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溝邊記事》的歷史記憶

来源 :旅读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類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困難的,但讀真實歷史會讓人獲得活下去的勇氣,並在苦難中,以自己敬重的人事為鏡,小心選擇良知。
  在河西走廊、絲綢之路考察漢、唐古代遺跡時,我特意帶上了楊顯惠的《夾邊溝記事》。旅途中,那些史書、記事書上的地名,與現實中或飛掠而過、或棲止停留的西部高地重影、交織,給予了我意識中多重的敘事,身心遭遇來自不同維度的撞擊,一如旅途一邊經歷高明清爽的西部風光,一邊承受西北小城隨時騰起的黃塵和路人尼古丁的侵襲。
  連續好幾天,睡前讀《夾邊溝記事》,每讀完一章,都不能馬上開啟新目。心裡太滿,空一會兒,再試著翻開,仍是無法再看進來一個人或一個字,只好睡去。
  《夾邊溝記事》的每一章都充滿了無可忘懷的人事,非正常的死亡連續、密集,每一個人的死,都是忽然來臨,迅疾湮滅,無聲無息。看看這些題目——<上海女人>、<走進夾邊溝>、<李祥年的愛情故事>、<驛站長>、<賊骨頭>、<憎恨月亮>、<飽食一頓>、<逃亡>、<堅持到底>、<探望王景超>、<自由的嘉峪關>、<一號病房>、<許霞山放羊>、<夾農>、<在列車上>、<這就好了>、<醫生的回憶>、<鄒永泉>、<告別夾邊溝>,十九個名目,充溢著遠遠超出這些題名的歷史細節。
  如不是楊顯惠的采寫記錄,我根本不會知道上世紀的五〇年代末,在中國絲路的重鎮,河西四郡之一酒泉的茫茫荒漠與戈壁之間會有一個”國營夾邊溝農場“曾經存在過,也不會知道哈佛醫學院畢業的博士上海人董堅毅一九五二年學成回國,一九五五年支援西北來到蘭州,一九五七年被定為右派之後在夾邊溝經歷了怎樣地獄般的三年,又在一九六〇年的初冬如何因饑餓而離世,卅五歲的年輕生命,沒能等到妻子顧曉穎輾轉千里的探望,<上海女人>顧小姐在農場癡尋了四天,尋得的遺體在地表裸露著,裹屍的毯子已不見,身體的皮肉已被割食一空,“像是剝去了樹皮的樹幹”,“皮膚黑乎乎的,如同被煙火熏過的牛皮紙貼在骨頭架子上”。在楊顯惠的書中,他的名字寫作“董建義”。
  最初在《上海文學》雜誌(二〇〇〇年)上連載時,這組非虛構的記事,經由編輯寫作為小說才得以發表。這組超越常識的人間故事,是以一篇篇口述形式記述的,細節真實得令人喘不過氣。二〇一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羅斯人S.A.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寫作的同為紀實體的小說《鋅皮娃娃兵》裡說:“只有完全絕望的人才能對您講出一切。除了我們以外,很多事都沒人知道。真實太可怕了……”幸而有這些記述者,讓酷烈的歷史不至於湮滅。
  巫寧坤的《一滴淚》讓我們知道他的同學好友李政道,於郵輪一別所說的“洗腦子”究竟意味著什麼,河北清河農場的右派曾如何生存;高爾泰的《尋找家園》讓我們知道了,安兆俊等三千多被定為右派的生命,在夾邊溝“死亡營”中曾如此存活,這種記述性的真實寫作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敘事倫理”。正像寫作《往事與隨想》的赫爾岑所提醒的,“凡是不敢說的事,只存在一半”。而寫作《捍衛記憶》的利季婭·丘克斯卡婭更進一步,她描述那種被迫的遺忘……
  “先是存在一半,後來是四分之一,再後來就只剩下十分之一了。如果及時封住報刊的嘴,最後等到受難者和見證人統統死光,新的一代就什麼都不知道了,不能理解發生過的事,不能從祖輩和父輩的經歷中吸取任何教訓了。”
  其實,人類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是困難的但讀真實歷史會讓人獲得活下去的勇氣,並在苦難中,以自己敬重的人事為鏡,小心選擇良知。試著像這些秉筆記述的人一樣,“懷著憐憫與謙卑,擁抱歷史和人”(巫寧坤)。學者崔衛平也曾在文中為個人選擇給予信心,“選擇良知的人自然會吃苦頭,但選擇那個被編制進去的系統就一定功德圓滿嗎?他們自身人性的損失呢?他們在歷史上所產生的長遠的歷史性後果呢?”我想到《夾邊溝記事》裏記述的另一個女人和桑,她為在農場的丈夫帶了二十個油卷,但趕到時丈夫已經死了,她便把油卷分給遇上的人吃,她坐上回去的火車時,二十個油卷已經沒了。她非常饑餓,陌生人遞給了她食物。這樣的記述在楊顯惠的書中還有很多,正是這些交織在殘酷中的有著微光的敘述,讓我保持住了對人的一點信心。
其他文献
世上諸多城市,總有一條母親河連結過去與未來。母親河不僅豐富城市的樣貌,更提供市民休憩功能。而河岸的都市建設,更點綴出政府對未來的預想。  蘇州河與黃埔江的交界  外灘源,正是上海母親河邊最重要的文化資產。外灘從一八四九年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名稱正好驗證它在空間與時間向度上的重要性。以空間而言,拉開沿岸歷史建築的序幕;以時間而言,從最早建造英國領事館和傳教機構開始,逐漸發展成現今外灘風景線。  在
期刊
輸入“清遠”二字,滿溢出來的關鍵字“雞”與“漂流”佔據電腦畫面。沒錯,這就是嶺南四大名雞之首清遠雞的故鄉。  位於粵北,為廣州市一衛星城市,車程約一個半小時。由於腹地廣大、好山好水,成為假日踏青的好去處,地產商模仿歐洲別墅造鎮,吸引不少廣州住民青睞。說到清遠,有兩件事不能錯過:清遠雞、清遠漂流。  清遠又名鳳城,傳說當地一場洪水,一位青年救了在水中載浮載沉的鳳凰巢,母鳳凰則回過頭來拯救當地居民,遁
期刊
不少朋友都問:“除了大三巴, 澳門還有哪些必去的景點?”想看華麗建築,可到金光大道金碧輝煌的賭場逛逛;想看歷史文化,則隨便拿個地圖沿著世遺古跡走走。近年澳門旅遊局推出“論區行賞”八條步行路線,今年上旬更選出“新澳門八景”,替二度訪澳旅客提供大三巴外更多選擇。  既然有新澳門八景,當然就有舊的,先來談談它的歷史。  一九九二年,八個澳門社團以“歷史性、時代性、可觀性和連續性”原則,選出八個著名旅遊景
期刊
說起香港,大家一定會聯想到點心。無論行程多緊密,也至少要有一餐在茶樓享用。大家熟悉的可能是添好運、蓮香樓、美心皇宮,還有一大堆米其林星星,然而當地人會去的茶樓,其實不是以上。  畢竟對於香港人而言,早茶可是每個早上、每個週末都必須要做的事,“得閒飲茶”成了與臺灣“呷飽未”同樣親切的問候語。如果天天要付一次米其林水準的價錢、或是排很長很長的隊伍,一般香港人恐怕很難做到。  既然每天飲茶,當然是找一家
期刊
慈禧實際把持大清朝政數十餘載,此間除了憑靠堅不可摧的意志力,恐怕還得有一副過人的體魄才行!  儘管長期協助皇帝襄理朝政,慈禧卻維持相對規律的生活作息。據一些老太監的回憶,慈禧經年早睡早起,除卻嚴寒的冬日,平素她在梳洗及用膳過後,喜歡離開寢宮隨處散步、鍛鍊體態,這項習慣幾已成例行公事,坐實了“流水不腐,戶樞不蠢”的道理。  另一方面,愛美的慈禧亦頗著重容貌的保養。曾受聘大清宮廷、替慈禧繪製肖像的美國
期刊
在烏鎮景區外問人“當地有什麼特色小吃”,靠譜的本地人告訴我一個名字和一段有意思的故事:阿能麵,一位縣城廚師靠著技藝,制霸了整個桐鄉(烏鎮隸屬於桐鄉市)的麵食傳奇。  江浙一帶慣吃麵食,尋常人家到麵館本曰“吃麵”,但上世紀末,燒麵師傅莊冠能橫空出世,硬生生把桐鄉人吃的麵冠上前綴,成了“阿能麵”。  一九九六年,莊冠能和妻子在浙江桐鄉邵家橋邊,以簡陋設備搭起棚架,擺上桌椅數張,燒麵迎客。小麵攤生意火爆
期刊
近年中國大陸文創產業發展快速,成都對此更是不留餘力,打出“西部文創之都”口號。無論是蜀錦、茶館、飲食、交子、工廠等文化出現、大街小巷的歷史建築、成都的記憶與根、時代的遞嬗,為成都作為文創城市提供了源源不絕的資源。一些年久失修、屋瓦殘破的建築,過去可能面臨拆遷、毀損、棄置的命運,如今則重新利用,煥發生機。成都白藥廠遺址正是由此基礎打造而成。  成都白藥(白色火藥)廠始建於一九〇六年, 所以又稱一九〇
期刊
還記得二〇一〇年上海世博會的盛況嗎?來自世界各地高達七千三百萬的參觀人數,無畏豔陽在熱門場館前排隊五、六小時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即使當時未曾參與這項盛事,現在也可到訪位於黃浦江畔的世博會博物館,一窺歷屆世博會的精彩。  坐落於黃浦江畔盧浦大橋旁、兩年前對外開放的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位在原上海世博會浦西園區內,是全球唯一獲授權的永久性世博會官方博物館和文獻中心,也是大陸首座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博物館。
期刊
外柔內剛的慈禧長期把持朝綱,聽政之餘亦不忘習字作畫,並透過閱讀汲取新知、頤養性情。  翻覽史料文獻,正典中的慈禧形象並非如同稗官野史或時下許多宮廷劇中搬演的那般迂腐或守舊:相反的,比起心態上趨於閉關自守的夫君咸豐帝,這位把持大清朝政逾四十載的女強人顯得十分積極進取,好比她曾學習過英文,穿用高跟鞋、香水等舶來玩意,甚至也涉獵華爾滋、彈鋼琴等深獲西方仕女喜愛的技藝內容。雖然有些純屬玩票、不過淺嘗輒止,
期刊
慈禧懂生活、好享受,性喜聲色之娛,即使身處亙古未有的中外變局之中,她仍不改玩物之志。  鳳在上,龍在下: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市的昌瑞山一帶,是清代三大陵區中最大的一處,區內的皇室陵寢算算便有數十座;其中普祥峪定東陵安葬著“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的陵寢則為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生前曾耗鉅資重修自己的萬年福地,饒有興味的是,其陵前的丹陛石採取“鳳在上,龍在下”的雕刻造型,隆恩殿內的漢白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