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照片的洪浩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_yue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洪浩,最初以丝网作品《藏经》系列引起关注,与他的同班同学刘炜、方力钧同属“新生代”和“后八九”,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然而从1998年起,他转换媒介,做起了“照片”。他用“照片”称其作品以区别于他上学时热衷于的“摄影”。
  八十年代中期,洪浩开始“玩摄影”的兴趣在于寻找现实中偶然与巧合的瞬间凝固所造就的视觉异象。他随时随地背着相机,装着黑白胶卷,决定他按动快门的是布列松式的摄影感。同时他还尝试一些“实验”摄影,如用广角镜头与超大范围的景深将自己的手和长城拍在一起,名为《牵》等等。后来他厌倦了这种拍摄方式和结果,直到他“对作品中观念的确立以及体现的准确性有了某种认识”,才又拿起相机。
  1998年的《北京》系列是个开始,被洪浩揽入镜头的是北京九十年代竖起的摩天大楼。这组照片看上去似乎会被归为建筑摄影,但显然又对这一门类的美学规范置之不理。由于近距离的拍摄,这些玻璃幕墙的雄霸姿态令人产生被挤

压的紧张感,这是洪浩对都市生存空间的描述,也是他对身边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关注的开始。在其后的作品中洪浩便以不同的身份出没于我们的生活中,时而是观者,时而是被聚焦的人物。
  在《Hello,Mr.Hong》、《请Mr.Hong进入》、《Mr.Hong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这组照片中洪浩把自己装扮成一个令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出现在媒体广告宣传里常见的奢华堂皇的场景中,每张照片里他都保持着一手托腮,一手放在摊开的厚厚的精装书上的姿势。像《皇帝新装》的童话一样,Mr.Hong是当代商业文化给人们指引的一个美好的幻景,洪浩就是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但他并不直接地说出来,而是用滑稽的模仿来达到反讽的效果。从《Mr.Hong》到《Mr.Gnoh》,镜头拉近了,背景被略掉了,你看到的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洪浩。在《Yes,I‘mGnoh》、《我所认识的Mr.Gnoh》里,姓氏Hong的字母顺序被颠倒成无法发音的Gnoh,如同这张让人无法确定的脸,“这样的中西结合是企图描述文化判断的有趣尴尬”。




  作为一个敏感的观者,洪浩又找到了新的观察方法,他巧妙地借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形式和意境,拍摄了公元二十世纪末京城的全景式照片。城市景观是由两条线路延展开来:中轴线和长安街,这两条线纵横交错,前者是古之龙脉,后者是今之北京的象征,由此京都的概貌得以窥之。洪浩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七部《清明上河图》,如NO.4和NO.5是直接把照片按《清明上河图》原图的长度拼接成长卷;NO.1是把古画截成片段,与所拍摄的照片一一并置对照;NO.7是将古画的复制品做背景,把拍摄的街头快照,抑或从杂志上剪下的人物粘贴上去,古今的“小人物”各自为政,构成非常有趣的错位和对比。如果细心一点,你会在这些小人中找到洪浩自己;NO.2是在汽车里拍摄的,有意表现乘车游览的视角,多了后视镜里的反射,也给作品叠进了更多的含义。这七张图有的做成长卷,有的做成册页,最长的达十二米。
  《清明上河图》里洪浩这个不露面的导游,在《游京指南》里现身出来,穿着中式衣服,手举小旗,在惊奇而微笑着的外国游客中自信地伸出手臂。这里洪浩提出的是关于文化交流的问题,在他看来,文化交流同旅游一样,导游者指给游客看的东西正是游客希望看到的,而当下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也是这种最表面化的选择和接受吗。


  洪浩的照片大多使用了电脑合成和拼接完成,他最新创作了一组《东西》,索性直接把实物放在平板扫描仪上扫描,然后在电脑里把这几百件小“东西”密密地摆放在一起,所有的东西都跟实物大小一样,最后占满整个127×210cm的空间。这些东西大到方便饭盒、CD盒、塑胶手套,小到一片药、一个瓜子仁都是洪浩的个人所有物,它们散布在房子的各个角落,被主人使用着、触摸着,每一件都是这个时代的产品,同时本身又构成了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这正是洪浩自恋般展览个人“东西”的出发点。
  乍看洪浩的作品感觉跳跃性很大,从拍摄内容到方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对于洪浩来说,这些照片都是他对于所处环境关注的结果。比较一下他最初的纯摄影,虽然那时他只是游走于现实生活中,不导演、不干涉、不摆布,但是呈现出的是迥异于日常的心理映像,指向某种与具体的现实毫无关联的怪异、荒诞、疏离的存在体验。而后来的"照片"是在拍之前已经主观虚设好了某种情境,但针对的是身边发生的事情,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和感受。洪浩的转变,伴随的是整个当代艺术的视野向日常化生活转移,尽管持着批判的文化姿态,但说话的方式却是轻松、通俗和幽默的。
  
  游京指南
  游京指南
  Mr·Hong时常在拱形屋檐下等候阳光
  东西
  Mr·Hong
  
其他文献
本届展览,以20届中国摄影艺术展为目标,借第19届“中国展”五项分类模式进行预赛。作者千余名,来稿5800多幅。这里选登的是部分获奖作品。   油田夜景 郑 勇摄   赛马 姜训乙摄
期刊
世界变化太快了!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视觉上表达自己的能力、功能、速度和控制力都比以往有了飞速的进步。你可以拿起一台数码相机,为孩子拍一张照片,在几秒钟内把图像输进电脑中,应用图像编辑软件自如地对图像进行加工,然后就可以把图像打印出照片来,或是通过因特网将它发送到远方的朋友那里。而这一切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了。当我们的“数字魔盒”记录画面时,也有着与传统相机一样的共性:它们需要足够的曝光量,在黑暗中
期刊
第9招、高速快门摄影    现在,普通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快门速度均在1/1000秒以上,有些高档相机的高速快门达到1/4000、甚至1/12000秒。虽然相机具有如此独特的机能,但在拍摄时能真正使用的人也许并不太多。采用高速快门拍摄,能够抓住运动物体的一个瞬间,或者是人物一瞬的表情。用快门速度在1/1000秒以上拍摄,能够让我们看到平常肉眼不大能看到的新鲜的影像。  采用高速快门拍摄,一般需要IS
期刊
从前,曾经有人用黑白照片以局部染色的方法来达到亦黑亦彩的效果。彩色照片在放大机下放出局部黑白,技术难度极大,故很少有人为之。用电脑就不同了,虽然也有使用者技术水平高下之分,可基本上是通用的、易学的技术。所以它原来的神秘性也减少了。  由于彩色与黑白的强烈对比使得这类照片在众多的照片中很是“抢眼”,主体更为突出,增强了表现力。所以,在来稿中,这类作品很多。    该片为两底电脑合成。背景江南小桥用1
期刊
镜头不会撒谎  河南艾滋病村纪实    从1999年开始,河南东部、南部农村许多青、壮年莫名其妙地相继死亡,这些人曾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卖血。  九十年代中期在河南省曾有大量非法血站,当时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一股卖血狂潮。卖血者每次抽出血液,用离心机分离取走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输回供血者体内,极不合格的采血方式造成了重大悲剧,大量卖血者感染艾滋病毒。   三等奖  祈祷 浙江  胡卫国
期刊
“五服”:“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差等”。(《辞海》)高祖、曾祖、祖、父、子,五服以内皆是同一个高祖。  暗房技法几乎是同摄影术共同发明的。于是,从简单的遮遮挡挡到制作蒙片,从正常的冲洗到局部涂药,到各种曝光方式,直至移花接木多底合成,暗房工夫曾是摄影师不可或缺的本领。今天由软件公司设计好的程序,可以轻而易举地替代大多数暗房技法。尤其是彩色领域,在暗房里局部增强或减弱曝光难度极大,而今天,鼠标轻
期刊
数码演绎新的摄影“族谱”  在《红灯记》中,李铁梅有句著名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如今我们在看各类的摄影比赛中出现的众多数码影像时,不由得对这些与传统摄影远远近近的作品,发出同样的感慨。本期专题,我们就针对影赛中的大量的“数码作品”请各方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选用的诸多作品都是提取了传统摄影的基因,用数字技术演绎出的新“族人”。  刚刚结束的第13届尼康奖影赛,共收到11139幅作品,初选
期刊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模仿绘画。但最初模仿的是绘画的构图形式。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制作出类似各类画种的照片。今天,电脑又把复杂的技术过程简化为一个个选项。  于是,科学技术把原本十分复杂、难度很高的手艺用电脑芯片简化了。    银妆素裹金铁石摄    付春晓:艺术摄影的评判只有一个标准——创意的高低  按照传统的艺术摄影创作方法,一张好的艺术照片的背后,是几天、几个月的往返奔跑,搞艺术摄影成了体力
期刊
鲍昆(摄影评论家):  评价一幅数码作品的标准不应该是一个。获得最终的作品,还要看他付出多少劳动,同样是艺术类的后期制作,传统的手法要比数码高级一些,因为使用数码太容易了。数码制作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冲扩店里在输出之前,经过一些数码的简单处理;另一种是进入了作者自己的“电子暗房”进行再创作。作为一个摄影师,对摄影的全过程都应该掌握,对作品全面控制,这种控制程度越高,越能体现人工劳动,从艺术美学的角度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