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同而法异,各得其妙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antong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不担任家务以外的社会工作的,而上层妇女则连家务也不担任。她们的生活范围狭窄,感情空虚,因此把家庭的团聚之乐看得非常重要,而对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离别,都感到非常悲哀。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少妇与丈夫的离恨的闺怨诗,如王昌龄的《闺怨》,白居易的《闺妇》,张仲素的《秋闺思》等。同为反映少妇与丈夫离别之怨的,三人所用艺术手法各异,三首诗各有各的巧妙之处。王昌龄的诗运用逆转手法,由少妇的神情变化,突出了少妇的忽然感悟之悔;白居易的诗如一幅图画,由少妇的动作、神情反映少妇的精神世界;张仲素的诗运用倒叙手法,突出少妇内心的感伤,引人入胜。下面,我就谈一下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先看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名篇之一。它的成就在于极为细致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诗本来是写她的愁,然而出人意料,却从“不知愁”写起。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丈夫远征异地,她却浓妆艳抹,登楼赏景,这就是“不知愁”的具体形象了。第一句反起,第二句顺承第一句,对照下文,才更觉其变幻。当她在翠楼闲望,兴致勃勃之际,忽见郊外杨柳又发了青,才想起夫婿去求取功名富贵,却不料反而因此辜负了彼此的青春和家庭的幸福,不禁后悔起来了。前后两段,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春日”点景,通连前后,是她凝妆上楼所由,也是她见柳而悔的根。“忽见”两字是大转折,“悔教”两字是现在的心情,但别时情绪,平日希望等等矛盾的心理状态,自然也都包含在内。
  再看白居易的《闺妇》:
  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起句写无心刺绣,虽然靠着绣绷,却不拿针。次句写衣带变长了,头垂的低低的。人之懒散、消瘦、愁闷,都用极其精炼的手段生动地显示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春天又过去了,可是,辽阳那边,还是什么消息也没有。“春尽”,是一年又空过了;(古人往往以一季代表一年,如三春、三秋,均指三年。)“日又西”,则是一天又空过了。说“夜合花前”,不但是因为夜合花这种植物的花朝开暮合,夜合表示一天已晚,与“日又西”关合;而且是此花又名合欢、合昏,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花木犹且如此,何况于人?用一“又”字,可见相思之苦,相忆之深,昨天盼今天,今天又盼明天,不知道已经经过了多少日,多少次。在今天以前,已经有过无数次的希望和失望,而今天依旧是无望了。这首诗写的久别之怨,乃是年深日久积压起来的,与王昌龄诗写的忽然感触之悔不同,而各极其妙。此诗纯粹是一幅图画,虽然诗中只写这位闺妇的形象,而不及其它,但我们读了以后仍然可以对她的精神世界有充分的了解。
  最后再看张仲素的《秋闺思》:
  碧窗斜月霭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如题所示,这首诗写的是一位伤离念远的少妇在某个秋夜的内心活动。一梦醒来,已是深夜,月亮西斜,深深的光辉射进碧色的窗户,洒满了闺房。对着满房的月色,再也无法继续睡下去了。这时,不知趣的寒螀却又在一个劲儿地啼叫着,终于牵惹了她更多、更深的情绪,哭了起来。这前两句,是此时情景。而其之所以至此则是一梦引起的。丈夫从军漠北,久久不归,只听到说他在金微山。这么陌生,这么遥远的地方,她是连想也想不出来是什么样子的,更不用说不知道去到那里的路线了。然而,因为想念之切,在梦中她又分明到了那个地方,会见了久别的亲人,醒来以后,才发觉原来还是一场空,路也不知道,去也不能去。这后两句,是补叙。只有这么安排,才更引人入胜。如果顺着事情发生的先后,先写她入梦,后写她伤情,就成为平铺直叙,了无余味了。
  综上所述,王昌龄、白居易、张仲素这三位诗人的诗,同为描述闺怨,都是表现闺中少妇对久别丈夫的思念和独守空闺的哀怨这一主旨,而因采用手法不同,而使这三首诗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真可谓“旨同而法异,各得其妙”。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着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现就自身的语文教学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改革的认知。  一、呼唤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走近学生方可产生心之共鸣,建立互信。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能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空间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的课
期刊
面临日趋紧张的高考压力和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很多学生迷失了自己,学习被动,怨学、厌学情绪日趋上涨,应该如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学习目标任务越明确,知觉的选择性就越强,教与学的关系就越融洽,教学的效果就越显著。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积极主动,能否自觉,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目标明确了,在学习上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
期刊
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真实的、感性的存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真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失去了“真实”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读悟结合,立足感性的语文  朗读是经实践证明的最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以读表达,以读抒情,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和精
期刊
议论文中论据段的写作,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整篇作文的质量。不少学生的议论文整体思路清楚,语言表达也流畅,但就是经不起”琢磨”,一具体到某些意义段(或重点段),就错漏百出,结果文章上不了层次,得不到好成绩,甚为可惜。因此,对段的写作训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选材要准确、典型,写作时多反复关键词  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所以,陈述材料时一定要
期刊
(一)更新教学观念,力戒墨守成规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施教的老师,更新教学观念,势在必行。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动起来,坚决摒弃过去一味的给学生灌的陈旧观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要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自己发现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罗素说的好:“学生会学了,你就成功了,你的教学就成功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
期刊
一篇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是三要素,高中学生基本能做到论点明确,论述完整,但在论据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同学,一篇文章虽然列举了很多事例,但因其角度单一,仍显得呆板、单调,那么议论文的论据该怎样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呢?  一、可以正反两方面选论据  学生写文章,习惯让思维朝一方面发散,比如论述“淡泊名利”这个论题,学生提出了“做人应淡泊名利”的论点,接下来举出了袁隆平、居里夫人、钱钟书这些事
期刊
拿起《红楼梦》,就走进一个美的世界。《红楼梦》是现实与艺术结合的最完美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红楼梦》里充满了情趣、谐趣,雅趣。她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各种形式,诗、词、曲、赋;调动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建筑、园林、绘画、美食。正因如此,所以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去阅读它,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而且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产生红学这
期刊
肖某某,是我们班级的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他身体较胖,同学都戏称他为“胖子”,聪明有余,学习习惯极差,自律性差,白天总是犯困,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作业龙飞凤舞,一片无人能看懂的草书,总喜欢拿着一些偏题难题怪题去“问”老师,最大的喜好就是看书和打篮球,看书尤爱看心理方面的书,比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打篮球基本属于只出汗不进球的水平,用他的话说重在参与;课下生活习惯极差,几次查寝发现寝室内务最差的都是
期刊
俗语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高考议论文亦是如此。宁用一百字写三个材料,也决不用一百字写一个材料。好的议论文就在于它透彻的说理,而说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例证”,即用事实说话。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可见这“事实”(事例)在论证说理中的重要。过去我们常常慨叹自己是“巧妇”但却无“米”下锅。但当我们有了“米”之后,却又不能把它做成一道香喷喷的饭,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米”进行巧妙的处理。所
期刊
未成年人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近几年,为使我校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政教处组织年级长和班主任开展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素质教育研究,探索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