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命理想的缺失与重建

来源 :教师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sai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赋予学生生命理想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是传递生命理想之人。在资本和技术构成的现代文明中,教师普遍遭遇生命理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师主体性不足、专业化带来教师信仰的失落、劳动分工消解了教育意义、功利主义下的学校教育"只见事实不见人"等是造成这种缺失的主要原因。重建教师生命理想,我们需要改变教师在校生存方式、关注教师主体性回归;重视教师个人化的哲学观形成;引导教师阅读经典;加强榜样人物的宣传和学习。
其他文献
春秋代序,斗转星移,人生如不卷收的文章。有人汲汲遑遑,步履匆忙,欲尽纳华言,著经论传;有人闭目塞耳,独守一隅,浸孤芳自赏,妄想金玉满堂。  如是我言,广阅众评,静秉芯烛,方为上策,方炼“好书”。  善采他人之言,可熔多方智慧、八路良策于一炉。居易之词,平实晓畅,以鹰隼之眼,写乡闾俗事,民生之多艰跃然纸上,腐败之官员穷形尽相。而这绝非其一挥而就,每每著出新诗,他都叩遍村里老媪之门,为其朗诵,询其意见
期刊
卢梭有言:“自由是戴着镣铐起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但我认为,生活是“穿上舞鞋起舞”。  如果说生活是一场表演,我们应尽情舒展,舞动出我们的色彩。而“舞鞋”则是身边的人优质的建议和提醒,它保护着我们的脚,不受碎石的伤害。  优质的建议就像是读者对作品诚挚的呼声,它时而会改变作品的方向,时而也会使作品修剪去自己的枝枝蔓蔓,向更茁壮的方向生长。  同样地,我们若将生活当作“作品”,那么我们自己便是创
期刊
清朝文学家沈复出生于一个师爷家庭。沈复本是读书人,由于生计所迫,只得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收入较高的游幕行业,当起了师爷。  有一年,沈复因官员的工作调动而失业,由于谋职需要有力的人脉关系,沈复一时陷入困境,生计艰难。得知汪辉祖是名闻全国的“绍兴师爷”,以游幕发家,沈复决定上门拜访讨教。聊天中,沈复的话题不免从师爷的行业谈到自己身处的困境。汪辉祖听到这里,连忙接过话题,说,师爷的行当虽然不失为一条谋
期刊
考场专递rn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的材料由三个句子组成,第一、二句表达比较正式,从文学层面阐述作家对读者的态度,第三句用假设口吻,从人生层面指向考生自己,假如你是创造“作
期刊
生活是作家个体意识的外化,是属于自我的作品,而读者进入了他的生活。作为生活的作家,应坚守自我,诚心待人。  生活的读者,应是在作家心中有一定分量的人。他们前来阅读的目的应当是进行平等交流,开阔眼界,而不是随便地以好坏认定一个人的全部,更不是恶意攻击诋毁。既然对方以如此正直光明之态前来,作为生活的作家理应掏出诚心来对待。  然而这一过程的前提是生活之作家始终坚守自我。尼采曾言:“你要清楚自己的人生剧
期刊
考场专递rn[问题一]观点片面缺少思辨rn所谓“思辨性作文”,就是古人常说的“义理之作”,也即是对生活、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性、对自身等方面有所思、有所辨的好文章.有思
期刊
如果将我的人生比作一部作品,而我是那个执笔的人,那么倾听“读者”的呼声便是听取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保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那么,对待我的“读者”,即我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我将外纳良言,内守本我。  古人有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无可避免地要拥有自己的“读者”,要接受社会乃至他人的评价。信息时代,当评价越来越便捷时,固守不变者既伤人,也伤己。当你不听他人劝告时,他会
期刊
一位朋友两年前失去了父亲,丧父之痛固然是很大的打击,但是那种悲伤会随着时间而淡去。这两年来最折磨她的并不是父亲的逝世,而是未亡人——她母亲带给她的压力。虽然父亲在世时也不是个体贴妻子的好丈夫,两人吵吵闹闹,住在同一屋檐下也是形同陌路,但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对父亲的爱忽然像魔术海绵一样扩张了。  朋友在这两年中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在房中哭泣,比从前更不爱出门。有时,她已婚的哥哥、姐姐、妹妹回家团圆,祖孙三
期刊
【问题一】概念理解浅层化或表面化  现实写作教学中,常有学生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作文写不深?有此困惑的学生总认为这是自己阅读积累不够或思维方式方法不行等原因造成的。的确,一篇考场作文是考生的价值观、文化内涵以及思维、文体、语言、书写等能力的全面综合的表现。在实际写作时,如果对作文材料中的概念把握不准或不透,就容易写偏;如果对作文材料中的概念理解肤浅化或表面化,思维无法深入,就会写不深,只在概
期刊
如何定义人生的巅峰?  收入最高的时候?社会地位最高时的身份?掌握巨大权力的领袖?或者懂得放下一切,达到笑看茫茫三界的境界?  瑞典一位摄影诗人克里斯蒂安·马尔豪瑟,2012年8月至10月间,共3次攀登瑞士高峰马特洪峰。他刻意独自夜宿当地数天,在零下12摄氏度、没有文明尘埃扰人的情境下,拍了4分钟的缩时摄影影片《巅峰》。  出发前他问自己:一个人面对大自然,看着云朵、阳光、星空变化,就可融入其景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