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和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8例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中心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44例,对对照组人员行手指末梢采血,对观察组人员行静脉采血,对两组人员采血后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人员Hb、PLT、HCT、RBC和WBC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员MCV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采血方法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对受检者行静脉采血能够获取更加稳定的血液指标,具有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查;应用
血常规检查能够使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及时获得发现,有利于及早发现人体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为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病情提供重要依据,本次研究特就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8例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中心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人员,罹患血液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16例健康人员,72例由于罹患不同身体疾病而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将所选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44例,其中,对照组女性占15例,男性占29例,年龄范围居于19至73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9.6±3.7)岁,观察组女性占17例,男性占27例,年龄范围居于21至7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8.7±3.9)岁,两组受检者受检原因、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叮嘱所选人员抽血前保持空腹状态,对对照组人员行手指末梢采血,行采血前做好皮肤消毒工作,确保皮肤完全干燥后再行穿刺采血。对观察组人员行静脉采血,采血部位主要包括手背静脉、内踝静脉以及肘部静脉。完成采血后将血液装入抗凝管内,并应用专业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于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1]。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人员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人员Hb、PLT、HCT、RBC和WBC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员MCV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作为基础疾病辅助检验手段,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应用频率最高,这一检验方式能够对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多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对受检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
传统血常规检验通常自受检者耳垂部以及手指进行血液采集,末梢血液采集通常由手辅助挤压而获得,会对血液标本质量造成损伤,容易产生白细胞破裂、稀释现象等,而且上述采集方式不但会导致PLT指标下降,还会减少游离血小板,引发溶血现象,此外,操作速度以及末梢温度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末梢采血血样由细胞内液、组织间液、毛细血管学以及动静脉血组成,血液循环较差,而且由于行血液采集时出血不畅、血量较少,采集难度较大,无法对受检者全身的血液循环状况做出真实、客观的反映[3]。
静脉采血能够使采血时间获得缩短并使溶血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所采集的静脉血液受限小、稳定性好,可使人体血液的具体状态获得充分显示。对受检者行静脉采血时的主要采血部位为肘部前静脉,这一部位血液成分受温度等影响较小,能够使受检者的全身血液循环情况获得客观反映。此外,血液分析仪需要较大量的血液,对受检者行静脉采血能够保证血量的充足性,便于血液分析仪器进行检测,会使检测结果的误差获得有效控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4]。
本次研究中,两组受检者Hb、PLT、HCT、RBC等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从侧面表明对行血常规检验人员行静脉采取能够取得更佳稳定的检验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和真实的数据,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11-113.
[2] 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17-618.
[3] 张依军.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116-117.
[4]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午医学研究,2011,10(21):590.
【关键词】 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查;应用
血常规检查能够使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及时获得发现,有利于及早发现人体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为临床医师诊治患者病情提供重要依据,本次研究特就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8例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中心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人员,罹患血液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16例健康人员,72例由于罹患不同身体疾病而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将所选人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有44例,其中,对照组女性占15例,男性占29例,年龄范围居于19至73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9.6±3.7)岁,观察组女性占17例,男性占27例,年龄范围居于21至7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8.7±3.9)岁,两组受检者受检原因、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叮嘱所选人员抽血前保持空腹状态,对对照组人员行手指末梢采血,行采血前做好皮肤消毒工作,确保皮肤完全干燥后再行穿刺采血。对观察组人员行静脉采血,采血部位主要包括手背静脉、内踝静脉以及肘部静脉。完成采血后将血液装入抗凝管内,并应用专业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于采血后2小时内完成检测[1]。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人员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RBC)和白细胞(WBC)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1.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人员Hb、PLT、HCT、RBC和WBC均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员MCV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作为基础疾病辅助检验手段,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应用频率最高,这一检验方式能够对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等多项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对受检者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不断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
传统血常规检验通常自受检者耳垂部以及手指进行血液采集,末梢血液采集通常由手辅助挤压而获得,会对血液标本质量造成损伤,容易产生白细胞破裂、稀释现象等,而且上述采集方式不但会导致PLT指标下降,还会减少游离血小板,引发溶血现象,此外,操作速度以及末梢温度均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末梢采血血样由细胞内液、组织间液、毛细血管学以及动静脉血组成,血液循环较差,而且由于行血液采集时出血不畅、血量较少,采集难度较大,无法对受检者全身的血液循环状况做出真实、客观的反映[3]。
静脉采血能够使采血时间获得缩短并使溶血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所采集的静脉血液受限小、稳定性好,可使人体血液的具体状态获得充分显示。对受检者行静脉采血时的主要采血部位为肘部前静脉,这一部位血液成分受温度等影响较小,能够使受检者的全身血液循环情况获得客观反映。此外,血液分析仪需要较大量的血液,对受检者行静脉采血能够保证血量的充足性,便于血液分析仪器进行检测,会使检测结果的误差获得有效控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4]。
本次研究中,两组受检者Hb、PLT、HCT、RBC等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统计数据从侧面表明对行血常规检验人员行静脉采取能够取得更佳稳定的检验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和真实的数据,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111-113.
[2] 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17-618.
[3] 张依军.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116-117.
[4]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午医学研究,2011,10(21):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