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菩萨心肠,霹雳手段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yb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在《班主任兵法》中,班主任与军事家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角色却找到了交点,您能解读一下这两个角色的相似之处吗?《班主任兵法》的立论在于“教师与学生属于两大阵营”,他们之间的矛盾不能消解,只能调和。您觉得这个结论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万玮:班主任的角色有的时候就像一支队伍的统帅一样。班主任要引领着整个班级的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向着远方的目标进发。一个管理有方的班级,其学生是有战斗力的。正如强将手下无弱兵一样。当司马懿几十万大兵兵临城下的时候,诸葛亮却大开城门,焚香弹琴,这样的一种沉着冷静使得他手下的那些老弱残兵也以为诸葛亮早已安排好了伏兵。好的将领是一支部队的精神领袖,班主任也同样是。
  至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大阵营,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在的学校里,教师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也许再过若干年,会有保障教师权益的法规出台。师生亲密无间的情况有,但不是全部。在越来越多媒体曝光的案例中,师生走到了对立面。其实教师就算要和学生站在一个阵营,也得尊重学生的意愿。如果问一问学生,教师群体和学生是一个阵营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
  教师和学生是两大阵营至少有两大原因:一、在现行的体制之下,教师的目标与学生的目标是有偏差的。学生希望自由成长,教师却要死抠分数。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会有摩擦。二、除了立场的差别,还有年龄的差别。70后与80后是一个阵营吗?不是。80后的人看90后也不顺眼。承认两大阵营并不代表理想教育的崩溃,就像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是两大阵营一样,虽然有矛盾,但只要相互理解、处理得当,我们仍然可以和平相处、其乐融融。
  记者:您把军事上的兵法理论运用到了教育教学管理上,用兵法里的精髓来诠释教育现象,于是便有了《班主任兵法》里那一个个斗智斗勇的精彩篇章。在这里,您能为我们介绍几个用兵法思想“征服”学生的案例吗?
  万玮:《班主任兵法》里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兵法思想的应用。比如说《围而不打》这篇故事,讲的是处理一个非正式学生群体集体违反纪律跟老师对抗的事件,因为其核心“女大王”十分聪明老练,我并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从外围人手,一点点了解情况,到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却停止谈话,终于迫使她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
  再比如说《黔驴发威》这篇故事。讲我接一个新班,先是示弱处下,暗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等到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真实的一面,我“知己知彼”之后,雷霆措施一并而下,自然“百战不殆”。
  实际上,兵法并不是固定的,古往今来熟读兵书的人成千上万,但是带兵打仗百战百胜的将领却屈指可数。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教无定法,一切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带班原则和带班方法。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记者:在我们今天大讲“爱心教育”、“赏识教育”、“感化式教育”的时候,您却提出了一种另类的教育——“震撼式教育”。您觉得感化式教育和震撼式教育有什么、区别和共通之处呢?您的“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教育思想是不是就是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体现?
  万玮:我把感化式教育比喻成母爱,震撼式教育比喻成父爱。父爱与母爱最大的区别就是,母爱是不要求回报的,而父爱却有期望。教育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一个家庭里父母都很慈爱,孩子要被宠坏,没有规矩,一个家庭里父母都很严厉,孩子可能受不了,要离家出走。总体来说,母爱比较容易实施,只要善于牺牲就可以了,而父爱不但需要牺牲,更需要技巧。从《班主任兵法》的成功可以看出,教育界成功的父爱还是太少了。
  “菩萨心肠,霹雳手段”便是父爱与母爱的结合。一个家庭里,可以有父亲与母亲两个人做平衡,在班级管理中,则需要班主任一个人具有两种品质,在这两种品质中寻找一个平衡。“菩萨心肠,霹雳手段”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平衡。对于一名班主任来说,如果你是菩萨心肠,那么,我建议多一些霹雳手段,如果你很有霹雳手段,那么,我建议多一些菩萨心肠。
  记者: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您对班主任工作颇有研究和实战经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您觉得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呢?
  万玮:我觉得真正成功的班主任有三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教心”,真正的医生医心,真正的教师教心。赫尔岑说:“我们不是医生,而是疾病。”每一名班主任都要想一想,自己是医生,还是疾病?教心怎么教?用人格教。人格高尚的教师就是医生,人格有缺陷的教师就是疾病。我认为,一个做人很失败的人,不可能是一个真正成功的班主任。
  第二个指标是“无痕”。李希贵在《学生第二》中描述他的班主任标准,最好的叫做“辅导员”。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为辅导员呢?“我们规定,当一个班级所有工作的最终决定权全部从老师手里转到学生手里去的时候,这样的班级的班主任才有可能被聘为辅导员,哒是我们对班主任最高水平的奖赏。”教是为了不教,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定是要让学生唱主角的,自己随时准备退居幕后。这样,当学生取得成功时,他没有感觉到这是教师的教导,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无痕教育。
  第三个指标叫做“乐教”。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必然享受他所做的一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名班主任如果能够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他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教心、无痕、乐教这三个指标都是“大教”的表现。做到了这三点,就真正实现了“大教”。
  记者:今年初,您又出版了《班主任兵法2》。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吗?在《班主任兵法2》里,您又有哪些新的教育思想或班主任工作经验要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万玮:《班主任兵法2》讲述的是我短短28天和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班级通过一起背书感悟人生的故事。学生即将直升进入高中,无须背负中考的压力,按理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我却通过思考,独辟蹊径,选择了背书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意志的磨炼和人生的感悟,为他们进入高中打好基础。作为这个直升班的班主任,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最终和学生一起,沉迷在背书的奇妙世界里,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与《班主任兵法》不同的是,《班主任兵法2》是一段连续完整的带班纪录,涉及了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读者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我的带班风格。
  我自己认为,与《班主任兵法》相比,《班主任兵法2》在我一贯的注重教育策略和技巧的风格基础上,注入了理智与激情的元素。作为一名理科出身的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一个教育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如果可能,有几种途径?哪一种更容易、更直 接、更有可操作性?我们都知道背书的枯燥,而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背书几乎是唯一目标,学生能坚持下来吗?我用自己的实践告诉读者,这是完全可行的!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了艰辛,我尝试了诸如诚信动员、设置纪录、分组竞赛、绕口令练习、写日记、倒计时、勇气训练、善心培养、赏识教育等多种方法,其间碰到许多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在这本书里,我告诉所有教师,要做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理性的教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这么做的结果。理性的教育者做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要做的。
  但另一方面,教育不是冷冰冰的制造,而是活生生的创造,因此,教育需要激情!在《班主任兵法2》的后记中,我写道,“之所以愿意把它奉献给读者,是因为也许书中的教育理念会被更多人讨论与批判,但书中描述的带班激情,三年之后即使我自己重温,也备受鼓舞与震撼。这本书,我自己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励志的东西来读。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经常给别人励志,更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励志。”
  这段时间,常常有教师跟我联系,诉说他们读完《班主任兵法2》之后的震撼。我的许多做法,他们直接就照搬了。我却希望,还是不要简单模仿的好。要思考我的做法成功背后的道理。我想,一个班主任只要一直保持激情,在激情中又不失理智,能够不断地反思、修正自己,假以时日,成功会越来越近的。
  
  链接:《班主任兵法》摘录
  虚实篇
  
  河豚遇到危险之时,会把扁平的肚子一鼓再鼓,瞬间膨胀成可怕的大圆球,以此来吓退敌人。这是一种典型的虚张声势,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是动物为了自保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
  二战时德军也采用过隐弱示强这一战术。1940年4月9日,德军出动许多战斗机、轰炸机低空盘旋在挪威首都,一支人数不多的空降部队,突然攻击了该市附近的法布内尔机场。这支小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阅兵式的步伐,沿主要街道一直行进到市中心,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支兵力单薄的队伍。结果,一座30万人口的城市不战而降。德军的虚张声势取得逼真的效果。
  还有另一种隐藏虚的办法。三国时,诸葛亮失了街亭,眼看司马懿大军杀来,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实际就是一座空城,也就是那么几个老兵弱卒,大模大样地摆出来,反倒让司马懿拿不定主意,以为对手以逸待劳,极其强大,越想越怕,连忙传令全军急速后退。《三十六计》说:“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是实际空虚而又故意显示出空虚的样子,就能使对方难以揣摩,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
  明明强大,却故意示弱,以引诱敌人,这也是军事将领常用的计谋。孙膑减灶诱杀庞涓即是一个有名的例子。为了麻痹对手、诱敌深入,孙膑在与庞涓作战之初佯装节节败退,卒散将逃。第一天有炊灶十万,第二天只有五万,第三天仅剩下三万了,三天之内兵将逃去三分之二,终于诱动庞涓轻骑冒进,兵败马陵。
  《孙子兵法》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曰:“避实而就虚。”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仅仅对指导战争有效,在学生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有很多的启示。
  首先,作为教师,你不能让学生把你摸透。一旦被学生摸透,你就“致于人”而很难“致人”了。要知道,学生都是很聪明的,而且很会钻空子,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很快想出应付的办法,教师一旦被学生调动,就只能疲于奔命了。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这样的工作才可能是有效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呢?这就需要教师懂得一点虚虚实实的原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间,让学生找不到规律。教师要修炼内功,要有修养,有城府,有内涵。在必要的时候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高明的将领,“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已经找不出痕迹了。高明的老师,也会做得非常自然,仿佛事物原本就是如此一样。
  其次,教师要善于“以实击虚”。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为什么庖丁会做到游刃有余,因为他解牛所用的刀的“实”,遇到的都是牛身上的“虚”,所以旁人就觉得异常轻松。要是一个不熟练的屠夫去操作,一刀砍在骨头上,牛痛苦,人也痛苦。这叫以实击实,通常会导致两败俱伤。我们常常见到有教师对学生发火,但是不得其法,学生并不服气,甚至发生学生当面与教师顶撞,使得教师骑虎难下的场面,这都是没有做到以实击虚的缘故。
  而如果教师本身言不正,行不正,却去教育学生,或者教师不做调查研究,草率做出判断,而冤枉了学生,这便是“以虚击实”了。任凭你是教师,面对学生,也不能以虚击实啊!最终必败无疑,学生毫发无伤,教师却败得很惨。遇上教师修养不好,而恼羞成怒,结果便是一败涂地,这个班级再也无法教下去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实击虚呢?教师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自身的虚实,了解学生的虚实。教师要善于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在学生当中的形象,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分析学生的动机,分析学生所惧怕的、所不惧怕的。能够从一些表面现象挖掘出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一些细微变化。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的“实”与“虚”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往“虚”的地方现在不一定“虚”,以往“实”的地方现在也不一定“实”。教师能够掌握虚实变化的规律,实践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虚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虚,哪来实。同样的,没有实,何谈虚。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虚与实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矛盾,又统一。一名学生,数学和语文都考了80分,可是,事实上,语文的80分可能是班级前几名,而数学的80分可能是班级后几名。所以虚与实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在有了比较之后我们才可以判断数学的80分是“虚”,语文的80分是“实”。
  从发展的眼光来开。虚实的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说,小王违反纪律了,他自己已经意识到犯了错误,这便是他的虚,教师根据校纪校规之“实”来处理此“虚”,会非常顺利,小王没有话说。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处理,导致违反纪律的学生越来越多,教师如果只单单处理小王,小王便有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原来的“虚”便不再“虚”了,他会说又不是他一人违反纪律,教师只处罚他太不公平。再比如说,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刺激的话而受到打击,从而抑制了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实”可能会变成“虚”。
  由于虚和实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善于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运用。虚实对比所产生的力量是非 常大的。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又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虚与实放在一起,实可以衬托出虚,虚也可以衬托出实。这两者互相衬托,显示出的效果可能极具戏剧性。古时将领用兵打仗,极其强调赏罚分明,而且是重罚重赏。若无所畏惧,奋勇向前,则加官进爵,若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则就地正法。也许赏是实,罚为虚,或者罚为实,赏乃虚,但是无论何种情况,两方面一起强调都是必要的,有赏无罚与有罚无赏都是要不得的,在实际操作时只能失败,很难成功。
  邓小平对于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是运用得极好的。中国改革开放碰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左”的思想,邓小平也在多种场合强调反“左”。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是孤立地谈防“左”的。比较经典的论述是他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着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便是邓小平的高人一筹之处,他深深懂得矫枉过正的道理,警惕右是虚,防止“左”是实。虚实交错,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便全面了。
  具体到学生工作中,虚实的原理又有哪些应用呢?试举几例。
  例子一。班级里有学生早恋,教师找另外的学生了解情况。通常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目的如果太直露,学生不一定配合,也许会有所隐瞒。这便是“致于人”了。不妨这样开始谈话,先从谈话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开始谈起,让对方猜不出教师谈话的真正用意,况且,当教师找学生谈他本人的表现时,学生都是比较紧张的,实际上这是教师的“虚”晃一枪,随着话题的进行,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班级里有人早恋的事情上来,这才是教师的“实”。在具体操作时,虚与实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甚至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与学生谈话如果了解到学生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情况,教师的侧重点完全可以调整。这样,主动权完全在教师手里,教师的灵活性充分得到体现。
  例子二。教师发现班级风气败坏,学生大面积地违反纪律,许多学生是非不分,违规现象层出不穷,教师认为已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于是,教师了解情况,摸清事实,准备召开一次班会,对一批为首的学生和一些严重的违纪现象进行集中处理。在制订班会计划时,千万别忘了,在处罚之前一定要表扬。表扬什么呢?无论情况多么糟糕,班级里总是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参与不良行动的,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自始至终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受环境和他人影响。那么,这部分学生就是教师要大力表扬的。在大批评之前要有大表扬!表扬的好处多多,因为我们不但要抑恶而且还要扬善,由于表扬和批评同时进行,表扬和批评的力度同时得到加强,绝大部分处于中间跟风的学生也会有方向、有目标,便于引导。当然,教师的侧重点在于处罚。处罚是“实”,表扬是“虚”,但是由于有了表扬的存在,整个措施的效果就不一样了,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对事情的认识也更全面了。
  例子三。教师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如果一开始就马上实施,有一些学生可能就会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起来。教师不妨先放松要求,把自己严格的一面掩盖起来,以仔细观察学生的变化。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便可以了解到真实的学生状况,一些习惯不良、规范不好的学生也会逐渐露出马脚,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可显现出自己的真实意图,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此所谓“欲擒故纵”之法。放松是“虚”,收紧乃“实”。
  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掌握虚实原理,则具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是善于做学生工作的,他有时疾风骤雨,有时和风细雨,有时风和日丽,有时“腥风血雨”。他富于变化,且左右逢源。他工作轻松,效果却极好。他爱学生,关心学生,却让学生感觉到他的严厉;他批评学生,惩罚学生,却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爱心。他只有虚实两种招数,但他的办法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竭。
其他文献
服来康为本公司最新推出的一种广谱杀菌型内服药,由国际新一代抗生素经先进的生产工艺配制而成,对海、淡水养殖动物由弧菌、爱德华氏菌、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链球菌等引起
胜利油田采油厂借鉴人体预防医学护理思路,对使用设备实施“健康管理”,把每一台设备当作查体对象.让每一名员工成为设备的私人医生。提高设备的运行质量。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形成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目前在农村小学中,不少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归结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1 班级工作繁琐    农村小学班主任一般由语文或数学老师兼任,本身就有很重的教学任务,另外还要承担很多琐事:如代收取作业本费、订书报费、午餐费等。学生做操要跟班,课间活动
培训是增强员工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之一,但经常被认为无关紧要并且其收益不那么确定,因而总得不到优先考虑.培训经费在削减时往往首当其冲,好像它是一种不必要的奢侈品.事实上,
期刊
本文介绍了武钢(集团)公司工会推进QC小组活动的主要思路与做法。同时,用实践体会和大量事例对今年QC小组活动主题“质量管理小组——普及·深化·创新”作了进一步的解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更好地发挥教学中评价的作用,促进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    口头评价是贯穿于教学中的一种即时的、情境的评价,有着直接性、快捷性、情境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
[摘要]    本文叙述了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建立种养基地,开展小课题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校逐步形成了:生成主题一实践探索一成果展示一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基地;小课题研究;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快乐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康健曾提出:“素质教育面临着当代独生子女受教育环境的两个不利因素:一是家庭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二是学校
浙江省平阳县鳌江镇实验幼儿园是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浙江省示范幼儿园。她从上世纪80年代的“鳌江托幼园所领头雁”到今天的浙江省示范性幼儿园和温州市示范性幼儿园,开拓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