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及政治素质。有效的教学策略会带来高效的课堂,如挖掘教材情感素材;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创设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活用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相关探索,以期让政治回归生活、使理论得到实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素材。说自己的故事。促使学生产生共鸣
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想切实改变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固有看法,就要积极探究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时,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与思想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伴随着身体发育,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世界也变得丰富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想出了一个办法,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向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题目是“我的青春故事”,告诉学生笔者青春时期的烦恼与梦想,让学生给笔者回信。结果笔者收到了几十封回信。信件的内容情感真挚,故事丰富。每封信都代表着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思想、有烦恼、有渴望、有不满、有愤怒、有悲观、有欢喜,在信件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学生之所以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是因为教师先把他们当作好朋友,向他们先说自己的故事,诉说自己的烦恼,学生一下子就把教师当成朋友来交流。这样一来教师的课堂已成功了一半。抓住这个契机,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烦恼?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的?”此时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渐渐地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交流中找到答案,进而自我调节青春的困惑。
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完善自我
学习过集体生活是我们青春成长的必经之路。在集体中,我们学会接纳、理解和包容;学会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经历成长;学会互相帮助,创造更好的共同生活;找出“团结的集体”的共性。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梁启超说:“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一个人无法单独生存,一个个“我”构成了若干个“我们”。“我”与“我们”休戚相关,集体是“我们”的重要形态。我们正在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人生时光。在这一课,笔者提出要多开展集体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运动会,并且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团结的集体”中感受到怎样的力量;自己为这个集体做过什么。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说自己为班级做过的事情,笔者见学生兴致勃勃,于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在集体中成长的故事。
“前进组”的小明说,他在运动会上参加800米的接力赛,赢得了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感到无比的自豪。“自奋组”的小恒说,他的小组在篮球比赛中上半场以12:20的比分输给了对手,但是他后来与队员们总结教训,步步为营,在后半场他们反败为胜。比赛结果出来时队友们激动得欢呼起来,他们无比兴奋,无比骄傲,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为集体献上一份力带来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通过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中经历了成长,虽然在活动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只要积极去面对就会获胜。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都会有突破。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笔者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公平正义?怎样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如何维护公平正义?提到‘公平正义’,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分小组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在发言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中无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对公共生活相对较为陌生,导致中学生普遍缺乏公共活动的意识。对此,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应有意识地将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验的机会,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如此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例如,“民主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走访自身居住小区周边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了解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实施途径及其发展进程,进而增强自身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四、活用鲜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景体验教学法最基础的使用方式是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人情景,激發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准确构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地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模拟法庭,安排学生扮演法官、原告以及被告。在安排角色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引入相关的法律案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扮演,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初中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限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场景,使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转换,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
其次,运用自主探究情境,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被动学习的能力,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故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例如,在进行青春期的烦恼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不记名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烦恼写在纸上,对“烦恼”进行随机抽取。然后将“烦恼”在课堂上进行公布,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与他人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时,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如在购物时买到虚假的商品;网络购物时发生快递邮寄破损、丢失的问题;在走路时与他人发生摩擦;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学生通过课堂情景体验教学,能够有效掌握课堂知识,从而在生活中进行合理运用。
利用有趣、有效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让政治回归生活,使理论得到实践。这样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内容,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核心素养的内涵,让每一节课都能体现核心素养的作用,还能使学生轻松地归纳出核心素养的脉络,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到真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创新化、教育活动有效化、教育载体生活化……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志青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素材。说自己的故事。促使学生产生共鸣
对于初中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想切实改变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固有看法,就要积极探究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教师要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时,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与思想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伴随着身体发育,他们的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情感世界也变得丰富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笔者针对这一现状,想出了一个办法,给学生写了一封信,向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题目是“我的青春故事”,告诉学生笔者青春时期的烦恼与梦想,让学生给笔者回信。结果笔者收到了几十封回信。信件的内容情感真挚,故事丰富。每封信都代表着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思想、有烦恼、有渴望、有不满、有愤怒、有悲观、有欢喜,在信件中可以看到学生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学生之所以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是因为教师先把他们当作好朋友,向他们先说自己的故事,诉说自己的烦恼,学生一下子就把教师当成朋友来交流。这样一来教师的课堂已成功了一半。抓住这个契机,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烦恼?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的?”此时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渐渐地退到幕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交流中找到答案,进而自我调节青春的困惑。
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成长,完善自我
学习过集体生活是我们青春成长的必经之路。在集体中,我们学会接纳、理解和包容;学会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经历成长;学会互相帮助,创造更好的共同生活;找出“团结的集体”的共性。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梁启超说:“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始能立。”一个人无法单独生存,一个个“我”构成了若干个“我们”。“我”与“我们”休戚相关,集体是“我们”的重要形态。我们正在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人生时光。在这一课,笔者提出要多开展集体活动,比如篮球比赛、运动会,并且让学生思考在这个“团结的集体”中感受到怎样的力量;自己为这个集体做过什么。说出来与同学分享。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争先恐后地说自己为班级做过的事情,笔者见学生兴致勃勃,于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分享自己在集体中成长的故事。
“前进组”的小明说,他在运动会上参加800米的接力赛,赢得了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感到无比的自豪。“自奋组”的小恒说,他的小组在篮球比赛中上半场以12:20的比分输给了对手,但是他后来与队员们总结教训,步步为营,在后半场他们反败为胜。比赛结果出来时队友们激动得欢呼起来,他们无比兴奋,无比骄傲,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为集体献上一份力带来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通过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中经历了成长,虽然在活动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只要积极去面对就会获胜。无论是自己还是团队,都会有突破。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三、以生活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
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笔者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公平正义?怎样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如何维护公平正义?提到‘公平正义’,你会联想到哪些词语?请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分小组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以上概念的理解,在发言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中无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生对公共生活相对较为陌生,导致中学生普遍缺乏公共活动的意识。对此,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平台,应有意识地将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验的机会,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如此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例如,“民主管理”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可让学生走访自身居住小区周边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了解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实施途径及其发展进程,进而增强自身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
四、活用鲜活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景体验教学法最基础的使用方式是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融人情景,激發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情景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准确构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地掌握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例如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模拟法庭,安排学生扮演法官、原告以及被告。在安排角色后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引入相关的法律案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扮演,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初中生由于生活经历有限,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限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场景,使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转换,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
其次,运用自主探究情境,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被动学习的能力,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故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例如,在进行青春期的烦恼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不记名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烦恼写在纸上,对“烦恼”进行随机抽取。然后将“烦恼”在课堂上进行公布,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与他人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时,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如在购物时买到虚假的商品;网络购物时发生快递邮寄破损、丢失的问题;在走路时与他人发生摩擦;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学生通过课堂情景体验教学,能够有效掌握课堂知识,从而在生活中进行合理运用。
利用有趣、有效的教学策略,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让政治回归生活,使理论得到实践。这样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内容,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体现核心素养的内涵,让每一节课都能体现核心素养的作用,还能使学生轻松地归纳出核心素养的脉络,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到真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教育方式创新化、教育活动有效化、教育载体生活化……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