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和求解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ao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学期的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在我面前哭了。她说:“我家那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凡事我们都尽可能地满足他,稍有点不如意,他马上就翻脸、生气,似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有时关心还会招来他的反感和厌烦……”其他的家长听后也深有同感,感慨不已。
  是啊,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的都是应该的,换言之,现在很多孩子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他们坐享其成都是应当的。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孩子与父母吵架,转身就跳楼;一些孩子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一个不懂得体谅人,不知道关心人,动辄就走极端的孩子,今后怎么与人交往,怎么融入社会呢?
  这位家长的哭诉引起了我的深思,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哪怕学生成绩再好,能力再强,在做人方面,始终都有缺陷,这是我们做老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
  
  一、扣问:不懂感恩谁之过?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助,你都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是啊,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及人心存感恩,他才会感到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别人,也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如上所述,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感恩”的心呢?
  (一)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着跨文化融合的考验。就如我国传统教育中常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可是这一故事却在现今出现了另一个版本:更多的人认为孔融的行为太过虚假,孩子更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生活本应充满竞争。于是新版的“孔融让梨”以可爱的卡通形象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而对于外界的信息缺乏足够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足以让他们形成一个道德判断标准,进而体现于自身的行动中。其次,由于生活上的富足,一部分孩子在模仿成人挥金如土的生活时,渐渐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心理。另外,缺乏榜样的树立与宣传也是一大原因。如果和现在的孩子聊聊天,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对传统的榜样人物已经加入了更多新的理解。比如雷锋,他们认为是花费了很多自己的时间,做了许多对自己帮助不大的事情,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一定早被淘汰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竞争的压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早已形成,只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发展中的他们来说,如何摆正竞争和感恩之间的关系,似乎缺乏一个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典型。
  (二)家庭教育中的“误区”。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较为普遍,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亲,外公外婆爱,爸爸妈妈宠,所有人只围着他(她)一人转,家庭的重心落在孩子身上。这种家庭结构相对于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及长辈将精力分摊给多个孩子来说,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日渐暴露出其存在的不足。首先,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是一个没有“儿童世界”的家庭。因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了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了模仿、尊重的经历,更没有了共同分享、共同努力的经历”(马卡连柯),而缺乏“比照者”也使得孩子难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家长也往往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其次,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特定的家庭结构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强烈而集中,从而使孩子只知道享受,独占欲无限膨胀,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感恩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精神环境,它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例如有这样一个独生女,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平日里,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一一照办,不打折扣,但孩子却养成了任性、自私、懒惰等不良习惯,导致最后某一次父母未满足其要求时,竟企图放火将父母化为灰烬。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感恩已不知是何种情感了!基于这样家庭结构中的家庭教育也就势必会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一)不能将孩子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因而生活中自己就像奴隶般侍候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孩子成为了家庭中的“特等公民”,父母的照顾从来得不到孩子的一句“谢谢”,甚至在父亲生病时都得不到孩子的半点关心。这种冷漠的背后,更说明了家长在教育中一定要摆正孩子的位置,要从培养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入手。(二)对孩子的期望往往不切实际。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压力,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常常会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孩子则先要经历优胜劣汰的残酷考验,这样一来孩子最善良本真的东西可能就会丢失许多。(三)没有全面、及时地关心孩子。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的不断关注,特别是情感成长过程,更需要家长的全面、及时地予以疏导,指望一个单方看病的教育观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更是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
  (三)教育评价机制的痼疾。纵观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在客观化、标准化测定学生知识水平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比较符合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地超越自我,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性格等,而这些品质则是孩子一生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同时,我们都清醒地看到,现在学校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等眼前的名利,要求老师学生加班、加点、加量;各种竞赛比比皆是,从读到写,从唱到跳。孩子们的竞争意识是在被动中加强了,可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多的孩子认为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与他人的帮助关系不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着眼于孩子的动态发展,从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个体入手是当代教育的重点,而由此带来的评价机制也将更加全面,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能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既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又体会到人性的光华,让他们在关爱中学会分享,懂得感恩,不至于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把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等关系孩子一生的东西全都打入冷宫。
  
  二、求索:原来感恩并不难!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体味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从而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物心存感恩之情呢?
  (一)唤起感恩的意识,激发孩子感恩的心
  在平日的生活中,往往正是由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爱备至的“养育”,孩子不能体会父母养育的艰辛,长期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才养成了自私的个性。感恩,就这样夭折在父母的溺爱中。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要让他们体会到在父母慷慨无私的爱里,原来隐含着那么多的辛苦;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就是要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他人的关爱常怀感激之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又如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可将清洁工人无论严寒酷暑,天不亮就要推着清洁车扫地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清洁工人心存感激;当孩子吃着白米饭时,要告诉孩子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让孩子对农民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领着孩子上门道谢。在学校里,班级中可以评选感恩之星,设立感恩台,把关心帮助他人的好人好事及时通告给大家,树立典型,号召大家共同学习;当某个孩子学习有进步时,引导他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伙伴的互相帮助……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要让孩子知道自身的成长离不开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爱和帮助,对他们应心存感恩之情。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从而使孩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并感谢父母,学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树立感恩的榜样,培育孩子感恩的心
  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具体的事物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易于为他们所接受和模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首先为孩子树立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应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自己帮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等一些生活小事;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和想法,让孩子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
  在学校里,老师可利用晨会课、班会课和品德课给孩子们讲故事,如“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讲“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中国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故事;可以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当然,作为老师,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还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如孩子为你搬把椅子,倒杯茶水等,老师都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茁壮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三)开展感恩的活动,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的舞台,教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学会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各种节日是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表示感谢同时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对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来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在助残日到来时不妨带孩子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开展助残活动,还可以鼓励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感恩心。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一声妈妈,浓浓亲情”活动,如布置爱心家庭作业:给妈妈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制作一张贺卡送给妈妈,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开展体验教育活动:通过“一日护蛋”和“一日负重”的活动,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举行“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队活动等等。
  例如在本学期,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体谅家长们的一片苦心,从而学会感恩,我带领孩子们围绕自己的名字开展了主题为“从名字中感悟爱”的活动。另外我还将感恩教育的活动延伸拓展,开展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中队活动,和以“感谢祖国”为题,开展了征文活动等等。
  诚然,孩子的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之处还在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毕竟孩子现在的生活更多的是“两点一线”(家——学校)。如果在学校里,老师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了,回到家,家长却总是溺爱有加,这也不让做,那也代劳了,孩子就会迷惑,也就会出现在学校一个样,在家又是另外一个样的情形。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家庭中,家长要支持、配合学校、老师开展好一系列教育活动,检查孩子的实践情况,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在学校,老师要尽量多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纠正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思想。家校携手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成果。
  从社会层面上,我们更呼吁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多一些实践教育的基地。只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只要家长与老师齐心协力,让感恩教育成为孩子的必修课,我们身边就不会出现冷漠、自私的孩子,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个有情有义、懂得感恩的孩子。
  (江苏淮安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张军刘璇)
其他文献
14年前为一家日本企业做代工,14年后的创新让夏普、三星侧目,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10月17日,是陈平舒心的日子,当天在深圳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评奖结果揭
目的探讨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牙髓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于辽阳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牙髓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任教后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12年来,我接手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又送走了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从我所做的点滴班主任工作中体验了许多成功和快乐的喜悦,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了“实现底图档案管理科学化”课题调,走访了多家科研单位和施工企业,查阅了较多底图档案文献,得到了不少启示。下面,谈一下浅薄认识:底图档案是一种设计文
研究了碳纳米管ZnA1-27复合材料和ZnA1-27合金的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提高了ZnA1-27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并对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The wear propert
《倍的认识》是一节概念形成课。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和建立“倍”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两量的倍数关系打下基础。在设计和施教该课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使“倍
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手段,尽管角膜是器官移植的免疫赦免部位,但同种异体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片失败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8%的常规角膜移植或75%的高危角
金瓶梅:世情书与怪才奇书的双重品格杨义一中国古典小说给人带来聚讼纷坛的“恐惧的诱惑”者,莫过于《金瓶梅》。尽管它蒙受淫秽之讥,鲁迅还是把它列入“明之人情小说”,推崇它是“世情书”之最,并解释道:“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
喷油器的正确使用与保养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机科研所田福林,梅建波,牟东辉喷油器是柴油发动机燃油系统精密件之一。它的喷油嘴针阀与阀体的配合间隙为0.001~0.003mm。若喷油器雾化不良或不喷油
语法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语法。它就像把一粒粒紫水晶般的葡萄粒连在一起的葡萄杆,所以学生们一定要重视语法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往往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