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1年热点话题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iangt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辛亥年,有关辛亥革命的话题自然会占据舆论的绝对焦点。各种类属“纪念史学”的会议接踵召开,但大多数会议选题陈旧,语义重叠,难逃已有范式的窠臼。在各种纪念史学的缝隙中,也间杂着一些异类的声音,比如通过对清帝逊位诏书的精细释读,重新理解中国近代立宪过程的复杂性,从而提出了与辛亥“革命建国论”叙事不同的“立宪建国论”,甚至主张清帝逊位是一场英国式的光荣革命,立论虽略有耸人听闻的嫌疑,但其开启的讨论路径却富有洞见,有可能在未来的数年间持续引发争议。
  近些年,思想界一直延续着“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以“新儒家”为标识的文化保守主义因无法找寻到融入政治与社会改造论争的入口而暂处边缘位置,2011年情形大变,据我的观察,“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纷纷向文化保守派明递秋波,在发掘儒学资源以充实自身立论合法性方面达成共识。
  这是因为,“自由主义”已经意识到自己很容易被贴上食洋不化的标签,缺乏“中国性”的支撑点而导致水土不服。“新左派”则常被讥为过度怀旧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所谓“社会主义新传统”,容易被视为政治僵尸“诈尸”般的回光返照。因此,两派为回护自身易受攻击的软肋,“自由主义”大多选择康梁特别是康有为的上层宪政思路,再加发挥,“新左派”则选择梁漱溟的下层乡村改造理论,以抗衡自由主义者依凭近代宪政思维改造上层政治的思路。中国学术思想界三种最活跃的派别在未来几年的合流态势应该是舆论界观察的焦点。
  2011年,日本思想家沟口雄三先生去世。沟口先生的贡献并不在于他提出了日本式精工细作的专门研究话题,而是比中国人更自觉地发现中国自身历史中所独立存在的“近代性”。在目前中国学界日益西化的专门化体制内,沟口思想的启发性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这个栏目对各类前沿问题的梳理都大致与探寻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有关,故聊致赘语以作补充。
其他文献
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关注点集中在中国文艺学科的方向、研究向度的拓展、理论资源的吸收以及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确立等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学术立场的差异,围绕着这些关节点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理念,诸如关于现代文论话语系统建立的“体”“用”之辩,针对传统文论价值评价的“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的对立观念,“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文艺
护理学的发展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对护理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发展护理事业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面向未来的,
<正> 在转换和完善医院质量保证机制的过程中,质量意识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只有实现多数人质量意识的转变才有可能转换和完善质量保证机制。质量意识是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医院
我是一九四六年春考入无锡国专的,当时,迁到广西去的无锡国专本校还未迁回来,为了争取时间,所以唐文治校长决定先在无锡原校址实行春季招生。
<正> (一) 近年来,各级医院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发展很快,已由分离的单台计算机逐步发展到若干台计算机联网。常见的有3+网、N-OVELL网等。从单机到联网,无论是
<正> 医院感染是医院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严重地威胁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影响医护质量,甚至成为医疗纠纷的根源。因此,
梁启超传,解玺璋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解玺璋先生的《梁启超传》,采用了一种很特别的写法,“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的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序》),例如“书生报国:梁启超与康有为(上)”“谊兼师友:梁启超与黄遵宪”“肝胆相照:梁启超与谭嗣同”等等。这种写法有其新颖特别之处,但是,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作者生硬地把梁启超的一生分割开来,
<正> 自1978年上海市引进第一台头部CT以来,各医院竞相购置CT、MRI、ECT、DSA等高科技医疗设备,“引进热”至今势头不减。这些设备专业性强、精密度高、价格昂贵、使用维修复
<正> 我院应用脑活素治疗动脉硬化所致脑功能障碍患者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34例,女2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0岁,平均66.7岁。参照1986
日前有幸阅读了赵焕亭老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这部书稿,认为它在四个方面颇有特色与价值。由此,我对她的研究领域与爱好、价值判断与追求、成果呈现与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较系统与清晰的认识。  敏感尖锐论题敢于挑战  赵焕亭学术起步的对象,是选择研究丁玲。她扎扎实实阅读《丁玲文集》,了解丁玲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针对一些诋毁丁玲的现象,捧出了几篇力作,捍卫和弘扬了丁玲在文坛上的地位和不懈追求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