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插图的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u89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33名初三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纸笔测试的方法,总结出教师关于粤教版氯化钠生成示意图使用的三种常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结合访谈结果,从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理解与应用情况,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利用教材插图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方法;角色扮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1-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为强化呈现方式的直观性,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教科书编者较为重视图片的选用。例如,粤教版九年级《化学》就编入上百幅直观、生动的插图,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研究表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图像,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图像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合理或充分地应用教科书插图展开教学,降低甚至忽略其教育价值。鉴于上述问题,笔者以氯化钠生成示意图为例,分析插图应用问题,为广大教师使用插图提供参。
  1、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材料为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中的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见图1)。此图以漫画方式形象地解释了化合物形成的微观过程,将宏观与微观有效结合起来。
  研究对象为参加某省骨干教师培训初三化学教师,共计33名,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方法,具体如表1所示。教师按要求阐述,针对氯化钠生成示意图,说明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问卷统计完成后,针对各教学方法中插图的理解与应用情况,访谈各位教师的看法。
  2、结果与讨论
  2.1 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阐述的“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此为基础,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归纳教师关于氯化钠生成示意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三种,具体的分布情况见图2。
  2.1.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共有33%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其中9%的教师采用直接讲授法,24%的教师采用形象比喻讲授法进行教学。
  直接讲授法是指教师直接按知识点讲解插图。形象比喻讲授法是指运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讲授。有的教师将两种原子比喻成两位同学,将电子比喻成橡皮擦,通过借橡皮使二者成为好朋友;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的教师将其比喻成产品开发商和产品生产商,进行电子产品的交换。或者将钠原子和氯原子比喻成两个身体有轻微残疾的人,一人长有2根拇指,另外_人没有拇指,将第一个人的手指移植给第二个人;比喻成甲有7个面包,乙有9个面包,乙给甲1个等等。也就是说,通过物品的交换,两者分别形成Na 和CI-,从而达到稳定结构,而形成好朋友或者进行均分或者需要的人得到了所需的东西等,就意味着形成了稳定的氯化钠。
  这样的教学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节约教学时间,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较少。形象比喻讲授法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够增加教学趣味性,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记忆深刻。但是,未强调数目的比喻对于此知识的解释不够完备,而有些强调数目的比喻又不够恰当:一个人有2根拇指而另一个人没有拇指或者一个人有9个物品,另一个人有7个物品并进行均分等比喻,容易混淆学生对钠原子和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的认识。
  2.1.2 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共有27%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同时,根据教学流程还可划分为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和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两种。
  9%的教师采用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读图,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分析插图的含义,讨论得出结论。具体流程为:①教师提出“8电子稳定结构”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思索氯原子和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成原因和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②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插图,展开讨论并口头表述氯化钠形成原因和过程;③教师总结归纳。
  18%的教师采用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的方式,即先由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插图,思考钠离子、氯离子及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然后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图片中微粒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变化。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两种流程的讨论法都体现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被访谈的教师表示,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讨论时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容易出现形式化的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2.1.3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心理学家谢夫特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先表演问题情境,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
  40%的教师采用此种方法。18%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没带道具:一个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个学生扮演氯原子,按图进行对话,教师总结;或者一些学生扮演钠原子,一些同学扮演氯原子,通过电子的交换,两两变成好朋友。22%的教师让学生上台表演时携带道具:不口渴的女生提一瓶水给口渴但没水喝的男生;扮演钠原子的A同学把不喜欢吃的榴莲给扮演氯原子的、喜欢吃榴莲的B同学;安排5人一组,每人1个头箍,头箍颜色不同且分别代表钠离子、氯离子、自由电子、钠原子和氯原子,学生上台表演氯化钠形成过程;两个学生先赤脚,让手提3只鞋的学生给手提1只鞋的学生1只鞋子,以便更好地走路等。
  通过角色扮演,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道具,更可准确地描述电子传递过程。本次调查中涉及的道具有水瓶、榴莲、卡纸、小球、卡通图片和鞋子六种,可见教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榴莲是否必要,赤脚是否合适,有待考证。而3只鞋子和1只鞋子之类的编排,和先前比喻一样,不能准确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忽略了“8电子稳定结构”这一知识点,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化合物的形成。   2.2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2.1 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情况
  对10位教师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只有1位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充分吸收了此插图中的关键思想,充分展现出此插图的教育意义。其他教师均表示:无论他(或她)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很少会根据插图分析两个原子的细微差别,两个离子的细微差别和同一元素原子和离子的细微差别。只是觉得插图更加形象生动,分析的时候还是从知识的角度人手,对插图未进行分析和深入理解,忽略插图的教育功能,见图3。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理解程度较低。
  2.2.2 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60%的教师认为在讲授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讲授法还是形象比喻讲授法,都只是教师的口头讲述,很多教师都没有使用到教科书中的插图,只是在黑板上绘制钠原子和氯原子变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然后进行简单讲解: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变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形成氯离子,两者结合生成氯化钠。最后总结离子概念和氯化钠生成过程。
  70%的教师认为讨论法与讲授法相比,更能发挥插图的作用。因为无论教学流程是教师引导一学生分析还是学生分析一教师总结,在讨论之前,学生都需要认真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分析插图所代表的含义。但是,5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讨论存在形式化的情况:有些学生并没有参与讨论,而有些学生并没有分析插图,只是在观看旁边文字解释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插图的最大功用,但仍有30%的教师担心角色扮演时间太长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无论是有道具的角色扮演,还是无道具的角色扮演,教师反映它们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在对两者的原子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后,直接进行角色扮演,忽略插图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可见,此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此插图的教学,有的通过讲授法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有的通过比喻讲授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的通过讨论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基本理念;还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法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教师对插图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应用程度也相对较低。而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多将生活中均分的思想错误用于解释氯化钠的形成。
  3.2 教学建议
  除了氯化钠插图外,教科书中还存在大量插图,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卡通、素描、统计方柱、实物等等。为了帮助教师选取最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理清插图分析思路。插图教学中出现问题,首要原因可能是对于插图的分析较为粗糙所导致。插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教育价值,需要认真剖析其教学意义。可采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点及面”的分析思路,将各个知识点、教材中的各个部分与图片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分析每个部分代表的含义以及发生各种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真正领会插图中的关键思想。
  其次,选取最佳教学方法。在系统分析插图后,再结合教科书中插图的类型,如社会生活类、实验规则类、化学史实类、实验探究类、微观物质类、交流对话类等等,从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中选取最能够体现插图意义、最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适宜方法有效开展插图教学。
  最后,遵循插图分析原则。一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直观的插图,给教师和学生充足的感性认识。但是只有结合相关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插图的教育价值。二是过程与结论相结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切实参与到教学之中,充分重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三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将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课堂教学中的各自分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以CNKI的核心期刊中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论文为样本数据,在对可视化知识图谱和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热点: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发展和培养机制、测量及评价、影响因素研究。最后进行研究总结,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延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题、开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专题研究、重视化学教师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图
摘要: 运用手持技术开展学生实验探究活动,分别检测上海市地铁2号线各站点区域(车厢内部、站厅及车站出口外)空气中CO2浓度数据。以不同站点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了地铁运行过程中车厢内部CO2浓度变化曲线地图,  选择三个人流密度较大的车站,绘出站厅与站外CO2浓度变化对比图,  以期为后续地铁环境空气质量优化提供一些参考数据。该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 手持技术; 地铁交通
摘要:微粒观是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核心,微粒观的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从微观视角思考宏观世界的化学观念。以分子原子的教学为例,运用宏观实验、模型模拟、多媒体演示以及探寻科学史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起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关键词:微粒观;建构;分子原子;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3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
1. 四个小伙伴趁着国庆长假,来到郊外的北营村游玩。  蓝妍告诉大家:“我在太爷爷家见过一张黑色的剪纸,就是北营村的民俗剪纸,非常特别。”  “黑色的剪纸?”江川和舒阳面面相觑,听上去真是奇怪。  “你们不信的话,就去看看呗,看我说得对不对。”蓝妍嘟着嘴说。  2. 在村口没走多久,一股糖炒栗子的香气扑面而来,引得人垂涎欲滴。江川打趣地说:“我是狗鼻子,一闻就知道栗子在哪里。”  3. 在一所村居
摘要:以2008~2018年国内32篇硕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梳理和分析我國“电化学”主题教学研究现状。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主题研究主要包含认识理解、迷思概念、学困成因、教学策略、教材结构等5个方面。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取向广泛,研究结果丰富,对于今后“电化学”主题的教学和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电化学;化学反应与电能;教学策略;教学建议;教学研究  “电化学”主题是高中化学教学的
摘要:在介绍20世纪对自主学习的思考以及跟自主学习有关的历史模式基础上,讨论了对自主学习理想模式的基本要求,从原则角度勾画了自主学习理想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0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应于一个理想,可能有多种实现模式。所谓自主学习模式的理想,其实就是对自主学习理想模式的原则勾画,它是以有关的
崔杼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
摘要:针对“物质的量”单元教学,提出基于学生认知逻辑基础上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的架构教学,详实介绍了“物质的量”单元教学中逻辑结构分析、问题引导下的教学过程及知识与概念的架构并提出了教学建议,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概念与知识的理解水平,构建“物质的量”知识与概念系统。  关键词:学生认知逻辑;学科知识逻辑;物质的量;架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0044–04 中图分类号:G63
2007年,德国联邦教研部首次举办了关于出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会议,邀请德、美、英、澳四国专家共商战略。会上,为鼓励德国职业教育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联邦教研部颁发了“德国培训出口奖”。杜塞尔多夫焊接技术国际有限责任公司、巴伐利亚州经济职业进修中心和萨克森州建筑职业促进会因在职教出口方面成就突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基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并经过不断的完善和调节,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灵活的职业教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