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就是那刚出锅的面条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da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上初中时,虽然学校离家不远,但却是寄宿制,一个星期才回一趟家。我十分喜欢吃面条,尽管学校的食堂也有卖,但总没有母亲的手擀面吃着过瘾。因此,每到星期六时,我就急切盼望学校能早点放学,赶回家,吃母亲做的面条。
  母亲也在家里计算着时间,到了我放学的那天下午,她都会早早地把面和好,抻上十几分钟后,然后很仔细地擀匀称,再按照我平日喜欢吃的宽度切好,撒上面扑,放在案板上,用布盖好,又做上几样我喜欢吃的菜,这才把锅里的水烧开,用小火让水慢慢在锅里滚着。待做完这一切后,她就跑到我们家的巷道口,静静站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朝着我回来的路上张望着,一旦我的身影进入她的视线,她就会立刻转身,小跑着回到家,把切好的面条下到锅里。就在我的脚刚跨入家门时,面条也就煮熟了,母亲很快把它从锅里捞出来,给我拌上调料,端到桌子上,亲昵地对我喊一声:“吃面了,刚出锅的。”那声音,就像饭店跑堂的伙计在招揽顾客,却又亲昵了许多,分明包含着母亲浓浓的舔犊之情。我这时也会应和着母亲的声音,高声答应着:“来了。”就在母子这一喊一答的简短过程中,我已经坐到了饭桌前,迫不及待地端起饭碗大口吃起来。母亲坐在我身旁,笑眯眯地望着我吃,见我那馋吃相,就会嗔怪我一句:“慢点吃,锅里有的是,没人和你抢的。”我不好意思地对母亲一笑,顿时就放慢了速度,在母亲柔和目光的注视下,慢慢地品尝。
  母亲做的面条,吃起来非常有筋道,即将咽到肚子里的一刹那,又感到滑溜溜的,下到肚子里的舒坦劲更是无法形容。一碗面很快就被我风卷残云般地消灭了,还不等我起身,母亲已把第二碗面端到我面前:“这面条啊,就讲究吃这刚出锅的,不信你吃吃看,这第二碗面就没第一碗那样有筋道,看来以后我还要再下点工夫了。”
  一句话,说得我眼泪差点落下来,赶紧用手去擦,母亲见了,问我咋了,我忙搪塞到:“刚才吃得急了点,把眼泪给噎出来了。”母亲笑了,说:“你这只小馋猫,吃饭也是个急性子。”
  一开始,我只知道母亲做的面条很好吃,并不知道母亲在这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每一次我刚进入家门,母亲就在那一刻精确地把面条捞了上来,我还曾纳闷过,母亲怎么会把我回来的时间掐算得那么准呢?后来我才知道,母亲为了能让我能吃到刚出锅的面条,是那样的精心为我准备着,我真不知道该对母亲说些什么了,只是暗暗下定决心,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母亲。
  初中三年,母亲就那样为我做了三年刚出锅的面条,也在巷道口等了我三年。我们大院的人这样说母亲:“咱们大院的人不用买日历都行的,达明的母亲就是本活日历。”
其他文献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有这样的感叹:虽然自己已经增加了锻炼次数、补足了睡眠时间、搭配了丰富的饮食,可疲劳还是照例前来报到。这时,就需要考虑是不是体内的营养被“窃贼”偷走了。那么,是谁在扮演营养“窃贼”这个角色呢?    电脑“偷”走维生素A  原因解析:连续看电脑工作3小时以上,视神经细胞就会缺乏维生素A,因为它与视网膜感光直接相关。  专家忠告:服用复合维生素,既能补充失去的维生素A,又可提供维生
期刊
念大学的时候看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厨房》,读到“这个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厨房”一句,心里充满敬佩之情,能喜欢上厨房的女人,必定是有着生活热情、庖厨美德和奉献精神的。她忍得油烟,耐得寂寞。在家人睡觉的时候她提前起床备早餐;在丈夫、孩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她独自忙碌做晚饭。她每次下厨总是想到丈夫的口味和孩子的喜好而忽略自己;她轻车熟路不一会工夫就弄出几菜几汤,全家喜爱。她的付出被别人看来司空见惯、
期刊
如果你是一名外乡人,来到湘北的湘阴和汨罗两县,当地人会热情地招呼你:“进来吃杯茶吧!”把喝茶说成“吃茶”,你或许会惊讶主人的用词,然而,在当地人看来,确实是“吃”茶。当地用来待客的姜盐豆子芝麻茶(亦称“姜盐豆子茶”),茶中有姜、盐、豆子(或花生)、芝麻等,捧杯一饮,口中软硬兼有,满嘴生香,非张口大嚼不能下咽,可见“吃”字用到此处之贴切。  姜盐豆子茶,在当地流传的历史,据说已有千年。相传南宋年间,
期刊
月亮走,我也走,  我送阿哥到田头……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许多人会唱的民歌,而这首民歌就是来自传统的中秋“走月亮”风俗。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转动;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不过,距地球也有38万公里。明月当空,如你仰望着一轮明月,迎着她走时,你一定会感觉到——月亮始终在你的前面,引领你前进,而中秋日迎着明月走被叫做“走月亮”,并被赋予了特殊的风俗意义。  “走月亮”也讲做“踏月”
期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宋词中不乏咏中秋的佳作。其中尤以苏氏兄弟(苏轼、苏辙)的两首中秋词最为著名。现在,我们不妨把这两首词翻出来,一边赏月,一边赏词,岂不乐哉?  我们先来欣赏哥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期刊
八月的荷塘,蓬蓬勃勃,兴兴旺旺。八月的荷塘,充满了活力与朝气。八月的荷塘,馨香醉人,美不胜收。  当你带着一份虔诚,带着一份期盼,带着一份希冀,朝你心存神往的圣地走去时,在你还没来到她的身边,一股淡淡的只有在荷塘里才会有的清香,就伴随着柔和的轻风,迎面朝你热情地扑来,欣然的密不可透地将你全身紧紧包裹。沁入你的心肺,渗入你的血脉,让你禁不住就醉在了她一片充满柔情的芳香之中!  当你真的来到了她的身边
期刊
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1。高士几回亭草绿2,梅仙一去岭云荒3。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到豫章4。  ——[清]彭孙遹《秋日登滕王阁》    1依然二句:用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极浦,远浦,这里指滕王阁附近的南浦。2高士:指东汉南昌人徐稚,字孺子,家贫不仕,为太守陈蕃敬重,有“南州高士”之称。亭:南昌东湖有孺子亭。3梅
期刊
地衣是一种乡间食物,其状极似单片黑木耳,也称地耳,因其贴地而生,也称地皮。地衣在低等植物中,与藻类、菌类并列,称地衣门。地衣属于植物界特殊的类型,它是菌类和藻类的共生体。共生体由藻类经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给全体,而菌类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物体主要由菌丝体组成,以子囊菌最多;藻类多分布在表面以下的一至数层,以绿藻或蓝藻为多。常见地衣有壳状、叶状和枝状。《本草纲目》载:“地耳,释名地踏菰,甘、寒
期刊
第三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展示上海科研阵容  由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市科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食品安全国际论坛”,日前在沪开讲,不仅向国内外取经,而且向全世界展示了上海食品安全科技研究的坚强阵容。  目前,上海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管快速检测体系,30分钟内可完成大部分食品的安全检测。通过与检验机构、高校的合作,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研究、筛选出50多项适合于食品安全现场监管
期刊
俄罗斯饮食:丰富多彩    俄罗斯人吃什么?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俗称“五大领袖”,而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则被称为“四大金刚”,还有就是叫做“三剑客”的黑面包、伏特加和鱼子酱。  早在解放前,上海人就把纺锤形的咸面包叫做“罗宋(俄罗斯)面包”。其实在俄罗斯,味道多样、外形花哨的甜面包是当茶点的,只有微咸的“罗宋面包”才是当地餐餐不离、百吃不腻的“主食”。用俄罗斯出产的“
期刊