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其中之一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都要经受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有时情感两极分化明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常把青少年的这一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时期”或“危机时期”。在这个青少年必然要经过的特殊时段里,逆反心理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他们的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会较多地倾向于自我评价。另外,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以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龄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如父母溺爱、隔代养育等),许多独生子女进入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在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时,很容易表露出逆反的心态。
其次,态度和偏见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个因素。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上),因此师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恰恰忽略了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疏于辅导和沟通,再加上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对学生过多的否定,因此因为逆反心理而导致的悲剧如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最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
面对逆反心理,我们要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保持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尽量减少反差,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爱心与耐心并重,帮助学生消除情绪
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使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自暴自弃或跟老师产生对抗行为。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正面与教师冲突时,教师一定要冷静,防止因冲动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另外,事后教师还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同时仔细思考教育的方法,这样就会使自己以一个平和的心态,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进而减少矛盾的发生。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三、及时调整教育方式,真正适应新时期学生
对于中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要做具体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校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叛和抗争。就这一点来说,中学生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是有一定积极性与合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从学生逆反心理的反应中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弊病与缺陷,并及时加以调节与改善。
由于中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他们的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会较多地倾向于自我评价。另外,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以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龄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如父母溺爱、隔代养育等),许多独生子女进入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在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时,很容易表露出逆反的心态。
其次,态度和偏见是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个因素。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上),因此师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恰恰忽略了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疏于辅导和沟通,再加上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对学生过多的否定,因此因为逆反心理而导致的悲剧如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最后,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
面对逆反心理,我们要采取哪些对策呢?
一、全面评价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保持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尽量减少反差,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
二、爱心与耐心并重,帮助学生消除情绪
学生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反复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反复,并抓住反复的机会进行进一步教育,促使其继续进步。抓反复要反复抓,绝不能见学生进步过程中有反复就全盘否定。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自暴自弃或跟老师产生对抗行为。遇到学生违反纪律或正面与教师冲突时,教师一定要冷静,防止因冲动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另外,事后教师还要进行认真的调查,同时仔细思考教育的方法,这样就会使自己以一个平和的心态,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进而减少矛盾的发生。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顶撞行为。
三、及时调整教育方式,真正适应新时期学生
对于中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要做具体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校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一种反叛和抗争。就这一点来说,中学生学生身上的逆反心理是有一定积极性与合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从学生逆反心理的反应中找到自己工作上的弊病与缺陷,并及时加以调节与改善。
由于中学生逐渐产生了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所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