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有道顾颉刚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f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孤高清峻,视名节为生命,弃金钱如粪土,仿佛罪恶的金钱玷污了他们得清名。然而,谁都知道,当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之时,对“阿堵物”嗤之以鼻最多也只能是伪君子的夫子自道。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骨头最硬”的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钱—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抗战前夕,北平学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適,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这话并非空穴来风。早在1926年,傅斯年就斥责从厦门大学归来的顾颉刚“既有名,又有钱”。然而,顾颉刚却死活不认帐。且听“顾老板”是怎么辩白的:“不少师友以为我有个人野心,想做‘学阀’来和别人唱对台戏,于是对我侧目而视,我成了众矢之的。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適,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個是顾老板顾颌刚。’从形式上看,各拥有一班人马,好像是势均力敌的三派。其实,胡適是北大文学院长,他握有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美庚款),当然有力量网罗许多人;傅斯年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一手抓住美庚款,一手抓住英庚款,可以为所欲为。我呢,只是燕大教授,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除了自己薪金外没有钱,我这个老板是没有一点经济基础的。”
   1936年秋,时任燕大历史系主任的顾颉刚因需要经常往返于北平研究院和燕大之间,为了节省时间,便买了一辆二手小汽车作交通工具,而且还月薪二十大洋雇了司机,这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大事。顾颉刚的富有,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顾老板”这里的独语,谦虚得近乎“虚伪”。胡適和傅斯年再有钱,也是“公款”。而顾颉刚的钱,全凭自己游栖于学界商界,潜心经营运作所得,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才是名正言顺的“老板”。
   1933年7月28日,顾颉刚在写给自己的学生郑德坤的信中坦率地讲述了自己的“金钱观”:“我常常觉得在史地方面,尽有救国之方,亦尽有发财之术……钱是一定要的,有了钱可以使个人生活安定而不改变自己的事业,有了钱才可以到社会上做事而不虞竭蹷,所以我们第一要设法弄钱,即以弄到之钱去作学业与经验之修养,而肩起救国之责任。”原来,顾老板爱财,一是为求得衣食无虞,再则是“学业与经验之修养”。这样的诉求,和鲁迅的金钱观可谓一脉相承,代表了那个时期相当一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心声。对于这些心存读书情结的人,“不虞竭蹷”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顾颉刚建议郑德坤写一部适用的、通俗的《中国通史》,他自己则另作一部别样的《中国通史》,除去学问上的切磋,还可以抽版税。他信心十足地对郑说:“只消年销万部,将来种种事业就可以逐渐进行。”——知识的智慧搀杂上商人的精明,真可谓如虎添翼。也难怪顾老板生意如日中天!
   1934年,顾颉刚、郑德坤编纂,由吴志顺绘图的《舆图》由禹贡学会出版,谭其骧等任校订。顾颉刚在给郑德坤的信中说:“日前接汇洋贰百元,得此后援,裨于画地图者不浅。吴志顺君从七月份起加薪五元……将来地图出版,销路畅旺,亦可分与他版税若干。”“地图归谭其骧兄校对,不幸他作得太迟……弟拟嘱吴志顺君进城……一方面可以督促谭君速校,一方面修改又便利,其房饭金亦由我们出,兄说如何?”
   《舆图》尚未出版,定金便已收到,使得他可以从容地应付各项开销。值得注意的是,顾老板十分善于运用“加薪”、“分版税”等现代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其经营之术,确实令人刮目!
   顾老板还真有些经营头脑。就是在这封信中,顾颉刚告诉郑德坤“地图出版,只要善为宣传,不难畅销;且《燕京学报》亦可出一专号,可收些稿费也。”丰富的社会资源让顾老板左右逢源。这不,他还要利用《燕京学报》出一期专号,一来宣传自己的著作,二来收取稿费,如此一举两得之举,足见其精明之至。1934年,他在写给郑德坤的信中也谈到利用燕京大学校友的关系来推销教材:“我们又在城内盘得一黎明中学……现已登广告……我们所以办一中学有数目的,其一,以实验所得编教科书,与燕大毕业同学之任事中学者联络,请其推销....”。
   1935年,《禹贡》杂志初创阶段,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经费则大费周章”,顾颉刚不得不四方“乞怜”。对于捐赠者,顾老板也不忘为其宣传,在部分用捐款购置的图书上刊刻戳记:“×××先生捐(或募)款纪念,禹贡学会宝藏,盖于各书卷首,俾读是书者永不忘此日之嘉惠。”这种宣传手段和现在流行的做法几无二致。
   顾老板的发财之术远不止上述几端。他以学术为平台,逐渐把自己的业务拓展开来,形成了集团公司,开始了规模化经营,提高了顾氏产业的规模效益。除了任教燕京大学外,他还创办禹贡学会、出版《禹贡半月刊》。此外,他还经营技术观摩社、黎明中学、通俗读物编刊社、景山书社等,颇具规模。
   俗话说“千做万做,赔钱的买卖不做”。谙于商道的顾老板更不例外:“引得校印所,是我们社中第一件事业,一年来居然赢利两千元。此系第一年,开办时费用甚多,尚能如此,则第二年以后可知……”
   参与投资是顾老板重要的生财之道。他曾告诫郑德坤说:“兄参加出版公司拟以为快,现在集股期迫,请兄接此函后即将股款十万元送交暑袜街金城银行徐经理辅德收转为荷。”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股市也是顾颉刚重要的投资领域,但对于股市的变幻,他也无可奈何:“现在法币贬值日甚,此间诸股东意,去年定股本一千万元,今日便非两千万元不可。”
   1943年11月,雄心勃勃的顾颉刚创立了大中国图书局,后自任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对于未来出版事业的发展,他对郑德坤说道:“成都方面如能藉兄之力,俾得增加股额,尤以为幸。总望兄出力干与,使此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出版家也。”一直到1954年,顾颉刚仍担任着大中国图书局、大中国图片社总经理,直到公私合营他才退出。
   陈明远先生在曾对顾颉刚民国期间的收入粗略统计过:“顾1935年42岁时任北平研究院史学主任研究员,月薪400元,仍兼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领取半薪160元,月收入560元。约合今人民币2万元。加上他著述和编辑所得,年收入超过国币1万元(合今人民币30万~40万元),进入了‘文化万元户’的行列。”岁月久远,数字可能会有偏差,但顾颉刚的富有确实不容置疑的。
   于史学研究,顾颉刚斤守恪持,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于商业经营,顾老板广谋产业,诚信待人,守法经营。以学生财,聚财助学,如此名利兼得,可谓功德圆满。
   “知识创造财富”,顾颉刚早已走在了前面!
其他文献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部中国古代史无不浸透着这一潜规则。“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辉煌。  分则乱,合则统,分分合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虽说“乱”与“统”各有千秋,但中国文化的总体发展势头却是一直向前的。仅就春秋战国而言,尽管“乱悠悠”,却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期刊
“开卷有益”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说的是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
期刊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是唐人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這首诗很好读,不标明唐诗人韩愈,还以为是杜甫的。韩愈诗很少清新,不知哪场春雨,把韩诗人浇迷糊或是浇开心改了诗性,写下回归常态后令自己惊讶的好诗。又曾经以为诗中景色在蜀都,再查,却在十三朝皇都的长安。足见当年八水绕长安地界有多滋润多丰腴,不似眼下西安,用水需从秦岭蜿蜒调来。一个“调”字显示
期刊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間,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
期刊
?有热气球的风景  让我们听听清朝已有过飞翔体验的中国人,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风俗。用过午餐才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
期刊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年,皇上亲自挑选官吏担任京兆府的郡、县长官。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讨论这件事。大家纷纷说:“皇上知人善任,应该祝贺!”只有兵部侍郎柳浑默默地坐在旁边一言不发,皇上就问他的意见,柳浑就回答说:“陛下应该做的事,是挑选大臣,直接辅佐陛下。然后,由辅佐您的大臣再挑选人去任京兆尹。京兆府选拔郡县长官,这是京兆尹应该做的。至于府内郡县长官,应由京兆尹去选拔任命
期刊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对宋王朝抱有一种执着的偏爱。大儒朱熹曾言:“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我认为宋代的文明,绝不仅仅在于她的文学艺术、程朱理学、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更在于她的文人政治,即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思想空间,以及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宋太祖留在太庙中告诫子孙后代的誓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赵匡胤开创了保护知识分子,保障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先河。仅凭
期刊
国学大师胡適、历史学家顾颉刚、诗人学者闻一多、大文豪鲁迅、建筑才女林徽因……提到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们的学说、著作、文章。殊不知,主业之外,大师们的副业也是搞得风生水起——这与他们的文化修养、风骨气节、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今天,《国学》就来同您一起,了解大师们的别样人生,体验大师们的別样精彩。
期刊
真正的大师,必然有着崇高的风范和超凡的人格,总能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操守,“珍惜羽毛,不慕浮名”。即便在我们今人看来的一些“小节”问题上,也丝毫不曾有怠。   大文豪鲁迅一生不仅以杂文见长,在红学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对《红楼梦》的许多精辟观点至今为红学专家们称道。先生在创撰《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的部分时,借鉴吸收了胡適《红楼梦考证》的成果,明确说明这是胡適考证的结果,“胡適作考证,乃较然彰明”,以示
期刊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的大后方,由于日军封锁了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物资匮乏,通货膨胀严重,不仅一般民众苦不堪言,就连大学教授的生活也大都陷入了困境。著名学者闻一多时为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八口之家,全靠他一人的工资,一家人常常为吃饭发愁。一个月的薪水发下来,往往都不够十天的开销。为了维持生计,除了不可或缺的简单衣被,他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变卖了,就连那几本他从北平带出来的线装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