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十七个玩偶的夏天》中的婚恋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部剧的上演,在澳大利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编剧兼演员的劳勒也因此剧名声大振,成为20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也正是这部戏剧,使澳大利亚有了属于澳大利亚特色的戏剧。该戏剧以3对情侣之间的悲欢离合反映出当时澳大利亚人的婚恋观。
  【关键词】:情侣;悲欢离合;婚恋观
  引言
  该剧主要讲述了鲁和巴尼这两个已到中年的伐蔗工人和奥莉夫和珀尔两个酒吧女侍之间的相见与分裂,以及年轻的道特和布巴的相识、相恋。鲁和巴尼是北方的伐蔗工人,每年的5月份到11月份是伐蔗季节,也是他们一年生活费用的唯一来源,而每年的12月份到次年4月份则是他们的歇工期,按照十几年以来的惯例,他们会回到南方的城市,用赚到的工钱与他们的恋人一起度过为期5个月的歇工期。故事发生于1953年的12月份,正是他们歇工期的开始。
  一、鲁和奥莉夫的婚恋观
  鲁体格健壮、劳动力强、谈吐尔雅、令人信服,多年来都被推崇为伐蔗工人中的头领,现已41岁,他在歇工期和朋友巴尔一起住在奥莉夫家。奥莉夫正是鲁同居了16年的恋人,算上今年的这次,应该是17年。奥莉夫是个酒吧女侍,虽然已经过了39 岁,仍然少女心泛滥,非常喜欢玩偶,今年夏天她迎来了她的第十七个玩偶,象征他们17年以来的恋情,在鲁的伐蔗期,奥莉夫就靠打扮着这些玩偶来度日,这些玩偶仿佛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她把它们当成他们的孩子一样来对待。
  17年以来,他们两个彼此相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结婚。奥莉夫认为每年7个月的等候换来5个月天堂般的生活是值得的,她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爱上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她无法理解南希的做法,对南希与他人结婚的事情不闻不问,只认为是南希背叛了他们,是南希做了错误的决定,不懂得享受。
  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并没有像往年的夏天那样愉快,奥莉夫很肤浅地把原因推到珀尔的身上,认为巴尔的女伴从南希换成了珀尔才导致他们的争执。她看问题很片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也说明她一点都不成熟,这正符合她的少女心。这么多年的恋情,她没有从中得到任何成长,她得到的就是年复一年的七个月的等待和五个月的相守,并以此为乐。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她没有意识到鲁的破产是一种危机,也没有意识到他们都已不再年轻,这些才是不愉快的真正原因。
  鲁在这一年经历了很多之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自尊心受到了连续的打击。首先是受到年轻的道特的挑战,在伐蔗过程中弄伤了腰,领头位置即将不保;然后又因负气出走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导致了他的破产,是巴尼把他找了回来,连第十七个玩偶的钱都是巴尼出的;在歇工期不得已临时找了份油漆工的工作,但是收入甚微;最后道特也来到奥莉夫家中,说是要跟他握手言和,其实更多的是来看鲁的笑话,以及炫耀自己的成功。接二连三的打击,让鲁不得不思考接下来的事情,毕竟年纪大了,不能伐蔗伐一辈子过去的辉煌已经回不去了。爱玛接近古稀之年,虽贪财吝啬,但老于世故,一切问题的根源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劝说鲁和奥莉夫结婚。鲁也决定听从奥莉夫的母亲爱玛的建议,考虑一下后半辈子的终身大事。可是当他向奥莉夫求婚的时候,奥莉夫很生气地拒绝了。
  “你得回去,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挣脱开,着了魔使地)我清楚——我要我以前有的。(冲上前去用拳头连连捶打鲁的前胸)你还给我——把你夺走的还给我。”
  奥莉夫的不可理喻,她的歇斯底里,鲁不明白,观众却很明白。相恋多年的男友求婚,她这种绝望地表现看似让人匪夷所思。奥莉夫以前有的是什么?鲁夺走的又是什么?是她的青春,亦或是她的天真,亦或是她之前的欢乐时光。
  鲁在离开前,“在一种失意而又丧失理智的愤怒中开始用玩偶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钢琴,直到把玩偶连摔带毁得只剩下一根折断了的光杆和一对金属丝为止,他才把玩偶扔掉。”这些见证他们17年以来的恋情的玩偶,终究是和他们的恋情一样,走向了分裂和毁灭。
  二、巴尼和珀尔的婚恋观
  巴尔40岁,身材较小、言语粗俗不堪,是鲁最忠实的伙伴和朋友。巴尔私生活放荡,与两个女人都有过孩子,可是至今是未婚状态,他没有跟任何一个人结婚。按照巴尔的话说,跟一个女人结婚就会伤害另一个女人,索性就都不与之结婚,这样就两个都不会伤害。这个理由只是为了逃避选择、逃避自己即将要承担的家庭的责任。对他来说,女人只是他泄欲的工具,他并不希望婚姻的枷锁限制他所追求的生活。
  他也有个女伴南希,她火辣热情,使他们每年的歇工期都过得酣畅淋漓,这正是巴尔所追求的的快乐时光,没有婚姻,只有性,五个月的歇工期就好比他的发情季节,只要按时回来满足一下生理上的需求即可。就像某些低等动物一样,它们也不需要婚姻的束缚,到了发情季节,可以与任意中意的异性交配,然后繁殖下一代。只可惜南希在今年的歇工期到来之前幡然醒悟,在他们的伐蔗期间嫁了人,巴尔收到布巴的来信,也没有任何挽留的话语,对他来说,女人就好比衣裳,可以随时更换,没有了南希,还有一大堆其他的女人。布巴认为南希是厌倦了每年7个月的等候,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岁月不饶人,她年纪也大了,她更想要一份稳定的感情和稳定的生活,此时婚姻是她最需要的,而巴尼无法满足她的需要。
  奥莉夫为巴尔重新找了一个女伴珀尔。珀尔也是个酒吧女侍,其实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又不得不接受这份工作,她比较矜持稳重,渴望找到一个可靠的男人,与其结婚,可以有所依靠。显然缺乏责任感的巴尔并不是她的良配。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与巴尔的看法发生严重的分歧后,她选择离开奥莉夫的家,选择与他们划清界限。她走之前对奥莉夫说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只可惜奥莉夫无法明白。
  “那我这是在白费口舌了,如果你不能看得远一点的话,我这真是在白费口舌了。”
  “对不起,奥莉夫。一句话,我不是那号人。”
  珀尔是个明白人,她深知自己与他们的不同。奥莉夫只在乎当下的生活是否快乐,不想去计划将来的生活。珀尔跟她不是同一类人,她渴望长久稳定的生活以及有保障的未来。她们的道德观念截然不同,但她们也有相同点,就是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这个时代的女人的悲哀,她们难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一个希望依靠男人过上物质上有保障的生活,一个希望依靠男人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三、道特和布巴的婚恋观
  道特是个26岁的年轻人,年轻使他的资本,他是鲁强烈的竞争对手,他的实力就相当于年轻时候的鲁,很快他就要代替鲁的领头位置。布巴22岁,是奥莉夫的邻居,从小就经常来奥莉夫家玩儿耍,跟他们几个关系十分亲厚。他们两个就是在奥莉夫的家里,经巴尔介绍认识,然后“一见钟情”,想尽各种借口见面,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布巴,听说道特的能干之后,完全被年轻有为的道特吸引住,不顾鲁的劝告,一意孤行地要与他交往。其实她一直羡慕奥莉夫和鲁的生活,她的虚荣心让她走上了和奥莉夫一样地老路。
  他们两个完全是鲁和奥莉夫年轻时候的翻版,老的一辈还未从贪图一时享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年轻的一代丝毫听不进劝告,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头扎了进去,循环往复,没有终止。剧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几对恋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更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特点。
  结语
  三毛说过,“婚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对男女都一样。”剧中的人物都不知道婚姻的美好。奥莉夫和巴尔对婚姻异常排斥,因为他们没有责任心,只想着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鲁想结婚,只可惜明白得太晚。而珀尔,也只是想借婚姻让自己和女儿可以有所依靠。婚姻并不只是把性合法化,婚姻要求男女双方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而那个时候澳大利亚人的婚恋观大多是性的需求,内心缺乏纯粹的爱。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真正終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
  这部戏剧抛弃了英国传统戏剧的影响,摆脱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的羁绊,用澳大利亚人独特的婚恋观反映出当时真实的澳大利亚社会,澳大利亚戏剧从此走上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路易·埃森等著. 外国当代剧作选.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
  [2]. 杨知. 澳大利亚划时期的剧作家雷·劳勒及其代表作《第十七个玩偶的夏天》. 外国戏剧, 1980(1).
  [3]. 唐正秋编. 澳大利亚文学评论集.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3.
其他文献
【摘要】:无产阶级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学者的关注与思考,而法、德两国的学者历来就有关注社会主义的传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矛盾的不断尖锐化,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蒲鲁东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的独到认识,鼓舞和解放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无产阶级;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 蒲鲁东; 马克思
期刊
【摘要】:凌蒙初在“二拍”中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征的道人形象,通过对“二拍”中道士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解读“二拍”文本内容和凌蒙初所要宣扬的价值观念,还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文化信息之全貌。  【关键词】:凌蒙初;“二拍”;道人形象;世俗化  引言  在中国传统观念以及道教的教义里,道士大部分是而且理应是正义和良善的代表,但是在《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中我
期刊
【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对于梦  境的记载也继承了《左传》写梦的一些特色和手法,写梦也成为司马  迁塑造人物的一种有力的工具。梦本是一种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逐渐被作家们引入到文学的领域,成为文学中用以表现的内容和方  法。《诗经》中有诗篇涉及到梦,《左传》保存了许多原始的梦材料,  《史记》中关于梦的情节也不少。古人认为梦是人与神、人与鬼的一  种交流方式。《史记
期刊
近年来,随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社会阶层处于分化和重组的过程之中。社会各阶层在充分显示其角色功能的同时,也凸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协调和谐的社会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对此,学术理论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一批有价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当
期刊
【摘要】:《花间集》是由后蜀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也是汉族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本书收录了18位花间词派诗人共五百首经典作品。这其中包括了由花间派主要代表温庭筠、韦庄在内的六位词人所创作的十七首《河传》,分而为温庭筠三首、韦庄三首、张泌二首、顾夐三首、孙光宪四首、李珣二首。词人虽同属一派,然而词人的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比如温韦二人同是描绘女子形象都一个秾艳、细密、婉约、含蓄见长,“密而隐” ,
期刊
【摘要】:《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根据通话故事改编的舞台剧,其中用到的一些音乐就像是一首非常浪漫的抒情诗篇,每一场音乐的选取都极大程度的展示了与场景相应的画面,包括对戏剧的推动以及人物性格的内心描述,具有强烈的交响乐感,甚至充满了戏剧力量,柴可夫斯基将交响乐与舞蹈相结合进行舞蹈剧的演绎,是对芭蕾舞最大的创新,为芭蕾舞表演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对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柴
期刊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塑造了五位重恩施报的刺客形象,他们以“为知己者死”为人生信条,太史公评价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但司马迁巧妙的叙事技巧、独特的情节安排以及特有的身世之感,使得这种在情感驱动下看似侠义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狭隘、自私,甚至一厢情愿的盲目性。  【关键词】:重恩施报;刺客;矛盾  “士为知己者死”是司马迁称赏的一种刚烈精神,《史记﹒刺客列传》中五位刺客的立名之举:曹沫
期刊
【摘要】: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创新创业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以美、英、日最具代表。我国目前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大社会转型期,在我国亟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国外战略性的目标理念、广泛性的参与主体、衔接性的课程體系三大方面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有重大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启示  大学生作为
期刊
【摘要】:道家美学思想以自然为美,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万物皆源于自然。《老子》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少则得,多则惑是指宏观是万物的共性,共性只是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是少,也指一;如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宏观,则是多,就会惑然不知所归而流散无穷。本文通过对道家极简、朴素思想在包装设计和版式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从而阐明道家
期刊
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大工厂时代的雇佣工人则是由机器的链条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卓别林说:“但,还是要充满希望。”  ——题记  (一)科学管理的诞生  所谓的“摩登时代”,实际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达到顶峰的时期。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