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探究总任务】
  感受诗人的自然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
  一、学生知识和能力准备。
  1.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2.熟读《归园田居》。
  二、资源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一)步骤一:创设情景
  1.桃花源不存在的理由。诗意瞬间被消解。我们都失去了一个诗意的心。今天,我们重温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
  2.填空:陶渊明,又名 ,字元亮, (朝代),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 ”。又自称作“ ”。第一位田园诗人。
  3.作品回顾:
  《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其三)
  《饮酒》(其三)
  4.回归常识
  ①陶渊明与他的儿子
  《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②乞讨者:有一次儿子玩火不慎,草屋付之一炬,自然灾害使他颗粒无收,前后讨饭近10年。
  ③五斗米的故事: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序》
  (二)步骤二:探究1
  1.探究问题
  整体感知《归园田居》,找到诗眼。
  2.探究目标
  学会找到诗眼,培养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3.探究方式和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
  4.探究活动组织流程
  ①读诗
  ②解题
  ③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④“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三)步骤三:探究2
  从何而归?
  从“尘网”“樊笼”而归。
  从外在说,是指束缚人的仕途和官场。它与诗中的“丘山”、“园田”的自然相对。
  从内在说,指人求禄的俗念与“阿世”的机心。
  问:“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四)步骤四:探究3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注】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闲居;五六年后又做幕僚,为时不长。41岁(405)辞去彭泽令,直至63岁去世,再未做官。
  在经历了“出仕”与“退隐”的反复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发出决绝的呼唤:“归去来兮!”
  问:“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的矛盾性
  世家子弟—理当承继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一家之主—情当求俸养家
  “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误”即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五)步骤五:探究4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田园诗意的对立面?
  茅檐草舍 远胜 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 远胜 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 远胜 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 远胜 车喧马嚣
  清净悠闲 远胜 摧眉折腰
  (六)步骤六:探究5
  讨论: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美?(农民种田)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陶渊明是“但使愿无违”洒脱。
  (2)四境界说
  (3)如果一个人百端机巧俗虑缠心,没有崭露生命的本真形态,没有返回到内在的自然的可能,外在的自然就不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他与自然就永远是相互外在、彼此对峙的,陶渊明第一次将山水田园纳入审美的范畴,使山水不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对象。
  (七)步骤七:探究6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心情如何?
  自由、安逸、喜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是人格的觉醒。是自己心灵世界的揭示和表白,从内心到外表都晶莹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遮盖和掩饰。这才是精神上赤条条的裸性,这才是自我的情感之真与生命之真。(守拙)
  自然:一是回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如数家珍地罗列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远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二是回到自己生命本真性。摆脱官场应酬、试图倾轧、人事羁绊。“相见无杂言”则免去了俗套,“虚室绝尘想”则已超越了俗念。“守拙”则去机心而显真性。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南野,种豆南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
  (八)步骤八:探究7
  交流
  1.陶渊明与我何干?
  2.陶渊明与我同行。
  张承志《清洁的精神》一文片段。
  小结:请智者与陶渊明同行!
  【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及内容解析
  通过语言表象去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符合人教版必修2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三)四篇古诗文,对陶渊明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诗眼来把握诗歌符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层级要求。
  3.设计思路与其他依据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都符合高洁的追求。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及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最符合中学生特点也是最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先从“归”字入手来整体感知诗歌,由此生发“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个探究问题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最后通过“陶渊明与我何干和陶渊明与我同行”的交流来加深学生对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的感悟,并给学生留下自我交流与探究的空间。
  【设计后反思】
  1.设计的特点
  切入诗歌的方式和四个有效探究及最后的交流环节有新意。
  2.可能达到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不仅熟记了《归园田居》,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高洁的人生体验和超功利的审美追求。
  3.要注意的方面
  始终要注意的是贴近文本,即从诗歌的阅读中获得鉴赏评价,切忌空泛论述,脱离语言表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其他文献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复习课对高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笔者选择了部分重点高中的毕业生对此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同学反复提出现代文阅读的障碍是对于文章主旨分不清楚,尤其是对于外文小说的阅读,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难进行自主学习;甚至有些同学提到做题时明明答了许多理解文字,但并没得到高分;另外,还有学生认为自己对于现代文的鉴赏能力低下,更谈不上理解探究了,考试害怕遇到此类题型的出现等问题。通
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表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在进行写作指导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发展情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并根据自身的想法进行写作。这种模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用刻意地生搬硬套,只需要在特定情况下写出自身的理解和做法,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有效合理的创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占据思考的主导位置的,而教师只起到辅导、引导的作用。学生在特定发散思维
如果没有人生感悟作基础,我们写文章也就失去了源头。练习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旅程中学会观察、感受人生,体验生活,要留心身边的人物,细心发现美,认真思考美,进而写成“自己”的人生篇章去讴歌生活中的美。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一种“穿透”生活、探索人生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审视生活,练就发现美的慧眼  我们长期生活在校园、班级、家庭。总之生活的范围
笔者对近两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进行研究发现:多数作文题适合写议论文,尤其是2015年浙江卷,虽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题干中明确写着:“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说白了就是要写议论文。而2016年浙江卷更是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可见,议论文渐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而我们的学生却写不好议论文。鉴于此,本文拟对高中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求积极的解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高居骨科危重病症之首。近年来,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程长、并发症多、预后差、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即使存活下来也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易使患者心理压力加大.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的心理状态,从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脊髓损伤的进一步认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模式的辅助治疗
目的:浅析药物治疗肾绞痛的疗效,缓解肾绞痛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方法:采用药物治疗肾绞痛,临床以硫酸阿托品、盐酸哌替啶(也叫杜冷丁)、吗啡等药物进行止痛治疗为主。结果:合理使用药
目的:探讨两种引流方式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进行引流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0名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名,行传统胸腔穿刺。实验组40名,行中
荀况《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释为“达到”,这个解释不准确,万泉源在《〈劝学〉中的“致”和“至”》(《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中解“致”为“使达到”,非常恰当。现行苏教版教材依然解“致”为“达到”,张忠森先生撰文《释义应从原始义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由《劝学》中的“至”和“致”的释义教学而提出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该尽量从字的本义出发。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方法:分析国内外各类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凝血、纤溶功能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有一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高血压伴高血脂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高血压伴高血脂患者经过降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