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w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思品课程应该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做到知行统一。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使认知通过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实现知行的统一,就成为摆在广大思品教师面前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的知识,使思品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思品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
  一、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
  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度过的,发生在这座舞台上的一些内容可以引入到他们的学习中来。其中的喜、怒、哀、乐,各种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用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来使学生有所获、有所悟。例如,在教学《受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课时,针对班上少数学生学习不很主动、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不想用功读书的念头这一情况的存在,可以编一个《弃学经商》的小品,通过小品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每个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第一任启蒙教师,也是思想品德的最好施教者。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思想品德教学。家长的职业、家长的职业道德以及家长的所见所闻都是现成的资源,采用请家长来校、开座谈会或是走访家庭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以身说法,由于是出自家长之口,和教师的讲解相比更有说服力。
  三、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品德教育的一片天地。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既要将时间延长,还要还将学生带入社会,领进生活。通过将学生带到野外亲自看一看、闻一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以及热爱故乡、热爱现实生活的感情。还可以针对当今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的广告词和虚假的宣传广告,以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假恶丑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是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第二个框题的内容,课标要求是3.3知道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本框题主要从法律角度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目前环境保护的法律现状、环保原则及青少年应该怎么做,以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依法保护大自然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本课和第一课时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成为本单元知行统一教育目标的最后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村庄或小造纸厂去参观,在满地都是垃圾、废纸和塑料袋漫天飞的街道上,在纸厂刺鼻的废水渠边,让学生说说面对这些现象的想法。学生会积极讨论,很快就能把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找出来。借助活动所获得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学生理解了抽象的理论知识,使他们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通过这种与现实生活零距离的实践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目的是实现知行统一。因此,思品课堂教学应向现实生活扩展,让课内外互相结合,实现知行的最终统一。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思考的问题。高三学生时间极其紧张,各门功课压力都很大,所以,复习课尤其需要注意有效教学。那么,高三复习课如何能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学生的时间,来高效上好呢?  2009年,学校申报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经过不断的实践、学习、研究、探
期刊
一、审视现状:智慧缺失 才智消磨  在习俗的、日常的课堂情境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学生以纯粹的知识学习为主以及被过度地管制和规训,他们旺盛的生命活力及其智慧的自由成长,逐渐变得被动、刻板、僵化和苍白了。他们所获取的各种知识与他们自身的心灵需要相分离,并成为了自主发展的异化物,这使得他们逐渐地失掉了个体性、灵活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他们潜在智慧的成长被阻隔了、遮蔽了。  很多学生反映:“上语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研究与探索的重要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时期,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老师真正的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作为老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意
期刊
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变了我的性格、脾气、习惯,甚至人生。教师的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最需要的是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教学的快乐,如何教得得法?如何让学生学得明白,考得满意?如何让自己提升到工作再忙心不烦,教学再苦心不累?  一、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是一份平静的职业,平平常常的工作,只有不断发现快乐,才能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学习,
期刊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确实,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审美离不开想象,语文教学同样离不开想象。要想让我们的语文,始终是生动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态的语文,就要努力让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闭目想象与画外音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画外音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
期刊
引语  文学作品虽不是画儿,但读起来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一颦一笑如在眼前,真是莫大的享受。那么作家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技法当然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肖像描写。肖像写得好,人物形象就有特色,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展示人物精神风貌,揭示人物内心和性格,还会蕴含文章的主旨,当然,有时还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例如:  那些卑微的母亲  卫宣利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
期刊
教育,本来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学好语文终生享用。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这些技能和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强化。因此,真正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势在必行。  其实,这一观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了。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该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
期刊
有些同学不知道诗词鉴赏题目要怎么做,或者因为几次做题分数不高而很懊恼,或者拿到满分感觉很难,不要灰心,读完这篇文章,跟着这些方法走,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识人识诗  很多同学理解错了诗歌是因为不知道作者生活年代,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这样就很难准确判断出诗歌具体表达的情感态度。所以,大家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可以去找本诗人的自传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述判断,毕竟出高考题的是现代人,还是会注重一些当
期刊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促进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目前,有些学校教学班规模较大,每班60-70人,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较多时间没有得到多少实效。另外,有些竞赛课和研究课,为了便于
期刊
[案例背景]  1.新课标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