手得出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利用公式计算加速度,然后再进行实验通过测位移求加速度.这种内容顺序安排下,知识传授痕迹过多,而学生探究部分有些欠缺.
  新教材首先安排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实验,学生通过该实验掌握了一种测量速度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这种测量速度的方法去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问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亲身体会到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并采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这种安排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又再现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
  又比如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时,以往教材把着力点放在公式的运用上,而没有更多的关注得出公式的过程,新教材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u-t图线下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出发,猜想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尤其是本节的“思考与讨论”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者在组织教学时不能视而不见,绕道而行,要放手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教科书中渗透的极限思想得出u-t图线下矩形的面积也代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利用u-t图象计算出u-t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导出位移公式,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凸显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探究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体验了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熟记知识”转向“感悟知识”,他们不再是被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即被动学习者),而变成在教师引导下感悟知识、探究问题的研究者(即主动学习者).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习由此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其效率也更加高了.
  3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提升学生实验素质
  案例3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以往教材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得出实验结果,而对实验探究过程要求不是很高.
  新教材采用学生实验去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师生更关注的是如何去设计和实施这个实验.这里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要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即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第二,要设计实验基本思路和数据分析方法.探究三个变量间关系一般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一个量不变,测物体在另一个量变化时对应第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分析后两个量的关系.例如在本案例中,先保证物体质量不变,测物体在不同的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数据分析一般要设计表格记录原始数据(尊重原始测量数据,是良好实验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为了能直观观察也可作出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曲线.第三,要解决实验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测量相应的物理量.比如在本实验中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怎样测量加速度,另一个是怎样提供所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第四,得出实验结果后,如何由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解决以上四个问题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主动去探究可行性方案、进行实验,而且要能与同学互相交流,体现出合作和互助精神.同时学生也从实验中体验到一种从实验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质.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新课改后探究性教学顺应了高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同时也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了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较全面的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必须从病人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结核分支杆菌,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才能诊断结核病。一但疑有结核则应采取一系列诊断步骤,如X片、结核菌素皮试、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其他组
我还记得这样一个孩子。小青的成绩总排在班级倒数第一,我常常鼓励他要努力,但没见到有什么进步,各科分数总在二三十分左右徘徊,我渐渐失去了耐心,不再多说了,心想只要不影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企必须真正分开章凌厉政企不分是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根本弊端,也是当前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都同政府管理经济职能
目的观察并总结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微卡(冻干治疗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临床确定为耐多药肺结核6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其中观察组3
现将我们自1979年9月以来,用低功率氦—氖激光治疗36例眶上神经痛的病人,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在36名病人中,男性10名,女性26名,以女性为多。 Now that we
上高中的儿子想利用假期和同学去旅行,向我要求资助,我对他的要求不置可否,只抛下一句:“你先去规划一下旅行天数和路线,再计算一下这趟旅行要花多少钱,列上一张计划表给我看看。”  儿子迅速地交上一张行程预算表,我勾出“伙食费”项目,大方地表示这部分由我来承担,因为他的饮食费用是列入家中必须支出项目内的;至于旅行中的交通费与住宿费,因为是非家用计划支出,所以我可以先行借贷给他使用,但他必须写下欠条,保证
今年的“六一”节,媒体上呈现一片对童年的怀旧气息。从一组“童年游戏之跳皮筋、捉迷藏、翻绳、跳房子、拍洋画、弹球、木头人儿……”的视频到电视台播放的“六一”活动的
急性上颌窦炎由各种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其中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最重要。作者们在81例成人急性上颌窦炎的治疗中比较了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复方新诺明(trimet
祛邪必先扶正●姚里军世上本无鬼,或讹传以耸听闻,或假托以喻人事,才有了鬼的故事。清代学者纪昀写了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多为鬼神怪异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的朝政官场与
那种在学校、操场和课外活动地点转悠,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的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针对最近几年美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教育行为,很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