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文艺》绽放友情之花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广东打工之后,三两位良朋知已扔在了万水千山之外的故乡。为了生存,我起早贪黑在流水线上摸爬滚打,加之自己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工友交流,不经意间成了孤家寡人。权衡再三之后,我准备“时髦潇洒一回”,交个笔友,于是找来一大堆杂志筛选,名气和发行量不大的,不去,咱花钱办事有的放矢,就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用稿期太长的,也不去,鬼知道等杂志登出来时,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流浪汉身居何方——谁都清楚,打工一族是漂泊一族,萍踪不定是我们的主题,别人应征信件找咱扑了空,反倒说咱不道德。哦,对了,身边不是有我喜欢的《江门文艺》杂志吗?“我的青春我做主”栏目不是为作者读者朋友“寻朋觅友,传情达意”吗?说干就干,我提笔涂鸦两句,拍张靓照,寄上自己的资料,向“我的青春我做主”“进攻”。非常感谢《江门文艺》,很快让我在2008年5期《江门文艺》“我的青春我做主”拥有了一块自留地——交友留言如我人生的一块里程碑立在那儿:“真正的爱情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靠行动。”就因为这句留言,为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记得清清楚楚,收到第一封信是2008年6月20日,寄信的是韶关一位广东籍叫海燕的女孩。拆信时我的手激动得抖个不停,信的开头一句“黄先生”就让我感激不已——啊哈,一直以来别人总是称呼咱为“捞崽”、“北仔”,原以为只有咱叫别人先生,如今也有人叫咱先生了,咱阿Q也有这“翻身”的一天……第二封信是来自四会一位叫谢荣华的江西老表,信中言辞谦逊有礼,称兄道弟,让人如沐春风……第三封信是湛江一名叫刘娟的女孩写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你的心情我能理解!”字体龙飞凤舞,语句干炼精脆,不过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我一直珍藏着所有的来信,甚至也一一回复了……以后的来信我分清顺序一叠一叠的,每天来信是八九不离十。厂里保安开始还在楼下叫:“阿荣,信件!”后来我自觉了,反正每天去拿信就是了。有朋友的来信,那些日子我的生活不再孤独寂寞,也不再单调——上班时用心灵与远方的朋友对话,享受着四面八方朋友的祝福和问候带给我的快乐;下班后,将自己的感激与期待,化成方块汉字,送给远方和我一样期盼友情的笔友,自此我们不再陌生,彼此之间便有了牵挂与思念。手握一张张洁白的信纸,仿佛握着一双双友情的手,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能看到一张张虔诚真切的脸,或开朗,或悲伤,或文静,或豪爽,或奔放,或活泼可爱,或柔情似水,或朴素端庄,或拘谨羞涩,或落落大方……相互尽情倾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直到有一天保安又喊我拿个大手袋去取信件时,我愣住了:用手袋装信件?有多少?取回来点个数,7月15日竟然收到信件45封,45封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富足,好感动,好幸福,也好沉重。那夜拆信拆得我臂酸手软,读信读得我头晕胸胀,那晚我彻夜无眠!无眠也抹不去心中深深的愧疚——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来信读得多了,我便发现一个规律:在外打工,男孩总喊活得太累,女孩总喊过得太烦;诚心交友,男孩总是彬彬有礼,女孩总是活泼大方;男孩总是谈理想和奋斗,女孩总是谈论情感与缘分……情感是永恒的话题,但同一话题有着不同的观点:江门会城某电子厂的川妹子小卓认为:缘由天定,分是人为。肇庆某小卖部的江西妹子雅丽说:万事都有缘,半点不由人。深圳松岗的淑兰开门见山一句话:我看见你的留言,深有同感。让我受宠若惊,急忙修书一封讨教怎么深有同感?不料“后院”起火,同在南海桂城打工的小英厉声质问:真正的爱情不是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靠行动,怎么行动?……唉,遇上这么个真诚而较真的朋友,我真不知如何诠释和讲解。
  直到现在,来信还在继续,但若评定最佳来信,非中山的素英莫属,这个湘妹子从信封邮票的选择到文字的表达能力,无不显示她的真诚和与众不同——打开她的信,如打开一道门扉,一位活泼调皮的女孩领着你游览观光,时而山漳溪水,时而绝壁瀑布,时而云海观涛,令人回味无穷。信末寥寥数笔勾勒出一支兰花,显示她的别具匠心,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和温馨记忆。佛山美的集团的河南妹子向阳,她的信是我收到最早的同城信件,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给别人的回信还在路上长途跋涉,她的回信即已打个转身又回到了我的面前。交往多了,自然感觉亲近些,所以评定为最亲切奖。还有广州的玉露的来信,图文并茂,让我赏心悦目,可惜信太短了,刚刚吊起我的胃口,她就收笔了,应该颁个悬念奖给她。荣誉奖我留给增城的李强,他是我收到惟一附自己照片的信件,人老实真诚,让我感动,但已经很长时间音信全无,也不知他收到我的回信没有,毕竟打工在外地址不稳定,但我还是整天牵挂着这个从未谋面的朋友……
  短短三个多月,通过《江门文艺》的交友,我收到来信128封,寄出回信120封,手机留言100多条……看到这组数据,就可以想象我在工余闲暇是如何如陀螺般高速运转着完成和朋友保持信件联系的,每天下班,三四个小时睡个朦胧觉,然后开始取信,读信,写信,寄信……有时候工作实在累得受不了,想偷懒时,却仿佛看到无数双责问和失望的目光,我不应该把他们心中热情之火浇灭。直到把回信全部装进邮筒,想象着远方的朋友收到我的回信时的喜出望外,身心所有的疲倦和困顿才烟消云散。工友看我忙于通信,有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就开玩笑似的说,看样子要请个秘书了,要女性,当然要靓女。说完大伙就哄堂大笑。
  交友信息反响实在很好,来信实在太多,要说一个不漏地回信也不可能。其中就有一个自称飘雪的女孩,在信中就说她没空和我多说,只让我给她寄信以考验我的真诚。我觉得很好奇,也想和她交朋友,无奈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她的详细通联地址,只能遗憾作罢。而也有地址却无收信人姓名的,写信如此马虎,让我啼笑皆非;有的地址和姓名都不缺,却粗枝大叶,信件中墨迹斑斑,遣词造句词不达意,任凭我如何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也百思不得其解……站在楼顶,迎着清凉的晨风,我默默地遥望远处的大山,我知道山那边是水,水那边依然是山,在这山和那水之间,我的朋友们正用他们的热血拼搏着他们的明天!我们通过手中的笔,通过信中的字,相互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里面却有着我们共同的酸甜苦辣。朋友!因为有了你,有你们,漂泊在外的我拥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
  
  责 编:宋世安
其他文献
1    秀芳已经不止一次在林见面前说起红米了。秀芳说她家乡有一种米是红色的,煮出来的粥也是红色的。林见不信,说如果米有红色的,那么血就有白色的了。  秀芳也不争辩,她理解林见。只要是他没见过的东西说什么他也不会相信的。有一次秀芳跟他说河南人三餐是不吃米饭吃面条的,他也同样不相信。林见是广东人,在某些生活习惯方面都自视过高,对外省的风俗嗤之以鼻。  刚认识林见时,秀芳不太喜欢林见,甚至可以说是讨厌
期刊
父亲曾经为妈妈的美丽疯狂,我曾经为妈妈的美丽骄傲。父亲为了把妈妈追到手,放弃了科长的位置和他的仕途。父亲让妈妈给他3年时间,但妈妈在父亲一放弃功利的时候就被他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就在父亲的“家电城”开业的那天,妈妈成了父亲的新娘。一年后,妈妈也辞掉了那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父亲一起经营店子。父母起早贪黑,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正当父母还清贷款,准备购买新房和扩大经营的时候,命运一下子剥夺了妈妈的美丽和
期刊
当金黄的麦穗又一次  垂向大地匍匐感恩的时候  麦客的镰刀早已经  在水洼中的弯月上  磨了又磨    拖拉机装了一车麦客还有  沾着露水的梦境  突突地驶离家园  麦子正怀揣着一份成熟  等待发一声喊的汉子  能一曲唱醉初夏的心情    这一天  是2008年5月12日  无数的麦子记住了这一天  地头上的麦客  一人一口传递着旱烟  和不幸的消息他们  全都沉默了天上的云  一下低沉下来   
期刊
已经是深夜两点了,从广州开往肇庆的轮船船舱下床里,突然传出小女孩刺耳的哭喊声。哭喊声惊醒了上床的沈洁明。他从床头探头往下望去,微弱灯光下一位颓丧的少妇怀抱着一名小女孩,少妇不停地抚摸着小孩腹部,并轻声说道:“乖,不哭,快到家了。”沈浩明轻声询问:“阿姨,小孩什么事?”少妇说:“小家伙可能是肚痛。不好意思,吵醒你了。”“没关系,我这里有肚痛药,不知能否止止痛?”少妇说:“多谢先生有心。就试试吧。”跟
期刊
为人定制“特体服装”受青睐    1981年,我出生在太原一个裁缝世家,外祖母曾经是为清朝皇室制作服装的裁缝,母亲继承了她的手艺,也影响了我。从小,我就对做衣服特别感兴趣。儿时刚能拿得动剪子,我就坐在外祖母和母亲身边跟她们学裁剪,她们剪裁大块布料做大衣裳,我就用剪剩下的小块布料裁剪做布娃娃的小衣裳,再大些时,就开始给自己设计、裁剪和缝制衣服。  长大后,我进入一家服装厂工作。时间一长,不甘平凡的我
期刊
暗恋,顾名思义,你不说,别人不会知道。暗恋的感觉,甜蜜而苦涩,味纯而悠远,有点像不加糖的黑咖啡,闻起来香浓润心,喝起来却不见合所有人的胃口。  暗恋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暗恋者,喜欢在想象中与意中人交谈、相拥、接吻……想象甜美的一切降临自己身上,其实现实中见到那个人或许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曾说;而有的暗恋者,却喜欢尽可能创造一切与意中人接近的机会,见到那个人兴奋异常,见不到那个人黯然
期刊
今天,我的客车超载,被交通稽查大队的吴队长查着了。  吴队长说超载一人要交1000元的罚款,我的车多了8人,就要罚款8000元。  我又是递烟,又是求情,好话说尽,只降到了4000元。  吴队长说,再少一分钱也不行了!  这时,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个郝姓的远房亲戚正好是交通局的局长,听说他待人很热情,办事很廉洁,他的廉政勤政事迹经常上报纸,所以大家都说他是好局长。  于是我到交通局找到了他。  郝局长
期刊
一    季节一进入农历五月,布谷鸟就开始叫了:咕咕,咕咕。狗剩爹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布谷鸟是在说:麦黄,快熟。是在提醒人们麦子黄了,快收麦子了。  收麦子是非常累人的农活。在最炎热又多雨的天气里抢时间,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下焦熟的麦子,然后用牛车一车一车地运回家,再用脱粒机把麦籽脱出来。只有看到金灿灿的麦籽,才可以松口气:总算不用担心麦子淋雨沤掉了。  电视上时常报道农民种田从整地,到收获,都机械化
期刊
我爱看书,所以喜欢进书店,更喜欢逛书摊,尤其是对旧书摊情有独钟。在那里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坐在煤油灯下,借着微弱的灯光,捧着课外书籍,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根本没有闲钱买书,看的书多是借来的。有时候借不到,就把那时家家都有的《毛泽东选集》拿来看。虽然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还是看得很起劲。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奠定了我对毛泽东的崇拜。
期刊
莲姨出了厂区大门,刚走到便利店附近,迎面走过来一个妇女,看样子有三十五六岁。妇女一靠近就喊了莲姨一声大姐,莲姨停下脚步,望着妇女。大热的天,她没撑伞,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额前的头发已被汗水全部浸湿,死贴着额头,脸被太阳晒得发红。妇女哭丧着脸:大姐,可不可以麻烦您帮个忙,我小孩丢了,就在镇上的市场丢的。我已经找了两天了,可还是没有结果,您可不可以帮我一起找找,找到我会重谢您的。莲姨觉得奇怪,便问: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