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变难,怎么办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tou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小學生阅读测试越来越难!难,应该说是可喜的进步,首先源于大家对测试的重视,对考题的研究。国际知名的几个阅读测试系统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瞬间被中小学阅读测试命题研究者学习借鉴,在面对小学生的测试中大量运用。注意,教学没有改,测试已经改了,所以难度加大源于这一落差。
  从原先的随意命题到如今的国际标准化测试命题格局,这个变化是好的。但我们发现,三到六年级,各年级题型、考查内容、考查的能力等几个指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似乎只要能识字,就应该什么都能考。试题中的字数多,题目表述爱绕圈子。如“下面各组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下面各组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下面各组中,与其他各组不一样的一组是?”题目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有人总结为:教的不考,不教的要考。我们看到网络上晒出的各地试卷,一年级出现国学内容,涉及经典的背诵考查;三年级要知道名著细节;四年级就要会看车票信息,要查阅医院的“医生上班排表图”,要会分析各种文——说明文、说理文、散文、诗歌,记住各种角落知识……这样的考查,无不与“核心素养”挂钩,都是在考查学生的能力,即便有的信息在他的人生中还未出现,或者可能只出现过
  一次。
  方向对了,可是我们是否太着急了?教学没有跟上,考查让学生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好吗?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学生很快又适应这样的考查了。从最先的低分,到后来的分值逐渐回升,他们对这样的考查也能应对了。深究原因——复习跟上了。有什么样的考查,就会有什么样的复习策略跟进,考试目的开始偏离,学生依然能通过期末的复习获取分数,而这样的结果证明——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升。抛开绕弯弯的题目,改头换面的考查形式指向的依然是对“知识的巩固”,对“答题技巧的温习”。看上去不考“课本中教过的”,实际上可能异化为“复习时练过的”。本质上,还是对“教”的考查,不是对“学”的检测。
  大家想一想:到底我们要的是“阅读考查”还是“考查阅读”?
  我们的考查,究竟是要培养出什么样的阅读者呢?诚然,不是只会寻找答案的应答者,而是积极的阅读者;不是文本信息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建构意义的阅读者;不是单纯解读文本的尝试者,而是能够批判反思的阅读者;不是只读教材的阅读者,而是具有终身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学习者。从这个角度审视如今的阅读测试题型变化,我们依然感觉“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药更苦了”。如果这样往下发展,一线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教学效果越来越差,书本上的知识要教,各种犄角旮旯的知识要教,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零散、新奇的知识要教,教不过来!学生越来越怕学语文,什么都要会,还不一定能应对考试,因为考题似乎就为了“让你想不到”。
  这样教,这样学,这样考,不要指望谁会爱上阅读,不要指望教师会爱上教学。
  回到源头来思考,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自我监测阅读思维的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阅读受阻的细节;能主动应用阅读策略帮助自己消解阅读障碍;能知道什么时间为什么以及如何有效使用这些策略进行深入阅读。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提供“真正的阅读”——给学生读整本书,一本一本往下读。只有这样读,才能提升学生在阅读中主动运用预测、关联、想象、提问、总结等策略的能力,因为整本书阅读给这些策略运用提供了平台与可能。“让孩子到大海中去扑腾”,而不是“在虚拟泳池中练习游泳动作”。
  阅读教学的真面目是“读真正的书,完整的书”。怎么读就怎么教,怎么教就怎么考。阅读教学回归并聚焦阅读的核心策略,考查方式自然水落石出。在此我
  提供自己的设想,供大家议论与
  批评。
  日常,我们完成教材教学之余,应更多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期末总复习阶段,组织全班共读一本书。之后的阅读测试,针对这本共读的书命题。考查其真正的阅读预测能力,如提供书籍的封面回顾写出阅读前的预测,提供书中某些章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另一种可能或另外一种结局。考查关联能力,例如关联同类作品,分享相关阅读经验,拓宽阅读面。考查想象能力,如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场景想象,补充表述细节。考查提问能力,如结合书的内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要求问题能够引导更为深入的阅读。考查其总结、概括能力,例如写出全书梗概等。当然,这样的考题设计起来,远比出“弯弯绕的题”更难。但是这样的考查才是真正指向核心素养的阅读考查。
  更美好的设想是:考查变了,能倒逼教学转变。
  这样考的话,教学就要聚焦真正的阅读核心能力了。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不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课堂的焦点是学生,教的目标是让他们知道如何以及为什么、什么时候能独立采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受阻的问题。这里的“独立”就表示离开教师的辅助,依然能够对陌生文本进行有个性的解读。如,在阅读受阻时的突围,借助封面封底等进行预测,在阅读中提问,通过大声朗读整理和澄清思考,运用文本结构和文本类型知识进行规范写作,借助文本尝试拓展,最起码的是能标注、能写读书笔记……这些不应该是支离破碎地教,应该是给学生大量的实践,陪伴他们一起经历阅读过程。
  如此美好,你要不要试一试?变革的开始,都会痛,我们要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青蛙觉得自己居住的烂泥塘不怎么样,不愿意住在泥塘里,就想把它卖掉。在卖泥塘的过程中,他听取了老牛、野鸭、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等小动物的建议,在泥塘周围种了草,往泥塘里引了水,还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盖了房。不知不觉中,烂泥塘被改造成美丽的家园。看着这美好的环境,青蛙不再卖泥塘了。故事告诉学生,通过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的环境这一道
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十分重视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从大量的蒙学教材中总结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精华,著有《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等著作。如果用最简约的语言概括他的低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观,那就是“教之道,贵以专”。  一、教之道  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
一、激趣导入,初识“神奇”  同学们,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日本东京市区,有一座神奇的电脑住宅,大家想不想去看看它究竟有多神奇?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开启一段神奇之旅。(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观看一段视频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书中描写的场景
诱导(3分钟)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静静地欣赏一组图片吧!(配乐播放图片)  师: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体会到了人和动物相处得很和谐。  生:这一幅幅图片让我感受到了人和动物竟然可以相处地这样亲昵,仿佛就像是朋友、亲人。  生:这样的图片让我感动,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份深深的情意。  师:昨天我们所学的《老人与海鸥》表现的也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
朱光潜思考语文教育的视角不是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而是被称作“思想思想的思想”(冯友兰语)的哲学视角,是建立在哲学思辨的基础上的审辨式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成果,对探究语文教育的“究竟”颇有裨益。  一、天性:本体人格说  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有以本质论的如语言与文学等,有以性质论的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有以领域論的如论阅读、论文学等。唯独作为哲学家的朱光潜的思考超越了语文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束缚,站在教育之
近年来,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也从不同的维度和以更为清晰的板块,呈现出这样的指向和信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测查与评估。但纵观我国当前的阅读教学实践,某些现象却堪忧:一些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其实并没有启迪学生真正的思考;在小手如林、积极发言的背后,可能学生的思维水平始终停留在浅层与低阶,并没有在学习中得到应有的提升。长期以来,
设计理念  1.立足儿童立场,联系儿童生活,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发言语动机。  2.体现四年级习作先写后教的理念,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自主地真实表达。  3.借助绘本,指导学生发现并学习直接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并主动进行习作的修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选择一件令自己心儿怦怦跳的事情。  2.能写清楚 “心儿怦怦跳”的事情的经过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是初步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安排了三次“写话”,下册安排了四次“写话”。而统观低年级四册教材,“写话”的元素无处不在,作为写话基础的“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占有大量比重。立足教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记一记,再写一写,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建构过程的。  一、说一说:说出语言的千变万化  不论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还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规
我原本不喜欢语文,进入师范学校注定当教师后,也没想当语文教师。1998年,我走上三尺讲台,领导阴差阳错地非让我教语文,这一教就是20年。  2000年8月,我进入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面对个个业务水平过硬的同事,我的心里没底:我能胜任这里的工作吗?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语文教研组常规听课活动,我讲的是三年级课文《“你们想错了”》。面对10多位同事和学校领导,我心里十分紧张。我觉得学生是那样不配合,课下
导读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2.简单梳理情节,认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语言特色。  3.尝试“用少爷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看少爷”,指导阅读  实践。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師:说到日本这个国家,你想到什么?  (生说。略。)  师:要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是读它的文学作品。今天我带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和他的《少爷》,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