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永远是写作的“第一推动力。”改善作文教学的第一条策略是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开展第二条策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积累素材。第三条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课内外有效结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真情实感;积累素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事实上,小学生一谈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面对题目是“横眉冷对习作纸,低头干啃铅笔头”。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厌倦的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呢?
一、小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1、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作文源于生活。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只让孩子好好读书,洗衣做饭这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视野狭窄,缺乏写作的题材。另一方面,学生看书不注重积累,一写作文的时候词语困乏,他们大部分用的都是日常口语,苍白无力,句子没有使用任何一种修辞手法,文章没有一点文彩,只是长长的流水帐。
2、感情缺失,缺乏个性。
一篇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人,是被文中的真情所感动了。看一部电影,能哭得唏哩哗啦的,是被主角的精彩演技和全情投入所感动了。所以,写作文必须具有真实性。只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现在的学生,思维好像被固定的模式锁定了。写好人好事就写自己怎样给老奶奶让座,写感动的事情就写自己生病,妈妈怎样照顾自己等。他们不懂得从生活上的小细节寻找那一些触动自己心灵的事来作为题材。没有了自己的独特个人鲜味。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急功近利
现阶段小学的作文教学都是应付考试,根本不是孩子自我表达的需要。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程式化,大多数老师以考试内容、形式及评分标准为主攻方面,为求达到考试的标准而努力。学生成了背诵作文的机器,成了拼凑段落素材的能手,写出来的作文千遍一律,有的只是换了汤,没换药。这样的习作指导,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扼杀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
2、作文评价缺少激励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部分,不少老师用成人的水平要求小学生,批改时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当做文艺作品评论,从词句到篇章、从选材立意到写作技巧,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高标准高要求。这严重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扼杀了表达的欲望,学生总看不到自己习作的进步,自卑感油然而生,往往视习作为畏途。
二、改善策略。
(一)走进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永远是写作的“第一推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所以,在写作指导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都写下来。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哈姆雷特,他们有着不同的感官,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下,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二)开展读书活动,积累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平时就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分析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详写,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今天的“教”,就是为了以后的“不教”。为了积累素材,班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1、鼓励每个学生给同学推荐一本好书,互相交换阅读。
2、每个学生,每个星期都要写一段微分享。针对书上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落,或某个故事情节,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半个月开展一次故事会,评选班上的“故事大王”。
4、每个月进行一次“书签交流会”,精心做一个书签,送给自己的同桌、好朋友。
5、每个月进行一次“课本剧”大赛。学生自导自演,自选角色,全情投入到故事当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在与同学不断的磨合当中,他们学会礼让,学会合作,学会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在同学多维的思想碰撞下领悟到如何能这把个角色演“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中去。
6、營造书香班级,把学生的作品(手抄报)都粘贴在教室里。
7、“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评选“书香家庭”。全民阅读,共同提高国民的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慢慢开始爱上阅读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断的活动冲击下,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悟性也增强了。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的再现,同时也是强调活动的真实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与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设计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游戏,让学生尽情地玩。
2、设计家庭亲子活动,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活动。
3、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借助悠扬的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化解自己与同学、与父母的误会。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内外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真情实感;积累素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课文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事实上,小学生一谈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面对题目是“横眉冷对习作纸,低头干啃铅笔头”。大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厌倦的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呢?
一、小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方面
1、视野狭窄、积累不足
作文源于生活。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过分的溺爱只让孩子好好读书,洗衣做饭这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视野狭窄,缺乏写作的题材。另一方面,学生看书不注重积累,一写作文的时候词语困乏,他们大部分用的都是日常口语,苍白无力,句子没有使用任何一种修辞手法,文章没有一点文彩,只是长长的流水帐。
2、感情缺失,缺乏个性。
一篇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人,是被文中的真情所感动了。看一部电影,能哭得唏哩哗啦的,是被主角的精彩演技和全情投入所感动了。所以,写作文必须具有真实性。只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现在的学生,思维好像被固定的模式锁定了。写好人好事就写自己怎样给老奶奶让座,写感动的事情就写自己生病,妈妈怎样照顾自己等。他们不懂得从生活上的小细节寻找那一些触动自己心灵的事来作为题材。没有了自己的独特个人鲜味。
(二)教师方面
1、教师急功近利
现阶段小学的作文教学都是应付考试,根本不是孩子自我表达的需要。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程式化,大多数老师以考试内容、形式及评分标准为主攻方面,为求达到考试的标准而努力。学生成了背诵作文的机器,成了拼凑段落素材的能手,写出来的作文千遍一律,有的只是换了汤,没换药。这样的习作指导,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扼杀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
2、作文评价缺少激励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重要部分,不少老师用成人的水平要求小学生,批改时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当做文艺作品评论,从词句到篇章、从选材立意到写作技巧,从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高标准高要求。这严重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扼杀了表达的欲望,学生总看不到自己习作的进步,自卑感油然而生,往往视习作为畏途。
二、改善策略。
(一)走进真实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永远是写作的“第一推动力。”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所以,在写作指导中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是作文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都写下来。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哈姆雷特,他们有着不同的感官,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下,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了。
(二)开展读书活动,积累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平时就要加强指导和训练:在讲读课文的时候,分析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详写,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今天的“教”,就是为了以后的“不教”。为了积累素材,班里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1、鼓励每个学生给同学推荐一本好书,互相交换阅读。
2、每个学生,每个星期都要写一段微分享。针对书上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落,或某个故事情节,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半个月开展一次故事会,评选班上的“故事大王”。
4、每个月进行一次“书签交流会”,精心做一个书签,送给自己的同桌、好朋友。
5、每个月进行一次“课本剧”大赛。学生自导自演,自选角色,全情投入到故事当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在与同学不断的磨合当中,他们学会礼让,学会合作,学会在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在同学多维的思想碰撞下领悟到如何能这把个角色演“活”。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中去。
6、營造书香班级,把学生的作品(手抄报)都粘贴在教室里。
7、“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评选“书香家庭”。全民阅读,共同提高国民的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慢慢开始爱上阅读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断的活动冲击下,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悟性也增强了。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的再现,同时也是强调活动的真实性,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与共性。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加之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将活动与写作结合起来,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设计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游戏,让学生尽情地玩。
2、设计家庭亲子活动,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活动。
3、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借助悠扬的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化解自己与同学、与父母的误会。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条件的优势,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内外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