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座能量城、9个集装箱、12名微博名人、90天的密闭角逐、24小时的网络无缝直播、百万粉丝的热情参与——全球首挡台网联动社交生存真人秀《百万粉丝》自2014年11月28日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冲高。
《百万粉丝》由天津卫视与新浪网齐力打造,这档节目除了吸引了大批来自电视与网络的观众以外,在国内真人秀的类型探索,“台网联动”制播模式上也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
12月26日,《百万粉丝》在天津召开了“创新台网联动合作节目模式”研讨会。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冷凇,尼尔森中国媒体事业部副总裁李昕,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文化产业工作组组长包冉,华扬创想北京广告有限公司媒介主管张凡以及天津卫视频道副总监、《百万粉丝》总制片人王屹,新浪首席策划师吴俊德,节目总导演赵川共同进行了深度交流。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于《百万粉丝》创新的“台网联动”节目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冷凇称,这档真人秀兼具社会学、心理学等课题性多元元素,可以成为社会学研究价值的范本。而主创们则从多个“颠覆”角度全面解读了《百万粉丝》的前世今生。
“封闭生存”的里程碑
《百万粉丝》率先在国内打造“封闭生存”真人秀节目,填补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空白。室内封闭性真人秀的典范原模《老大哥》至今没有在中国呈现,而在《百万粉丝》中,呈现出了游戏化的假定性空间,选手90天在一个假定性空间里面生活,靠消耗能量值维持生存,能量城变成了一个互联网新时代的虚拟空间,极具互联网气质。
尹鸿认为,《百万粉丝》适应了目前新旧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从策划到创造、到传播,是一个全链条的融合,非常值得探索,“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精致化互联网气质与电视化制作品质双向融合的方向。能量城的设计,很符合互联网世界,是对《老大哥》模式一种新的探索与颠覆。”
《百万粉丝》首次实现了台网无缝播出,周一至周四在新浪网进行同步直播,周五在天津卫视进行电视播出。在这档节目中,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播出渠道、分发渠道或者是品推渠道,合作双方还实现了深度交流融合,比如将网络上的反应反馈到节目中,在这种双向养成的机制中,网络、网友、粉丝、观众全部进行了有效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台网联动。
“《百万粉丝》彻底改变了电视人群固有的收视习惯,大家不再是被动地观看电视,而是透过网络成为节目中的一部分,观众每一个小的举动都可以改变节目的进程,从而成为主导节目走向和结果的幕后推手。”王屹称,在《百万粉丝》中,观众与网友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以往的旁观者成为了节目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
开创“常量消失”概念,
树立正能量标杆
近年来,不少卫视真人秀节目都拼明星、看阵容、比外景,通过“整”明星的方式来拼抢收视率。而《百万粉丝》在节目形态中另辟蹊径,不依靠明星阵容、亲子关系或是户外游戏的方式,而是将视角转移到封闭真人秀领域,完成当下社会中对一个普通人的关注,并在自然状态下对人性进行了展示。
《百万粉丝》开创了真人秀节目“常量消失”的概念,即用“能量值”进行封闭生存换算。“能量城”中有着自己的货币体系,选手们打电话受控制,跟外界的接触有限制,想要吃饭、健身、娱乐甚至是上厕所都需要刷能量手环中的能量值才能够进行,比如吃饭至少需要1500到5000个能量值(1个能量值则为1个微博粉丝的有效互动),实现了真人秀“夹角”突破,主打正能量路线。
在《百万粉丝》中,大家日常生活中觉得习以为常的那些常量突然消失,选手们的一切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会让选手突然意识到那些常量的珍贵。这种设计在改变选手心态的同时,也能让普通人可以感恩生活。
冷凇指出:“《百万粉丝》很有可能成为我们中国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传播学的一个多重教材。我对这档节目有一个新的定位叫做‘独立健康人格养成真人秀’。在节目中,尺度、态度、温度做到了恰到好处的拿捏,呈现‘小小能量城,大千世界梦’的内涵,颠覆了‘以人性恶为目的’的眼球刺激,树立了正能量的标杆,也成为了素人真人秀的一个探索范本。”
8000平米“能量城”,24小时不停机
《百万粉丝》由12位选手在一个“封闭空间”完成2160小时的挑战,选手们进行竞赛的这个“封闭空间”有个游戏感十足的名字——“能量城”。
此次研讨会上,《百万粉丝》的主创首次揭秘了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这座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能量城,共有5层,由200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搭建而成,所有的基建设施全部从零开始,为了建造比赛所需的游泳池,节目组更是花费力气在地下室内搭起了支柱。
王屹称,《百万粉丝》希望呈现一种完全高科技的状态,打造一座2114年的未来城;这座城给人离开现实的感觉,与现有的生活场景有鲜明的区隔感;用这种未来感,加上假定的一些游戏化的场景,突显网络化生存符号。
整个“能量城”有着鲜明的未来感与游戏感,布局上分为生活共享区、集装箱区、超市采购区等。为了保证能够实时拍摄记录下来选手的日常生活并且进行网络直播,能量城中布置了80条拍摄讯道,现场有200位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录制。为了保证选手生活的真实性,能量城中的玻璃都是单反玻璃,摄像机可以在玻璃后方暗藏的讯道进行拍摄。
据了解,《百万粉丝》整个技术系统架构采用了星型拓扑结构,把传统的广电设备切换台和矩阵作为中心节点,形成辐射式互联结构。多台切换同时切换故事线,音频轨道录制多达40路,如此规模在广电节目制作应用领域实属罕见。同时,选手封闭的90天内,要求所有的摄制、导播团队不能停机,24小时记录全部生活过程。每天素材量多达20TB,每集节目需要六天素材,整体素材量是传统节目的几十倍,后期更是24小时不停机处理素材。 王屹说,“上万小时的海量素材让所有技术人员头疼,集体被逼疯。后期制作由多个工种联合起来,构成辐射状的工作大流程,从而保证了高效运转。《百万粉丝》没有制作经验可循,传统节目可借鉴因素完全失灵,以后,当大家提到台网联动,能够想起《百万粉丝》曾经提供过一个模板,这就是我们所有从业人员最骄傲的一件事。”
一场粉丝经济的“冰桶挑战”
《百万粉丝》首次实现了双平台的受众相互导流,14—28岁的年轻用户占54.48%,28—40岁的成熟用户占20.07%,略高于其他综艺节目,收视群体的年轻化传播,颠覆了以往广告的传播和投放模式。
目前《百万粉丝》的相关微博话题量已经达到20亿,12位选手的微博粉丝总数已接近1千万。节目中参考了众多在新浪微博上关于粉丝相关的数据,包括他们的一些喜好,对整个节目的反馈。每天选手都会在网络上发动网友一起来完成任务,而在大数据下所产生的粉丝效应已经在节目中日益凸显。
“《百万粉丝》是电视节目在粉丝大数据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这种力量会成为节目的核心推动力,也成为广告投放的增量价值。”李昕在研讨会中如此说到,并举出节目中的实例,“就像在第五期节目中,选手们所执行的大任务——全民环保秀中,通过微博征集到了300多名网友,运用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搭建微缩景观,将农夫山泉公益帮扶理念巧妙植入其中,网络与电视的双平台扩散使得产品影响力加大。”
新浪一方面作为《百万粉丝》的联合制作方,另一方面也给节目提供网络大数据的支撑。但是,在舆论导向上新浪首席策划师吴俊德坦言不会干涉,“我们不是言论的主导者,在这档节目中粉丝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也只会因12位选手的表现而产生影响。新浪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尽量抑恶扬善,通过规则引导正面内容。”
人际互动与虚拟社交
从亿万富翁到乡土“村花”;从成龙女弟子到“小鲜肉”“萌妹子”,节目中每位选手都是个性十足并且有着不同的职业。将他们关在同一封闭空间内,观看他们为了完成生存考验不得不进行的比拼竞争是《百万粉丝》的一大看点。
选手们一边进行着实际的人际交往,一边又接受着虚拟社交能力的考验。节目中的优胜劣汰根据能量值决定,而补充能量值则必须依靠发微博吸引粉丝进行互动来实现,选手们为了争取更多粉丝,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送宝石、有的送帽子,有的则凭借个人魅力与社交能力收获“真爱粉”。
除了检验个人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价值,《百万粉丝》中也不乏线下竞争中的感人互助场面。有些选手会将自己的食物与大家共同分享、抢不到房的选手会被其他人收留合住、比赛中处处保留着女士优先等原则,这些充满温度的画面向观众们传递着正能量,整个节目也变得更加温暖。
王屹认为,这些行为释放了人的本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生存的社会化属性,对于人际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参考价值。“12位选手之间既是朋友又是对手,他们要从对方的支持中获得留下来的可能;他们也需要与自己的粉丝进行交流,来完成每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矛盾点叠加在一起就是节目最值得关注与揪心的地方。”
(任佳)
《百万粉丝》由天津卫视与新浪网齐力打造,这档节目除了吸引了大批来自电视与网络的观众以外,在国内真人秀的类型探索,“台网联动”制播模式上也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
12月26日,《百万粉丝》在天津召开了“创新台网联动合作节目模式”研讨会。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冷凇,尼尔森中国媒体事业部副总裁李昕,中国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数字文化产业工作组组长包冉,华扬创想北京广告有限公司媒介主管张凡以及天津卫视频道副总监、《百万粉丝》总制片人王屹,新浪首席策划师吴俊德,节目总导演赵川共同进行了深度交流。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于《百万粉丝》创新的“台网联动”节目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冷凇称,这档真人秀兼具社会学、心理学等课题性多元元素,可以成为社会学研究价值的范本。而主创们则从多个“颠覆”角度全面解读了《百万粉丝》的前世今生。
“封闭生存”的里程碑
《百万粉丝》率先在国内打造“封闭生存”真人秀节目,填补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空白。室内封闭性真人秀的典范原模《老大哥》至今没有在中国呈现,而在《百万粉丝》中,呈现出了游戏化的假定性空间,选手90天在一个假定性空间里面生活,靠消耗能量值维持生存,能量城变成了一个互联网新时代的虚拟空间,极具互联网气质。
尹鸿认为,《百万粉丝》适应了目前新旧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从策划到创造、到传播,是一个全链条的融合,非常值得探索,“在这档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精致化互联网气质与电视化制作品质双向融合的方向。能量城的设计,很符合互联网世界,是对《老大哥》模式一种新的探索与颠覆。”
《百万粉丝》首次实现了台网无缝播出,周一至周四在新浪网进行同步直播,周五在天津卫视进行电视播出。在这档节目中,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播出渠道、分发渠道或者是品推渠道,合作双方还实现了深度交流融合,比如将网络上的反应反馈到节目中,在这种双向养成的机制中,网络、网友、粉丝、观众全部进行了有效融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台网联动。
“《百万粉丝》彻底改变了电视人群固有的收视习惯,大家不再是被动地观看电视,而是透过网络成为节目中的一部分,观众每一个小的举动都可以改变节目的进程,从而成为主导节目走向和结果的幕后推手。”王屹称,在《百万粉丝》中,观众与网友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以往的旁观者成为了节目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
开创“常量消失”概念,
树立正能量标杆
近年来,不少卫视真人秀节目都拼明星、看阵容、比外景,通过“整”明星的方式来拼抢收视率。而《百万粉丝》在节目形态中另辟蹊径,不依靠明星阵容、亲子关系或是户外游戏的方式,而是将视角转移到封闭真人秀领域,完成当下社会中对一个普通人的关注,并在自然状态下对人性进行了展示。
《百万粉丝》开创了真人秀节目“常量消失”的概念,即用“能量值”进行封闭生存换算。“能量城”中有着自己的货币体系,选手们打电话受控制,跟外界的接触有限制,想要吃饭、健身、娱乐甚至是上厕所都需要刷能量手环中的能量值才能够进行,比如吃饭至少需要1500到5000个能量值(1个能量值则为1个微博粉丝的有效互动),实现了真人秀“夹角”突破,主打正能量路线。
在《百万粉丝》中,大家日常生活中觉得习以为常的那些常量突然消失,选手们的一切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会让选手突然意识到那些常量的珍贵。这种设计在改变选手心态的同时,也能让普通人可以感恩生活。
冷凇指出:“《百万粉丝》很有可能成为我们中国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传播学的一个多重教材。我对这档节目有一个新的定位叫做‘独立健康人格养成真人秀’。在节目中,尺度、态度、温度做到了恰到好处的拿捏,呈现‘小小能量城,大千世界梦’的内涵,颠覆了‘以人性恶为目的’的眼球刺激,树立了正能量的标杆,也成为了素人真人秀的一个探索范本。”
8000平米“能量城”,24小时不停机
《百万粉丝》由12位选手在一个“封闭空间”完成2160小时的挑战,选手们进行竞赛的这个“封闭空间”有个游戏感十足的名字——“能量城”。
此次研讨会上,《百万粉丝》的主创首次揭秘了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这座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的能量城,共有5层,由200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搭建而成,所有的基建设施全部从零开始,为了建造比赛所需的游泳池,节目组更是花费力气在地下室内搭起了支柱。
王屹称,《百万粉丝》希望呈现一种完全高科技的状态,打造一座2114年的未来城;这座城给人离开现实的感觉,与现有的生活场景有鲜明的区隔感;用这种未来感,加上假定的一些游戏化的场景,突显网络化生存符号。
整个“能量城”有着鲜明的未来感与游戏感,布局上分为生活共享区、集装箱区、超市采购区等。为了保证能够实时拍摄记录下来选手的日常生活并且进行网络直播,能量城中布置了80条拍摄讯道,现场有200位工作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录制。为了保证选手生活的真实性,能量城中的玻璃都是单反玻璃,摄像机可以在玻璃后方暗藏的讯道进行拍摄。
据了解,《百万粉丝》整个技术系统架构采用了星型拓扑结构,把传统的广电设备切换台和矩阵作为中心节点,形成辐射式互联结构。多台切换同时切换故事线,音频轨道录制多达40路,如此规模在广电节目制作应用领域实属罕见。同时,选手封闭的90天内,要求所有的摄制、导播团队不能停机,24小时记录全部生活过程。每天素材量多达20TB,每集节目需要六天素材,整体素材量是传统节目的几十倍,后期更是24小时不停机处理素材。 王屹说,“上万小时的海量素材让所有技术人员头疼,集体被逼疯。后期制作由多个工种联合起来,构成辐射状的工作大流程,从而保证了高效运转。《百万粉丝》没有制作经验可循,传统节目可借鉴因素完全失灵,以后,当大家提到台网联动,能够想起《百万粉丝》曾经提供过一个模板,这就是我们所有从业人员最骄傲的一件事。”
一场粉丝经济的“冰桶挑战”
《百万粉丝》首次实现了双平台的受众相互导流,14—28岁的年轻用户占54.48%,28—40岁的成熟用户占20.07%,略高于其他综艺节目,收视群体的年轻化传播,颠覆了以往广告的传播和投放模式。
目前《百万粉丝》的相关微博话题量已经达到20亿,12位选手的微博粉丝总数已接近1千万。节目中参考了众多在新浪微博上关于粉丝相关的数据,包括他们的一些喜好,对整个节目的反馈。每天选手都会在网络上发动网友一起来完成任务,而在大数据下所产生的粉丝效应已经在节目中日益凸显。
“《百万粉丝》是电视节目在粉丝大数据时代的标志性产品,这种力量会成为节目的核心推动力,也成为广告投放的增量价值。”李昕在研讨会中如此说到,并举出节目中的实例,“就像在第五期节目中,选手们所执行的大任务——全民环保秀中,通过微博征集到了300多名网友,运用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搭建微缩景观,将农夫山泉公益帮扶理念巧妙植入其中,网络与电视的双平台扩散使得产品影响力加大。”
新浪一方面作为《百万粉丝》的联合制作方,另一方面也给节目提供网络大数据的支撑。但是,在舆论导向上新浪首席策划师吴俊德坦言不会干涉,“我们不是言论的主导者,在这档节目中粉丝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也只会因12位选手的表现而产生影响。新浪作为一个媒体平台,我们尽量抑恶扬善,通过规则引导正面内容。”
人际互动与虚拟社交
从亿万富翁到乡土“村花”;从成龙女弟子到“小鲜肉”“萌妹子”,节目中每位选手都是个性十足并且有着不同的职业。将他们关在同一封闭空间内,观看他们为了完成生存考验不得不进行的比拼竞争是《百万粉丝》的一大看点。
选手们一边进行着实际的人际交往,一边又接受着虚拟社交能力的考验。节目中的优胜劣汰根据能量值决定,而补充能量值则必须依靠发微博吸引粉丝进行互动来实现,选手们为了争取更多粉丝,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送宝石、有的送帽子,有的则凭借个人魅力与社交能力收获“真爱粉”。
除了检验个人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价值,《百万粉丝》中也不乏线下竞争中的感人互助场面。有些选手会将自己的食物与大家共同分享、抢不到房的选手会被其他人收留合住、比赛中处处保留着女士优先等原则,这些充满温度的画面向观众们传递着正能量,整个节目也变得更加温暖。
王屹认为,这些行为释放了人的本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生存的社会化属性,对于人际心理学的研究有着参考价值。“12位选手之间既是朋友又是对手,他们要从对方的支持中获得留下来的可能;他们也需要与自己的粉丝进行交流,来完成每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矛盾点叠加在一起就是节目最值得关注与揪心的地方。”
(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