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dose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在《桃花扇·小引》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这一解说不但揭露了全剧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全剧的幻灭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生存的人们,不论处在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的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一、失去希望的上层人物
  上层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希望,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是《桃花扇》的人物中努力失败了,希望消失了,幻灭之感却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
  (一)绝望投江的将军——史可法
  《桃花扇》中的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这于历史上被捕不屈,惨遭杀害的结局是有出入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幻灭思想的体现。
  在孔尚任笔下,史可法是经过了一系列抗争,最后希望幻灭才走上绝路。上任伊始他励精图治,为国事操劳。可弘光即位,史可法却被排挤出朝廷。四镇不和,又使史公束手,悲剧结局已露端倪。为江山泣血,只能感动三千子弟兵,无能力挽狂澜。扬州城破,苦心已经白费。渡江直奔南京,谁料想“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真是“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至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桃花扇·沉江》)。眼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支撑史公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焦灼中,他选择了毁灭。
  (二)参透情关的士人——侯方域
  同史可法一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也不是历史上的侯方域,而是作者心中的侯方域。他没有屈节应试,投顺清廷,而是参透情关,出家栖霞山。
  侯方域一上场就寓居南京,在听说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春情难按”之下,“竟到旧院一访”(《桃花扇·访翠》)。可以说此时的侯生完全是被香君的美色所迷。直到香君“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桃花扇·却奁》)毅然却奁时,侯生对香君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以“畏友”称之。两人的爱情开始升华。到侯生被迫离开南京,两人开始了两地思念的日子。苏昆生寄扇,侯、苏舟上相逢后,侯生“心忙步急”“来到南京”(《桃花扇·题画》),结果人去楼空,重逢无望。但两人定情之物,侯生“时刻在手”(《桃花扇·栖真》),离乱之中,仓皇逃难,却没有遗失,可见他对这段感情的珍视。但是在国家都不复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无法实现爱情的梦想与誓言。侯生处于“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桃花扇·入道》)的困境中,意识到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破家亡,又何来爱情美满?政治理想幻灭,爱情理想也随之消逝,侯方域选择了入道。
  二、看破红尘的下层人物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情境下,南明王朝却君昏相乱,毅然站出来的往往是微贱的艺人:挺身骂筵的李香君,奋勇送信的柳敬亭,冒死悲歌的苏昆生……他们代表的是民间不屈的精神,其勇可嘉,其义可感。然而南明王朝的覆灭已不可挽救,亡天下的局面已不可改变。在社会价值与自我人格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们只有远离尘世,退避山林。
  (一)风尘名妓——李香君
  在明末清初那段黑暗的历史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却是秦淮河畔几个出于风尘中的青楼女子:投水殉节的柳如是,断舌骂贼的葛嫩娘,守身入道的卞玉京……她们为坚守正义,不惜牺牲自己,所作所为远远强于大多数的文人士子。李香君就是这些女中豪杰中较出色的一个。
  作为一个女人,香君同样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阮郎归。”(《桃花扇·传歌》)侯生梳栊香君后,香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可惜好景不长,两人被迫分开,香君柔肠百结,“生离苦,生离苦,且将恨忍,结成眉峰一寸”(《桃花扇·辞院》),甚至已经预料到两人的悲剧结局“离合悲欢分一瞬,后会期无凭准”。但是香君没有放弃希望,她对爱情的忠贞是无人可比的:“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桃花扇·守楼》)逃难之中自身难顾,香君却一心只想到侯郎:“便天涯海崖,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桃花扇·逃难》)
  但是爱情并不是香君的全部,对于自我社会价值的追求也像她对爱情的追求那样坚定执着。当得知妆奁真相后,毅然推却,“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桃花扇·却奁》)。正是因为香君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她才能够勇敢的指斥对马阮的不满,“比那流贼还猛”(《桃花扇·骂筵》)。至于“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同上)更是把矛头指向了弘光帝。
  值此山河破碎,地覆天翻之时,社会价值和自我人格已无法实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爱情又寄托在哪里?所以香君看破红尘,毅然割断了情缘。
  三、承载幻灭感的桃花扇
  艺术世界中的人,是作者寄予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主体,《桃花扇》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孔尚任还用一个典型事物——桃花扇,穿起全剧,并赋予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使一把普通的定情宫扇具有了传奇性。孔尚任还明确提出了“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的说法,可见这柄桃花扇已与国家息息相关,存亡与共。随着大明王朝的消失,承载了深沉的幻灭感。
  孔尚任通过对侯生题诗赠扇、香君鲜血溅扇、龙友妙笔画扇、香君痴情寄扇到最后道士怒撕桃花扇的介绍,向观众和读者展示了一把普通宫扇到桃花扇再到碎片的演变过程,寄寓了国破家亡的悲剧感和侯、李爱情的幻灭感。
  宫扇本是侯、李两人的定情之物,但是两人的感情一开始就因香君的却奁而隐藏了危机,宫扇也因此成了两人分离的见证,一出场就染上了悲剧色彩。侯生辞院后,它就陪伴着“空楼寂寂含愁坐,长日恹恹带病眠”(《桃花扇·拒媒》)的香君默默度日。直到香君鲜血溅扇,扇上历历在目的血痕更添悲壮。龙友妙笔点染,扇面上有了折枝桃花,香君看后,更增了悲伤之感“桃花薄命,扇底飘零,”“奴的千愁万苦,俱在扇头”(《桃花扇·寄扇》)。苏昆生寄扇,扇到了侯生手里,可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依旧没有见证两人的团圆。栖霞山上,侯、李两人经过重重磨难终于相逢,桃花扇终于可以以喜剧收场时却被张瑶星撕破了。桃花扇碎了,它所象征的侯、李爱情也随之破碎。
  桃花扇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悲情的载体。它的毁坏象征着国破家亡之后的愛情幻灭感、人生虚无感和历史悲剧感。
  结语
  在明清易代之际,许多人的生存价值是和明王朝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明王朝的灭亡自然使他们有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理想的幻灭,人生的虚无使他们看穿了世事,看破了红尘。《桃花扇》一剧集中体现了这种幻灭感,无怪乎王国维先生说“吾国之文学中,其具有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桃花扇》与《红楼梦》耳”(《红楼梦评论》)。
  参考文献:
  【1】孔尚任.桃花扇[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2】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与传奇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论语·八佾》篇中涉及的“素以为绚”和“绘事后素”,后世有多种见解。实质上,它们均体现了儒家所倡导的中和之美。从文质角度探讨,“素以为绚”“绘事后素”隐含的仍是文质彬彬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素以为绚;绘事后素;孔子;文质观  “素以为绚”“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篇,但后世关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本文旨在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在孔子文
期刊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张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弃异化,肯定女性的社会价值、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不仅是社会公平、男女平等的体现,更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异化;劳动;女性解放  一、 异化劳动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期刊
【摘要】:周作人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关系的研究,从现代文学“抒情小说”的概念、周作人与“抒情小说”的渊源,周作人与现代抒情代表作家的关系三个角度,梳理周作人对中国现代小说“抒情”一脉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周作人;抒情小说  一、“抒情小说”的提出  对于中国文学“抒情小说”的表述,有几种不同的提法:比如周作人“抒情诗的小说”(《<晚间的来客>·译后记》),刘大白“抒情小说”(《我和郑振铎君的“
期刊
【摘要】:电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艺术的传播,很多电影的美术色彩是电影的一种沉默的语言,电影美术色彩的描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影的深层含义,电影的色彩渲染更多能表达主人公的情绪或者时代背景。现如今的电影美术色彩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艺术元素,被现在很多电影作品所应用,《老男孩》就是一部色彩描写非常丰富的电影。本文分析阐述电影《老男孩》美术色彩特点,阐述其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男孩》;美术色彩
期刊
【摘要】:欧美电影文化中的一些美学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暴力一词本来是一种贬义词,可是在电影中凭借着导演高超的指导水平和演员的特定表演, “暴力”和“美学”两者完美结合起来组成“暴力美学”这就似乎就产生了极具美感的化学反应。由此以来众多的文化领域内的作品中就开始广泛的使用“暴力美学”。《无耻混蛋》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导演著名的暴力美学大师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因此在研究欧美电影文化中的暴力美学就
期刊
【摘要】:国际环境风起云涌,跌倒起伏,在享受当代和平稳定生活中的每一个“我”,都应有居安思危情节,都应做一名爱国者。目前在我国周边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明枪暗箭,有受境外组织策划、蛊惑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一暗箭,也有蓄意制造领土争端的明枪。笔者想从一个普通百姓角度阐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如何爱国。  【关键词】:爱国;理性;法律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师夷”主要是
期刊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人物关系十分简单的作品中我想要讨论的人物是汪文宣。主要是从他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梦境来分析,然后根据福柯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来发现他的失语症(孤独症),躁狂症和抑郁症病症。最后据此探讨汪文宣的复杂性格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汪文宣;心理描写;梦境;精神疾病;性格;生存状态  关于《寒夜》,巴金先生本人说过:“我看到每个人的缺点,我了解他们争吵的
期刊
【摘要】:迈耶·夏皮罗认为蒙德里安绘画中的几何单元的某些关系是从他先前的再现性艺术中转移过来的。在他的立体派经验和带有开放栅格的抽象风格之间还存在一个抽象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单元”完成了作品对自然界的指涉到非指涉的过程。最终,从巴黎到纽约,城市风景,爵士乐,流行舞,立体派,新印象主义对他的巅峰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形成了内在线索。  【关键词】:几何单元;不对称;分割;开放  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在他的
期刊
【摘要】:八十年代在美国留学的龙应台,深受当时女性主义运动风潮的影响,使她拥有了自立自强,男女平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当时的台湾还处于男权主义社会,性别歧视现象还是十分严重。于是回台后的她便创作了一系列关注女性问题的文章,以《美丽的权力》,《不像女人》,《小姐什么》等为代表,后结集成《美丽的权力》。在当时封闭守旧的台湾,为争取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平等;女权;启蒙  一、男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所以”的讨论,并且论证了所以虚化的标准及过程,最终得出“所以”最晚在魏晋时已经变成连词,由原来的表原因,变成了表结果。出现在判断句还是叙述句,是“所以”从所字结构到结果连词的语义标志;句尾没有也字,出现在主语之前,是它的形式标志。  【关键词】:所以;虚化;标准;过程  1.关于“所以”的一场大讨论  关于“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7),曾经有杨伯峻和刘冠群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