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现状,本文从创设音乐环境、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增加音乐信息量的角度,论述了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存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说过:“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音乐欣赏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欣赏,学生可以获得感官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能够拓展音乐视野,陶冶情操。
  我曾在全校进行过一次三至六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小调查,结果显示:12.5%的学生对欣赏音乐毫无兴趣,甚至只把它当作课堂中的一次休息,不能进入到某种音乐情境中去;80.5%的学生非常喜欢欣赏,能随着乐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手舞足蹈,但如果让他们说一说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内心有何感受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很茫然,就是不知所云;只有7%的学生能初步分析调式曲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努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感受音乐的内部语言转化为乐于表达的外部语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差异,我在课前会选择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具体,学生爱听,如《手鼓敲起来》、《小燕子》、《蜗牛与黄鹂鸟》、《春天在哪里》、《蓝色多瑙河》、《秋日私语》等,营造出浓郁的音乐环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聆听音乐之声,感悟音乐之美。
  二、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就能轻松自如地踏进音乐殿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教给学生多种感受音乐的方法,引导他们投入聆听、入境想象、感受领悟、情态表达,让学生与音乐互动,让音乐与学生融合,向更高的音乐素养方面发展。
  1、在表演中感受音乐
  在学习一首新歌、一支新曲之前,我经常挑选一些基础好、功底扎实、擅长歌舞演奏的学生表演,让全体学生欣赏,了解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审美评价等,欣赏者感到自然愉悦,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学习了一首歌曲后,在学生感觉好听的基础上,我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创编动作,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将乐曲表现出来。比如二年级欣赏音乐《龟兔赛跑》,结合动画片,我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笨拙却坚持到底的乌龟,一个扮演伶俐却骄傲的兔子,根据音乐旋律进行表演,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更是乐此不疲,对音乐的感受非常深。
  2、在绘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一个是流动的音乐,一个是线条的旋律。”众所周知,在音乐作品中,许多标题性音乐是来源于画作的,学生在绘画时不必强求一致,不必讲求绘画水平高低,只要把感受画下来,只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就行。比如在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时,有的学生画的是一轮明月照耀着平静湛蓝的海面,有的学生画的是皎洁的月光洒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还有的学生画的是淡淡的月光缓缓流淌在荷塘……从他们的画面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对音乐的向往和独特的感悟。
  3、在描述中感受音乐
  《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傣族儿童歌曲,乐曲采用欢快的2/4拍,五声调式。在学生听完音乐后,我要求他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乐曲的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美妙的语言,描绘了傣族儿童在小溪边同孔雀一起跳舞的快乐情景,尽管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将音乐的意境表达出来,但他们却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4、在演奏中感受音乐
  《认识古筝和柳琴》的教学中,在介绍古筝时,我先请一位会弹古筝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了一曲《渔舟唱晚》。演奏完毕,我说:“谁还愿意来弹奏一下?”边说边亲自刮奏,演绎出如同潺潺流水般的旋律,很多学生都愿意亲自一试。当我和弹柳琴的学生一起演奏《映山红》时,他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对乐曲的感受,在抒情的乐段,左右轻摇自己的身体,在欢快的乐段,按节奏拍手,对熟悉的乐段哼唱,亲身感受了音乐的魅力。
  三、适度增加音乐信息量
  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增加音乐信息量,把学生的耳朵“叫醒”。如欣赏活泼欢快的《玩具兵进行曲》时,我用对比让学生欣赏听辨不同风格的进行曲:雄浑矫健的《运动员进行曲》、沉郁哀伤的《丧礼进行曲》、欢畅喜庆的《婚礼进行曲》……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绚丽多变,学生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神奇。我还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设置了一个“金曲大放送”环节,“金曲”的内容尽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定,并长期坚持。学生一学期可以欣赏到30多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乐曲,对他们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思维活动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长此以往,必将受益终身。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教育 人文精神 个性    教育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称其为教育。正如
期刊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孩子们的想象力正在逐渐缺失,长期的应试教育杀死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样使他们缺乏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他们成了流水线上的原料,被塑造成成人眼中的合格产品。本文拟从儿童想象力逐渐缺失的成因入手寻找对策。  一、影响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成因  1、过度关注。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来自于他所获取
期刊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是物理教学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它们之间的整合绝非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以课程为出发点,让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化整合。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那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理合中,怎样才能使信息持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
期刊
电子报刊,一般采用Word或WPS软件制作。一份优秀的电子小报作品应当内容丰富实用、版面美观大方,给读者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红花还需绿叶扶。”高品味的内容需要有特色的版面来体现。版面,即稿件(包括文字稿和图片稿)在小报上的整体布局,它由版面空间和编排手段两个要素构成,反映了一份小报的风格和特色,能直接影响到评委的视觉感受,是小报的“面孔”。如何让这张面孔更自然、更活泼、更有灵气呢?就要恰到好处地
期刊
初中信息技术以全新的面目、新的教学指导思想面对学生,再也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不用说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就是面对学生,也有说不出的苦恼。越来越多的学生早已掌握了书上的操作内容,操作得很熟练,上课时根本不爱听,就是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因此,信息技术课如果不换一种方法上的话,就吸引不了学生,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切合本校
期刊
摘要: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对化学实验的掌握。而改进实验方式,注重家庭实验练习,关注实验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总结归纳能力,则是搞好实验的关键。  关键词:实验 吸引 兴趣 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这一学年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认识、了解化学,学会怎样操作和使用化学仪器、如何利用实验得出所需结论。所以,化学实验在该学科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
期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印象中的历史课程是一门理性比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重在基础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所以,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数是以教学生唱歌为主。为此,有许多学生把音乐课简单地理解为“玩玩课”。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呢?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 “学到什么”
期刊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地看重和强调设计的精巧,用一个个以为精彩的提问贯穿课堂。一堂课下去,学生只是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了“演员”。所以现在一下子转变观念,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真是不容易。要让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教师更要注重读书和思考这一对孪生兄弟
期刊
生物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面对当前教育机制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加之目前生物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点燃学生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